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经济增长,无家可归随之变多?
(这是两条广播的整理,我觉得我想清楚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资本主义会贫富不均?
之前的《21世纪资本论》名噪一时。作者认为,由于资本收益率总是高于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必然结果。就是说,作者是通过经济规律来论证。这显然错了,而且道理非常简单。世人总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高深,然后表示自己搞懂了。如下文论述,差距追求是人性,包括知识差距。
在现代社会,人主要分两种,即老板和雇员。贫富差距的问题要看雇员,而不是老板。国家福利也算收入,但比重太小。雇员的收入哪里来?从老板那里。就是说,雇员的薪水由老板决定。这是一个政治问题、产权问题,哪里是经济问题?
公司的收入最后划归老板和雇员。由于公司是老板所有,两方的收入是老板说了算。老板投资,无论收益率高于、还是低于经济增长率,收入都会差距巨大。否则干嘛投资啊,还不如打工。人家当老板图的就是这个差距。收入差距产生于这里。
至于收入的划分是否合理,那就永远说不清了。一派说,我不投资你喝西北风。一派说,你榨取了我的剩余价值。这就好比,男人说没我就没小孩,女人说没我生个屁。然而,公司是老板的财产,权利变成了权力。就算博弈,效果也相当有限。
国民的收入只能来自老板。自然,老板的博弈力量更大。要想扩大就业、提升收入,首先就得给公司好处。除此之外还没啥好办法。这其实是一种路径垄断。
说实话,经济水平越高、公司规模越大收入差距会越大。
而且各种操作太多,比如工资条都不允许互看。
为什么美国经济增长,无家可归随之变多?
这种现象给人正常的印象,反常的感觉。房子的价值高,所以是资本。房主出租的本质当然是投资。感觉上,这仿佛是老板。投资公司或投资租房都是投资啊。如果老板仅仅只是投资,根本不参与经营活动,那完全就没差。更别提,有的投资只是资金的投入。那么租客是什么?租客就是雇员。
这是什么意思,雇员给老板打工还倒贴?
还真是如此。公司的收入来自第三方,但“出租屋”这家公司没有第三方。老板是房子的产权所有者,所以凭权利向你收取租金。关于公司,老板说没我你会喝西北风。关于住屋,难道不是没我你会露宿街头?本质上,这里边包含着权力变现。
你也许还是想不通,那就再想想公司的情况。我们说公司的收入划分是否合理说不清。老板开公司图的就是收入差距,仅仅投资就能实现。这个差距包含着你的白白付出。什么叫白白付出?那就相当于倒贴啊。“出租屋”没有公司外收入,所有只剩下干巴巴的倒贴。
打工是一定会倒贴的。这不是因为经济,而是权力。权力是无价的。数学上可以无穷大,现实也可能如此。最经典的例子是,饥荒时黄金不一定能买到粮食。权力上你一无所有,只能用“倒贴”去换取权力的许可。说直白点很好理解,“倒贴”就是代价。最常见的给官员送礼,那正是赤裸裸的代价。
再换回来,租客是使用房东的房子,雇员是使用老板的公司。打工何尝不是暂借公司一用?租机器使用是两者的中间形态,想想这个你更容易理解。租赁机器同时拿到了收入分配权,而雇员“租”公司使用没有拿到,否则就是承包。几种租都有收获,或者是居住,或者是收入。所谓政治经济,说到底权力才是最重要的事。
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就在于所有权的转移。
房子和公司的所有权属于房东和老板,难道白给你使用吗?你能不付出代价?
什么叫权力变现?本可以给你10元但给你5元就是。
为什么你得支付租金?只因为那不是你的。也许有人会狡辩,收租金是因为投资有利息。设想这地球上只有你和房东两个人,房子不租给你就毫无用处,但还是得付租金。租金的本质只能是权力的变现。反过来想,如果房子你可以随便住,但完全没有租金这回事,那房子还是房东的吗?
租金只是权力的体现。所以不收租金也行,可以换成每个月揍你一顿。权力不仅仅只是变成钱,还可以变成各种。劳动支付和金钱支付,是支付权力变现的常见形式。所谓权色交易,或者潜规则,那是肉体支付。
权力变现的价格是多少?不知道,因为权力很任性。权力变现的价格可能是暴利,高利贷就算。暴富依靠的也是权力变现。一个人只是出钱100万,你为之研究只拿1千的工资。因为你的研究成果,他可能获得百亿资产。这个百亿资产就全部是权力变现。
所以,雇员送出=剩余价值+权力变现(即剥削+代价)=雇主收入。
这里使用概念“送出”,因为那就是给权力送礼。
我给权力变现炮制了一个文雅的叫法:产权礼金。相比于租金,借贷利息可以说是纯粹的产权礼金。也许有人会狡辩,收取利息是因为存银行有利息。他就不想想,银行是最职业的放贷人。存银行是借给了银行。他收取利息,是因为所有放贷人都收利息。
如果剩余价值存在,公平性没啥好争议的。然而,代价的公平性就说不清了。注意,既然叫权力就不是一次性的。只要你一天没离开公司,权力就存在一天。这权力不是一锤子买卖。
可以认为,权力变现的比重大于剩余价值。你说你搞研究的劳动价值值100亿。但老板根本不理你,不多给你一毛钱。那100亿里就算存在剩余价值,也是权力抢走的,被权力变现了:
雇员送出=权力变现/代价(包含剩余价值/剥削)=雇主收入。
现在可以回答开篇的问题了。之所以无家者变多是因为,倒贴构成了收入差距。我们假设老板仁至义尽,没有榨取你的剩余价值,那么收入差距就完全等于你的倒贴。我们再假设老板和雇员的收入划分比例固定。那么当经济水平提高,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就会变大。当这个绝对值大到一定程度,从最低收入者开始,有人会无法支付这种倒贴,毕竟房租是干巴巴的倒贴。租客倒贴需要自己有资本,但租客本就是没啥资本的雇员。
雇主雇员收入差距=雇员送出-雇员薪水
简单说,房租体现的正是收入差距。房租越高收入差距越大。如果资本家不投资公司,只投资房屋,那么要想得到巨大的收入差距,就只能提高租金。一个人在老板的公司打工,租房东的房子。他倒贴老板,构成收入差距;他倒贴房东,也构成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的变大,就等于房租承受力的减小。所谓倒贴可不是个轻松的事。倒贴老板,那是无偿劳动。倒贴房东,连用劳累来交换的机会都没有。倒贴房东天然就难一些。而且倒贴量变大,身体能力并不一并增强,反而是减弱。如果倒贴量是用劳动时间和强度换来的,就太显然不过。
上边的公式意味着,如果按照传统理解,被剥削的是剩余价值,也就是“雇员送出”就是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必定大于薪水,否则没有收入差距。当然,公司一般不会只有一个老板一个员工。
试问,没有权力怎么可能出现996?人们接受是因为只能听话。
无产者只有身体。如果是用劳动来支付权力的变现,他还能拿身体来换。相对于资本家,无产者最缺的就是资本。恰恰,房租只收钱,不收劳动,也就是只收资本,虽然只是微末的资本。
为便于理解,你可以设想公司只有你一个人,房屋也不会变旧。比如,一个老板投资一个小商店,没有其他收入,而商店完全由你一个人经营。商店一个月的净利润是1万元,而你的薪水是3千元。就可以粗略看作:1万-劳动收入3千=剩余价值+权力变现=7千。如果老板心肠好,不图你的血汗钱,加工资1千,就成了权力变现=6千。然后,他不开商店了,直接把这房子租给你住,收取的租金就得是6千=权力变现。
就收入差距的具体数字来说,商店老板比你多4千,加薪后多2千。如果经济增长,商店净利润10万,按比例收入差距变成4万,加薪后是2万。收入差距也是10倍放大。不难理解,包括你,如果收入没能同比增长,无力租房的可能性就大增。房租往往是个人支出的大头。特别因为,打工人没有薪水定价权,更不用说关于公司收入,因为权力不对等而信息极不对称。现实也正是,GDP持续增长,但太多人的薪水并不。
在此基础上,你再考虑一下金融帝国的放大效果。
为什么收入差距会一直变大?这答案太简单不过。难道你不想吗?任何东西都一样,超过别人越多越好。这是人性。资本家早就满足了基本需求,他们追求的正是财富差距。收入差距的无限追求是经济的内驱动力。
为什么会996,为什么打工越来越累?
这和交不起房租难道不是一回事?因为,加班劳动和房租就是收入差距本身。在雇员看来是劳动是房租,在老板和房东看来是权力变现。他们图的就是收入差距,要想收入差距变大,权力变现就得升值,自然白白劳动增加,自然房租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你就可能无法承受,也就是工作很累或者交不起房租。
收入差距是一个重要关注点。在这篇文章之前,人们包括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家追求的是赚钱。这么想就错了。资本家追求的是收入差距极大化,只是说它表现为赚钱。我们可以拿中国人熟悉的攀比来类比。攀比有收入的攀比,打扮的攀比,还有小孩成绩的攀比。攀比追求的也是差距,但具体表现在挣钱、买衣和答卷上。
一句话,你关注经济首先就得关注收入差距。那才是经济驱动的根本动力,而不是什么赚钱。资本家已经衣食无忧,为啥还要继续投资,特别是金融?就算是为了赚钱,最后也是为了收入差距。
这就好比有的家长,明明小孩的成绩非常不错了,但还是逼得小孩想不通。这种家长就是资本家心态,追求的是攀比的结果,自然不会考虑小孩的感受。这种家长要的就是小孩很累,小孩其实就是一种996。小孩累才能确保攀比效果极大化。
其实,我也说错了。资本家追求的是收入差距无限化。欲望是个无底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收入差距的追求是无限的,越大越好,所以每一次赚钱会追求利润极大化。
真正的资本家可不是老板,他们是纯粹的投资收获纯粹的产权礼金。
资本的问题在于资本?
至此,马克思没能解决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他的“剩余价值”存在争议,就在于必定包含权力变现,因为他没有分开。打工人一定支付权力变现,而且也是劳动支付。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挑战了“产权”这个存在。逻辑上,就算它是不可侵犯的,但一旦变现却会直接导致社会的不公不义。
一句话,是权力在主宰收入比例的划分,权力本身在变现为收入,而对方没有权力。
实际上,所谓的经济学家是非常双标的。他们往往批判公权力寻租,批判公权力变现,但认为私有产权神圣无暇。他们也回避权利即权力的事实。问题是在无情的造物面前,谁的权力都是一回事。
难道如果政府消失,所有的权力都纯洁可爱了?
你说搞经济的一般是为谁说话啊,打工人还是资本家?
“个人权利不可侵犯”,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人们往往忽视,权利和权力是一体两面的事。从一方看是权利,但从对方看是权力。权利和权力是可以转换的,可以瞬间变脸和换角。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权利进行精确界定。比如生命权、人格权,基本上无关他人,给人绝对化的感觉。但如果涉及公域,某些个人权利需要受到约束。在家里,肖像是完全私域的;当走出家门,就无权要求别人不能看。古代的皇帝就有这种权力。一个人的肖像权在公共场合当然受到保护,但《民法典》也保护他人的某些合法拍摄。
人身权力非常具象,于是抽象化的财产权成了例外。
似乎还不曾有人指出过,当财产权进入公域,也应当受到约束。“把全(谐音)力关进笼子”早已成为一句俗语。然而,这只是对公权力的要求。私权力特别是财产权,正在社会的丛林中弱肉强食。它们不仅没被束缚,反而受法律护航,被政治扶持,甚至神圣化。特别是社会还依赖它,比如经济成长。所以,“个人的合法权利不可侵犯”这么说仍然有问题。
遗憾的是,财产权的不可侵犯一直也是绝对化的理念。
它往往被理解为想怎样就怎样,别人无权干涉。
资本是一种私有财产,资本的问题在于财产权。
关于无家可归,为什么金融帝国有放大效果?
你想想,有谁炒股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玩金融,目的正是、只是追求财富差距。是财富差距,而不是收入差距。一点钱称不上资本,也称不上财富。一个社会追求巨大的财富差距,交不起房租难道不是必然现象?不好意思,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不是必然结果而是存在本身,追求财富差距和交不起房租,是一体两面的事。再想想,如果资本家只投资房屋租赁,他们追求财富差距是什么结果?“必然结果”会让人误以为那是经济上的连锁效应。资本家要的就是你交不起房租,你还说你交不起房租是必然结果,是不是语气上有点自作多情?
但是世人大概真会说,无家可归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这话怎么品怎么怪。就好比,有人要的就是让你痛。结果你说,你痛是他肢体活动的必然结果。996劳累不是公司经营的必然结果,而是老板要的就是让你累。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你累,老板才确定真的是压榨到了。就好比,海绵紧紧捏成一小团,才能保证挤干净。
越多的人交不起房租,资本家才越能追求到财富的差距。
那是直接结果,而不是什么必然结果。
打工是劳动支付。工资支付房租,相当于劳动支付房租。金融是纯粹的金钱支付,没有劳动支付,包括房产投资。金融本身会放大差距追求的烈度,无疑房租支付的压力更大。何况,金融支付已经没有无产者的立锥地,那是资本家之间自己的游戏。
收入差距的末日景象:
差距追求是一种人性。资本家早就满足了基本需求,他们追求的正是财富差距。收入差距的无限追求是经济的内驱动力。只是,这种无限追求最后可能走到哪里?我们可以借用美好的人工智能来想象。
智能取代人工,老板的利润可以极大化。于是变成,民众是纯粹的支出,而老板是纯粹的收入。不需要所有岗位人工智能化,当民众的收支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承受,最后的时刻就会到来。结局可能是,社会崩溃。但也可能是,民众的奴隶化。因为老板可以说,你们买不起没问题,我可以赊给你们吃。正如上文所论述,你没钱租房没问题,老板可以不要钱,改成每个月揍你一顿。当大家没钱支付,那就改用其他支付形式。
一句话,老板不会白给你吃,否则还是老板吗?
权力变现的支付本就意味着权利的赎卖。所以,打工意味着人身自由的部分放弃。类似地,卑躬屈膝是用尊严,而潜规则是用肉体。完全没钱就没法生存。现在需要赎买的是生命,那么什么权利都可能用来赎卖。什么权利都可能主动送出,那就是奴隶的世界。
说实话,这景象恐怕超乎马克思的想象。原来,人类的历史是从奴隶社会开始,最后走到奴隶社会结束。最初的奴役依靠的是野蛮的暴力,最后的奴役依靠的是文明的权利。
人工智能的终点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奴隶社会,要么是共产社会。当然还有第三种,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毁掉文明,回归原始。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
人们终于明白,文明之路最后会走到邪恶。
© 本文版权归 longtingf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longtingfa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封建女权制造现代权女:祥林嫂的两小儿辩日 (3人喜欢)
- 原罪即原神:西方人不是好坏共存,而是善恶分工 (1人喜欢)
- 为什么我不过圣诞节? (1人喜欢)
- 从腐女到思想家:看似开放实则封建 (5人喜欢)
- 女者兼性:为什么男人不性感而男同骚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