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还是躺平?这是一个成本问题
先说结论,如果成本小,收益大,更有可能卷生卷死;如果成本高,收益几乎没有,甚至为负,那么大概率只好躺平。
为什么要加“更有可能”和“大概率”?因为这个结论并不绝对。
我真见过,家庭条件好的二代,找工作只是为了体验生活,找点正经事儿干,保持作息规律。
这样的人,收益大也不会卷生卷死。因为对他来说,这只是蝇头小利。
有些人虽然明知收益小,利润薄,仍然选择“卷生卷死”,这是因为没办法——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贷贷要还。

所以躺平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没有房贷、车贷、传宗接代;父母健康状况尚可,不需要在医院陪护,有工资或退休金。
同时,还得有一些谋生的手艺,不上班也有一些收入。
那么收益怎么算?
收入—支出=收益
收入就是单位发的工资,支出里大头是房租,少则一两千,多则三四千,吃饭、出行、日用品、水电样样都要花钱。
现在上班这么忙,加一两小时班稀松平常,回家通勤又得花一两个小时,到家根本没时间买菜做饭。这还没算到家还得处理工作的情况。
即便有时间,此时打工人累得只想摊在床上。

那么,晚饭就只能点外卖。
要点外卖,一份外卖二三十很常见。如果想犒劳一下自己,吃得好一些,价格轻松飙上50,达到七八十也容易。
这只是订外卖的金钱成本,损耗的还有“健康成本”——外卖店也许开在厕所边上,也许用廉价料理包,也许压根没有牛羊肉,全是科技与狠活。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熬夜,暴饮暴食,重油重盐,长期久坐,缺少运动,年轻轻的打工人得糖尿病、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多囊,太常见了。
健身吗?不存在的,强行让孱弱的打工人健身,只会得到一具强壮的尸体。
上班还有一项更要命的损耗,那就是“精神损耗”——一天24小时精神紧绷,提心吊胆,害怕背锅,遇上一言难尽的领导和同事,每天上班如上坟,两眼一黑,心急如焚。
为什么有一些打工人,明明工作很体面,却辞职回老家躺平?
明面上,他的收益不错。朋友和家人也许还会劝他坚持坚持,毕竟职场哪有不恶心的?大家都是忍耐过来的。
但实际上,他知道,工作严重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他判断,收益已经为负了。
重点来了,收益只能自己计算。
因为别人无法理解,你内心正在经历怎样的煎熬。
在小红书、B站,有很多年轻人裸辞回农村,或者是去鹤岗、乳山买房的视频。

这里生活成本低,几万块就能买一套房,几百块买菜够吃一个月。虽然没那么繁华,但安静地恰到好处,毕竟这些年轻人已经在大城市领略过繁华了。
大城市的繁华是需要购买的,只有花钱才能短暂拥有。
否则,繁华就是一团烟,只能看见和经过。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躺平视频”,有人卖蛋挞、卖馒头,有人养猪卖肉,有人在大理卖画,还有人一边旅居,一边在线上教外国人汉语,或是在山里开民宿,用自媒体引流。
左看右看,这哪里是躺平?
这分明就是“低成本创业”!

成了挺好,过上自己给自己打工,自己鞭策自己的日子,收入保不齐比上班强。
不成也不要紧,左右成本也不大,一日三餐就是最大开销(不算社保的话)。
“躺平”固然是个人选择,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词在主流语境里很难是正向的。
它会被冠以诸多“负面标签”,如没有责任心、逃避、懦弱、废物、垃圾、不孝顺——不上班,没有工资,无法担负起为父母养老、治病的责任。
如果“躺平”对某个人来说,是个人范围内的“最优解”,但对于全局来说,则缺乏贡献——没有拉动消费,让商场、餐饮、楼市、车企、婚庆公司、母婴产品等行业缺乏活力。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本应在职场“卷生卷死”的打工人,用赚来的钱激情消费,缓解精神上的焦虑和紧张。
结果,这样一个“优质”打工人“啪”地一下躺下了,既不怎么赚钱,也不怎么花钱。
在活跃经济上,可以说是毫无作为。
更重要的一点是,打工人放下名与利,把工作一辞,跑到哪个山沟里一待,虽然不赚钱,但种点菜总归饿不死。
往好听了说,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往卑鄙了猜测,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无儿无女,有点存款,身体健康,每天无所事事,网上冲浪,时而键政,闲来翻翻毛选,思考“生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样的人,要是在一个山头聚集了108个 ,那还得了?

少了还行,多了就是不稳定因素。
毕竟,缺乏管控,就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就像《黑神话:悟空》里,悟空取了真经,保住了唐僧,成了“斗战胜佛”。他辞去了“铁饭碗”,想回花果山过悠闲日子。
结果,上面猜测了——你这猴头,连“编制”都不要,要告老还乡。是真想隐退,还是想造反?
既然分不清楚,那就按“造反”处理:你的确不听话,先把花果山铲了再说。
——举个例子,打工人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一定要乖,如果不乖,再能干也没用。
在单位要乖,不乖,领导会给你穿小鞋,就像唐僧会念紧箍咒。
如果离职了,成为社会闲散人口,那就是不乖,不服从社会规训。
进厂、上班、考编、考研,总得有一个组织接管你。
结婚、生子、房贷、车贷,总得有一根绳子拴住你。
如果没有组织接管你,父母、亲戚的焦虑都会把你压倒,众口铄金,像五指山一样,用手指头指责你,逼迫着你受到束缚。

在一座山里,到底是农民,还是流民,甚至是流寇,怎么判断?
如果回家乡,靠直播带货等手段,帮家乡卖卖土特产,不仅自己创业,还带着乡亲们致富。
这一定不是“流寇”,而是打工人的上山下乡,是帮助村里人实现共同富裕。
无论如何,无论打工还是不打工,都不要活得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那实在太煎熬。
毕竟很多年轻人就是为了不受这种煎熬,才主动选择“躺平”。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江小玉的白日梦
© 本文版权归 江玉婷(Jenn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