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半生,目标到底是什么
年近40,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曾经读书是为了获取一个好成绩,上一个好学校;毕业之后是找一个好工作,好工作之后是为了升职,人到中年,大概是努力保持职场竞争力,底线是不失业,向上是职位title的再进一步。
读书工作,好像火车轨道一样铺就在面前,不用多想,沿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向前就好了。到了年纪结婚生子,房贷车贷传宗接代,一样样赶上默认KPI设置,背负压力,不敢停歇。
刚刚毕业的时候想要做媒体,恰好去了同行业的广告公司起步,后来去了媒体,看着好像是品牌方掌握预算和决定权,于是觉得品牌方的工作是下一个追求目标。到达了品牌方之后,先是经理,然后成为资深经历,内心欢呼雀跃,自己的职场道路又进一步,内心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够突破瓶颈成为总监。
下一步的升职未遂,也伴随这职场幻想泡沫的打破,开始认清楚打工人的本质,把人生的意义感寄托在职场上,堪比对于一场海市蜃楼的期待。
不知道意义感应该在哪里探寻,当然,也担心生存仅有的收入来源一旦失去,便随之丢失了基本的安全感。
工作消耗了一天精力最佳的时间,长期来看,也占据了人生中精力最佳的时光。一路奔跑,无暇思考,到底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人生。总有生存压力在追求,暂停下来似乎是一件不敢高攀的奢侈品。
35+的年纪,比二十多岁拥有更加成熟的心智,确切的说,是看到自己如何被规训,以及在单一的外在尺度之下苛责地要求自己,能够看见,就算是一种幸运。
成熟的另一方面,是对于自我的接纳,好像心底里低自尊的小孩渐渐长大,相信自己必然有所长,也有所短,不那么轻易被评价所绑架。从自我唾弃到能够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爱,相信自己的感受很重要,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站在时间轴的这个点上,回顾过往,今天的自己,是过去以来所能遇见的最好的自己,感谢一路以来持之以恒的坚持。
从今天抬头看,看往未来,到底目标何在?
目标首先是健康平安地活着,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精神,平稳且温暖的关系。基座稳固,已经实属珍贵。
在此基础上,要回答如何生存的问题,如何获得收入。收入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劳动,有没有可能获取收入的同时,找到一种生存意义感的平衡——一方面能够生活,另外一方面,也能够让自己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有所值得的事情上。
大多数时候,所做的选择都是随波逐流,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也一样;还有一些时候,是被动选择,被推向了某一种境况之下,不得不面对和调整。
主动的选择是什么?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说实话不太清楚,此时此刻,坐在台风过境后蓝天白云映照之下的书桌前,我想了一会,一时之间竟然发现答案之空白。
我想,如果工作能够苟着和躺着,我大概会得过且过,至少是一份稳定的收入,一边抱怨自己在工作上是浪费生命,一边在一种虚假的稳定感中度过生活。
如果能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新一轮的循环又开始了,也不会再有闲暇回过头来思考今天的问题。也许要到下一次遇到打工波动的时候,再次回到这个问题本身。
回想过去的经历,其实很少主动做出选择,大多数都是随着工作的变动,一份工作到下一份工作,一个岗位到下一个岗位,当然伴随岗位变化,工作能力的随之提升。
就连体验创业这件事情,也是顺势推舟的选择。绝大多数时候,始终思考的都是,如何去适应规则,遇到障碍的时候,必须是如何坚持再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不曾存在的主动选择,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无法意识到自己主动选择的权力。对于自己的感受尚且一直以来都是压抑,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认为在当下的规则下生存便是所有。
二一方面是,虽然今天意识到了拥有主动选择的选项,但也没有行动的勇气。经济下行和失业的阴影密布,害怕生存没有保障,会更加迷惘。
所以,该如何破局。
破局的基础是,逐渐去摸索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要如何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在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上,逐渐找到方向;其次是不断地拓展认知,让自己对于自己和外界能够有更加清晰和稳健的判断;再则,是做出尝试,找到兴趣、能力和市场需求的交集,能够获取现金流。
所以,问题是,目标是什么,想要走向何方,要如何度过生活?再次基础之下,我能做什么,能如何获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