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者的面向:五律一首
五律·问道
初时敢问天,自许画中仙。
业障涤除去,深心即现前。
微言明道意,秉笔注幽玄。
至晓人间世,清风一枕眠。
按:“初时问天”取自朱熹四岁时问父亲“天之上何物”的故事,黑格尔曾说:“行大事者必先立大志。”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学非一般之学,乃君子学,学之而成君、成圣)。少年心迹未免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轻狂,但也有一种“会当水击三千里”的闯劲。到了学人真正由志向转入实践之中时,他要历尽千帆,在穷尽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不断地摧毁而后重建自己的精神观念,“重估一切价值”。求真的过程同时就是去除障蔽、澄明本有的过程。渐入佳境之后,基础立定,有所领会,方能阐发妙悟,成一家之言。学到至境,能通古今,能晓人世,出入自由,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时,再看世界亦有别样风景:旧日凡所执取,不过大梦一场,然亦非空无一物,实乃“真空妙有”。“清风一枕眠”,化用自宋代诗人王炎诗句“相逢莫话青云事,借我清风一枕眠”,此际是生死流转之片断 ,是淡泊宁静之从容,是能空大梦之晓畅。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