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去和死亡
这几天看了伊藤比吕美的《闭经记》《身后无遗物》,晚上散步的时候听了李诞播客关于临终关怀的话题,还听了鲁豫的播客与吉井忍的对话,也聊了老去的话题,忍不住重新思考关于“死亡”这个话题,之前总觉得离这个课题还很远,所以从来没有特别认真的思考过,或者每个时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也很少接受死亡教育,也很少会和家人及朋友谈论过这个话题。
妈妈78岁了,爸爸在他40岁时去世了,而我也早已经过了爸爸离开的年龄了,当时太小不懂什么是死亡,只是提及时眼泪无法控制,觉得自己可怜,难过。现在过了他的年纪后,有点为他可怜,忍不住会想他会不会遗憾呢?妈妈曾经说过,爸爸离开前说的很少,他本来也是个话少的人,也没有和妈妈担心过他离开后我们怎么生活,就这么离开了,留下3个半大的孩子,也许他觉得妈妈可以撑起这个家吧。妈妈现在年龄大了,我们也没有聊过她想要怎么老去,她只是说希望将来骨灰撒到海里,我想她是不想我们花钱吧,她就是这样一个不想欠我们的人,哪怕她那么辛苦的拉扯我们长大,还是不想成为我们的累赘,还总在牙缝里省钱,想给我们留点。
但我不想这样老去,我最为简单了,最爱的人就是妈妈和姐姐们,也许我不是她们最爱的,但是在我这里她们还是在我的排名里,她们有他们的家人,而我只有她们。前几天颈椎病犯了,剧烈的眩晕感,还伴有呕吐,当时我真的有点害怕,手机紧紧拿在手里,如果感觉不好,至少我可以为自己拨打120,也许应该需要个伴了,但脑子里面可以想到的人,没有一个合适的。孤单吗?还好,如果有那么一个人,可以聊的到一起,吃的到一起,睡的到一起的,那真的太难得了,但不容易。就我这么简单的状态,如果我离开了,我有什么要交代的呢?因为没有强的情感联系,只要理好我的实物财产和网络社交账户就可以了,想到我的社交账户里面,应该没有人关心写了些什么吧,或者太窥探里面写了什么,好像都有些不舒服,我希望未来对社交账号的内容可以规定有继承人,也可以做一键销毁,随着肉体一起消失,当然如果意识可以存活,请把我的账号留给我。
遗书,对我这种单身人士,还是很必要的。太久没有和家人一起生活,需要和她们做一些嘱托吧,但我希望身后无遗物,不用太过麻烦我姐姐和姐姐的家人,尽量提前做好安排。
这几天很集中看了和听了几个日本女作家,不禁想到,日本女性她们会写很多细腻的书,关于生活,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且有很多共同的体感,她们先经历我们要经历的,例如人口的老龄化,但也觉得她们的出版社对女性作家是很包容的,内容也是很多元,当然也可能我在信息茧房中,对中国的女作家来写现实生活的,好像很少,中国多是励志的,职场的,简简单单来讲述自己生活的好像比较少,生活需要多元化,希望能有更多表达生活多元化的书出来。就像这两天讨论的延迟退休,我们很难靠国家来养老,而在公司又对40岁之后的比较排斥,那这些中年人该何去何从呢?听 鲁豫与吉井忍的对话中提到她是一个作家也曾经在联合国工作过,现在还要做收拾房间的工作,她会不会有落差,吉井忍回答不会。但对我是会的,太习惯了脑力工作,对体力工作会觉得太低级,而且单位时间可以获得的回报也确实太少了,这个想法还是心不够大吧,或许是我们需要经历的一个身份的转变,一直说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但我们能做到到又有多少人呢?至少在国内还是用金钱在衡量一份劳动的价值,脑力比体力目前是贵的,但随着AI的发展,哪天在某些不可替代的行业里,可能会慢慢发展成为一样的价格,这样大家就不再有分别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