唉!又是什么“粤语-普通话发音互换规律”
工厂里有人说买了个粤语课程,附赠“粤语-普通话发音互换规律”表,她说买了一段时间,都背了那个表,怕忘记了还天天坚持看几遍,工作偷闲时也拿来看。我叫她读一下几个粤语不一样发音的词,如“新心欣鑫馨”“书梳叔”,(“鑫馨”虽然口语不是常见词,但她的同事们名字里有)。结果她都读一个发音了。
有兴趣自己做一份所谓“粤普发音互换规律”表的同学,或,有兴趣听上面说的几个字的粤语读音的同学,请看我前面写的一篇`你也能做一份“粤语-普通话发音互换规律”`, 里面有教怎么上网查粤语音标, 还能点一下小喇叭听一下发音。
相信她老师做的互换表格里不会有发音错的字。那为什么老师给的表是对的,但学生说的时候却是错的呢?

因为这个互换规律不是适用所有的字。而是一部分适用,一部分不适用。除非这个学生背单词、背发音非常厉害过目不忘,还能活学活用,否则,作为初学者,他分辨不出来哪些字是适用这一规律,哪些字不适用。
还有,有些字不是死定读一个音的。比如:“来”,在固定词组中,如“本来”读 loi4, 而“来我家”这种口语经常出现的,读“lai4”或者“lei4”。又如“惊”,在文读时,如“惊吓”读ging1, 而平时口语中说很害怕是“好惊”,读"geng1"... ...
而作为初学者学习的习惯,很容易依赖某种规律,当他觉得这个规律是捷径,他就会把所有字套进去,那么他错了以后就会很难改回来。
这种只适用一部分的规律,并不合适绝大多数的初学者。如果,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这种“规律”还能用一下,毕竟那个时代没有网上的有声字典可以查,没有老师时只能靠猜,那么用这个规律比盲猜好。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与其花时间背这些,还不如直接上网查有声字典呢!
说实话,如果这个规律适合大多数初学者,20年前深圳的粤语学校早把它发扬光大了,对吧?而现在老师们把20年前的不适合大多数初学者的“规律”拿到网络发达的今天来作为卖点,有点敷衍了。
© 本文版权归 me bavarde粤语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