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那思想结构在早期的起源和主要特征,拯救世界学的一种可能性发展——附1.上古夏国神话世界观-创造世界之传统
1——尧典,商人的赞美之作
尧典的大至故事是对上帝创造世界和商人祖先的赞颂,里面的帝就是上帝。尽管很早就有人认为尧典是神话,但许多人可能仍然不清楚,我在这里略微举几个证据
1.甲骨文里有四方神,他们是上帝的工臣。尧典有因-析-夷-隩四者,山海经里有䳃-石夷-折-因乎,很多人都已经指出,两哲指代的都是同一个概念,都来源于商代的传统,即上帝手下的四方神【四方风神】,尧典作者错误地理解了他们,但既然存在,能命令他们的自然是甲骨文里的上帝。此处是第一个证据
2.尧典有-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楚辞*招魂有-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巫阳对曰:“掌梦 ,上帝命其难从。两人都是有人在下,并且都是帝。此处的帝无疑是上帝本人。此处是第二个证据
3.姬发说过:在昔在昔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谷,登禹之绩,即后稷是按照上帝的言【话语】才降下百谷,尧典里正好也有: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此处是第三个证据
4.吕刑提到从蚩尤和苗民开始的一系列事情,核心有绝苗民,而主导这一切的既是上帝。如中段的: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在这之后则说是皇帝,但指代的都是上帝,之后还有一个赞美是穆穆在上,明明在下,而诗经对上帝也有类似的说法:明明在下,赫赫在上。而尧典里,帝正好有一个功绩是流放三苗。此处是第四个证据
2——大地的塑造
尧典中有这样子的情节:洪水滔上了天,山陵全都被淹没啦,上帝在众人的建议下让鲧去解决问题,不过有残缺,不全。【尧典的滔天就是字面意思,洪水冲到了上界,孟子曾提到,在禹的时候,水是逆行的,即向上】
这一段在天问也有,补上了后面的部分: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山海经也有类似的描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这种情节非常广泛,在这一个宇宙中的不同地区都有流转,从芬兰,印度,一直到美洲都有它的身影。属于创世神话中的earth-diver myths【大地潜水者神话】,大意是:水淹没世界,一个特殊的存在潜入水中,带出些许泥土,然后至上的存在用这一点泥土扩展出了整个大地,世界也就由此诞生。而潜水者往往私藏泥土,试图跟主神对抗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此讲下陆地是怎么受到创造的。
大部分情况都说是填和堙的,但严格说其实不正确。按郭璞之注解: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诺是只要等到它自行生长,禹又何必要像禹贡所说的那样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正如淮南子和高诱提到: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名山,大山也。
最先还有一个掘。
掘即是挖开,息土用之不绝,每挖出来一点多一点,足够了就放到水中,于是大山出现。能够分开土地,建立河道的话就会更加迅捷,所以才会有应龙来帮助禹【应龙何画,河海何历】。哪里水势大,需要的土也就多,所以山越高越重要,是故神山昆仑山【也许是最早的山】非常的大。因为水大,所以到处都需要堵塞,所有后世里禹到处跑【如禹贡】。同时,由于画地成河,名山比平地高就意味着河水也是从这流出的,所以山海经里嘞,强调了各种水【在早期,意思是河】都是出于山中,甚至五藏的结尾有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哪怕后面谈论的是兵器。
3——陆地的大致
生成的陆地也很值得一提。山海经中有一种东西叫渊,它往往跟附近的山和河联系到从一起,从造陆的内容来看待的话,如果世界是由原初之海包裹的,那么重要的大山所流下的水是有可能在山下形成渊,因为淮南子明确提到了——掘昆仑虚以下地,当然昆仑很特殊,但其他山也应当可以。扶桑下有甘渊,若木下有若水,即是因此。
既然昆仑是世界之中,又是四方之虚【郭璞说:虚,山下基也】。那么换言之,整个大地就是从水中出现的一种山,他分为五个部分,中间是中,即人类现在生活的土地,内部又分为中和还有向外伸出的四方,再周边是是四海,再外是四荒,之后是四方之极点,再之外的话,大概就是最初的水——黄泉啦【这里有点麻烦,山海经是早期的记录,这些内容往往互相冲突】。
这四海也有自己的神灵,山海经有两位明确的海神——禺京处北海,禺䝞处东海,是惟海神。还有两位疑似的——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有些人可能觉得奇怪,西边不是流沙吗?但按淮南子所说,流沙只是一小部分: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而且按王逸的注解,常作为位置的流沙虽然不是河,但也是一种类似海的东西:流沙,沙流而行也。
隅是指角落,就像山有隅一样,整个大地也有自己的边缘,大荒经提到过: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而隅和极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东南隅有山】,这是因为世界的角落和边缘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地理,后者是世界的界限。
曾子天圆记: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离!而闻之,云乎!”单居离曰:“弟子不察,此以敢问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
大意是,要是天圆地方的话,【世界的】四角就会盖不住啦。尧典也提到四岳【高大的山】,开头还有四个被误认为是羲氏和和氏的人。这些大概就是山海经里提到的东极之类的,不过这里有点奇怪,因为有的说法是八极,有的说法是四级。
4——两种造世传统
天问在创造大地之前还有一段,大致意思是上帝创造世界,里面的有些部分在后世也能看到,例如上面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淮南子也提过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窃,大概也是同一个来源,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阴阳三合,何本何化这里。
创造之前的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这两句嘞,我们可以在各种地方上找到类似的说法,如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庄子有: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淮南子有: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吕氏春秋有: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奇怪的是,对究竟是谁却有不同的说法。
按传统,一般意味是上帝(以及他的各种化身),但淮南子提供一个不同的说法: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淮南子原道训又有: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似乎是由两个神创造的。
天问对创造之前的描述似乎证明了这一段时间也是有描述的【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至少明明暗暗应该是】,这实际上是不符合上帝(道)创造传统的,一般都同意,创造之前是虚无,这似乎在暗示,存在一个原型世界,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些事物,而上帝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世界。
此外,天问后面的叙述也很奇怪,还没有康回冯怒就已经东南有亏啦。之后也有: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这里和日月是一起讲的,是对星象的描述,但后面又有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一个人放飞太阳)。
杜塞洪水来创造大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帝,一种是禹,这无疑跟这个故事的古老和知名之缘故,但既然如此,那自然也应该是以在原初之水中创造世界为开始,尧典就是这样子的,整个故事的核心都是创造大地,但开头还有一段是写上帝修复天空和让手下前往世界四方,按照这些,似乎洪水之前就创造完了世界,但讲述的却主要是消除洪水这一事情。
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联系到这些,似乎曾经有一个两个互补的神灵(后来的阴阳?)从虚无中创造世界,而上帝信仰传统最早是继承了禹创造世界,由于前者不如后者有名望,于是给放入到了上帝传统里面,就往前在加上了一段上帝创造星象的叙述,由于是整合的产物,没有细心编排,以至于连东南何亏这些后来的内容都被提前记下啦,尧典反而比较传统一点,虽然开头不是创造星象实在很奇怪(可能是丢失啦)。
lorigh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国人那思想结构的早期起源和主要特征,拯救世界学的一种可能性发展- 第4章 孔子——以人的内在自发性和人之拯救为特点的实践主义
- 中国人那思想结构在早期的起源和主要特征,拯救世界学的一种可能性发展——3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基础
- 中国人那思想结构在早期的起源和主要特征,拯救世界学的一种可能性发展—道德经的人类拯救论-3身为鼓吹救世主的乌托邦幻想和可以是鼓吹暴政的道德经
- 中国人那思想结构在早期的起源和主要特征,拯救世界学的一种可能性发展 第二章—道德经的人类拯救论-2道德经对人类如何从这个世界得到救赎的判断
- 中国人那思想结构在早期的起源和主要特征,拯救世界学的一种可能性发展 第二章—道德经的人类拯救论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