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2024.9.4
甘肃之行定下出行日期是一个多月之前,草蛇灰线却伏于多年前的南疆行旅,想要给岁月一个交代,给来日一个期望。
莫高、榆林,很好。现在保护力度很大,估计再撑个一百年没问题。捉急的应该是研究者而不是咱这些游客,对于他们来说,迷藏太多,一百年太短。
榆林窟流行的攻略多认为如果不想看特窟就不要去了,很对。又说第4窟没必要看,争议很多,榆林窟官方都不推荐,大谬。所谓官方都不推荐,实情是这个窟的壁画和塑像内容比较复杂,大部分都还做不出研究成果,甚至无法断代,所以官方讲解员能说给游客听的内容很少,这就是他们不推荐的原因。
实际上,这个窟中的塑像,是密宗曼荼罗的一个极为少见的表现形式。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个表现形式,经向讲解员求证,不要说河西石窟,就是全中国的石窟也没有这种表现形式。一般常见的密宗曼荼罗都是平面图案,或者藏区多见的用香料、酥油、矿石颜料等堆塑的立体图案,或称坛城。密宗极重仪轨、咒语,曼荼罗是修法的重要工具。吐蕃治敦煌六十余年,密宗在此地是有积累的。(后来在兰州的甘肃作协楼下凤栖梧书店购得《唯识史观及其哲学》、《胎藏曼荼罗研究》。这家书店颇有过去的独立书店的趣味,很值得一逛。)
此次总算对敦煌壁画建立了一个薄薄的感性认识。经变画确实是一个进入佛教文化的入口。你不需要信仰,它首先是一种哲学。榆林窟25窟,弥勒下生经变图,儴佉王向弥勒敬献七宝台,弥勒怜惜婆罗门(即非佛教徒)贫苦,将七宝台赠送给他们。婆罗门一拥而上房揭瓦,摘取宝物,拆走经幡。图中可见有人在塔顶拆卸,有人在下面拿着袋子装,人人一副吃相,华丽闪耀的七宝台瞬间只剩一副骨架。弥勒由此顿悟人生无常,于是在龙华树下修道成佛。
美好的崩溃,大概没有人不熟悉吧,无论那是璀璨如七宝台,还是温柔如一朵春风里盛开的黄水仙。
这一幅经变图中的故事还在继续:弥勒成佛下生人世,那时的人间,一种七收,树上生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寿八万四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