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可外面的空气都快燃尽了,还是等不来一场豪雨”
No.1
王占黑全新小说集。通过书写普通人在公共事件中的境遇,往庞然大物身上镌刻个体的生命印迹,以共同的记忆抵抗未知的命运。
No.2
塔可夫斯基剧本全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剧本是独立的文学创作,是电影完成后,塔可夫斯基重新修改完成的二次创作。
纸上造物:老塔是导演,但他的自况是诗人,且年轻时候做过诗与小说的创作,准备与雄心都在这些剧本写作里有呈现。这些剧本其实是独立的文学创作。在创作伊始,便以散文或者小说的面目自立。从来不是指示性的,并非电影拍摄的指示说明。电影的震撼处,剧本都有,电影的华彩处,剧本对应的文字亦用心经营。电影里明晃晃的诗意,皆暗含在剧本的文字基因里。
No.3
在跨越超过四十年的七篇访谈中,厄休拉·勒古恩讲述了幻想文学所关乎的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和存在的奥秘。
普照:原著不消说,即便在这本200来页的访谈集中,勒古恩也显得如此浩瀚,同时如此细腻、敏锐、生动、幽默(!)。她从《道德经》《周易》(毕竟她是“一个并非始终如一的道教徒”,还以《齐物论》“天钧”为题写了本小说),聊到荣格和“阴影”仿佛在前世给她种下的影响,聊到对同代作家的爱憎,如喜欢迪克其作但对其人感受复杂……在一切之中,核心当然是毕生投入其中的幻想文学流变和女权运动的颠沛历程。随着了解到更多事件和观点,也逐渐深入体察勒古恩的智慧:不止于幻想小说,不止于文学和社会参与,其心性其作为其书写,从老子庄子荣格取一瓢,经她现代心灵的百般变幻,以令人亲切的文风娓娓道来,尤其地海,是各年龄段常读常新的真纯经典,一瓢水演化的汪洋宇宙,够我们当代人后代人喝几百年的。面对这轻盈而无尽的世界叙事——只愿身在地海中。
No.4
美国当代戏剧领军人物之一大卫·马梅特的代表剧作集。他从平淡无奇和粗俗的语言中锻造出诗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马梅特风格”。
鼠:两种转向;马梅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戏剧界崭露头角,是将戏剧从实验拉回内在探索的代表人物;马梅特早先是左派,年纪大了以后右倾,《美国野牛》和《奥利安娜》各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三个剧本的观感与美国电影、美剧是相近的,没有阅读门槛。《奥利安娜》的争议较大。
No.5
美国越南裔诗人王鸥行的出道诗集,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与历史纵深的诗歌空间。
海的嗝儿:翻译其实还可以更好。从开始的《忒勒马科斯》到尾声《奥德修斯归来》,父与子的母题贯穿始终,如同沃尔科特的后殖民史诗,王鸥行也从另一文明镜面戏仿了与父亲的奥德赛,远行的意义在此成为忧郁的移民徘文:“因为彼岸的/那座城已不再是/我们曾离去的地方”。当代际关系本身成为书写绵延的母题,两端之一延伸出复数的战争想象,另一端则扎入迷宫般的同性情欲书写,它们暧昧糅合于身体与暴力,僭越又往复着乱伦与同性禁忌对欲望的压抑,生产自我认同诞生的神话。他的形式实验进一步呼应意象,模塑了诗篇间情欲的多态——它是雨,是火,是苹果,是刀刃,出入于相反的肉体间,越丰满便越焦渴,越充盈便越匮乏。一旦诉说开始,回声便无法捕捉。“没有什么/更加神圣,比含住/一个男人的心跳在/被过多空气/磨利的/齿间 ”。我们共同的嗓音。
No.6
以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
LCA:巫鸿思考谈论艺术的新方式,不是要取代原境中的艺术史研究,其意在补充,正像《交错的眼神》一篇中最新提出的由多位人物目光交错出观者位置的精彩论述。而阅读本书,也并非需要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全球艺术史”的路径。
No.7
博尔赫斯访谈集。博尔赫斯广征博引,显示出他不仅是一位充满质疑精神和创作热情的作家,更是一位敏锐而具有冒险精神的思想家。
No.8
法国古典剧作家拉辛作品。“空气里浮动刀枪的乌云,地上的血泊预示杀戮在即”,伊菲革涅亚与埃里费勒走向各自的命运。
No.9
本书不落入具体的文本赏析,而将一部传世经典放到文化长河中,回顾生成它的壮阔的时空景象,考察一部杰作在古典世界中为何伟大。
赵松:鲁迅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指的是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和文采非凡。在这本书里,黄德海将司马迁和《史记》置于上古到秦汉的整体文化演变背景里,通过梳理从巫-王、巫到史的文化-权力降解过程,展现二者的文化源流轨迹。司马迁的伟大不只在于空前绝后的史家功绩,还在其通擅易学、天文、历法等,因此《史记》不只是“史家之绝唱”,还是到秦汉时已近瓦解的上古整体文化的绝唱。在探究司马迁生平经历及学问思想生成的过程中,黄德海的行文甚至隐约着小说的魅力,却又能不失其真意。他的文字明朗干净,尤其是在探讨一些史实时还会悄然露出颇为犀利的锋芒。其所征引,涉及古今中外经典极多,且无不恰当妥帖。全书320页读罢,仍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应是我所读过的最富有启发性的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著作了。
No.10
本书追溯古往今来主要文明的法律体系兴衰,同时展示了普通人是如何借助法律来定义社区、规范贸易和建设文明的。
王小差🐺:这本书是横向比较了各大文明中如何“法”来强化自身的文明形态。作者指出“法”有三大体系,一是以两河流域为代表,基于为人民伸张正义的行为规则;二是中国通过设立刑罚来维持领土扩张之后的社会秩序;三是印度将印度教中的宇宙秩序引申为普世的教法。之后还有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伊斯兰世界政教合一的教义即法律等等。最终全文收束于因殖民时代法律输出而形成的国际法。虽然4000年的法律史仅仅是漫长人类文明中的沧海一粟,但这也让普通人拥有了表达个人意志的机会。
“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的精选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