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还有人因为国籍而死去……
昨天早上,那个深圳日本人学校的男孩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时隔见义勇为的苏州胡友平女士去世还不到三个月。
很难过,很无力。
《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十几天了,一直想看,那就今晚吧。
最受不了这种真实的人间记录。几近包场的影院里,积攒了一天的情绪喷涌而出,耗尽了一整沓纸巾。
这才是纪念那段历史最好的方式:去钩沉真相,去记住历史,去修复伤口。
而不是传递仇恨。

看完出来已近半夜,普拉桑带来的雨一阵一阵地下着。散步回家,顺便陪一位没带伞冻得发抖的女人走到门口。
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这让人心里好受一点。
前几天看完了《万劫归来》,这是一本没多少人知道的好书。我知道它也是因为2019年去仙本那学潜水的时候带了一本《风下之乡》。它的作者艾格尼丝·凯斯是一位在中国几乎没有名气、却非常优秀的美国女作家。她的“婆罗洲三部曲”在上个世纪初,给欧美读者展示了婆罗洲的壮丽风光和静谧生活,以及这座原始岛屿在二战中及战后的遭遇。
《风下之乡》是第一部,宁静而美好,我当时还写过一篇推文推荐此书;《万劫归来》是第二部,沉重而宽容,记录了艾格尼丝一家在二战中被俘,于日军的婆罗洲战俘营中艰难度过的三年半时光。第三部《白人归来》至今还未在中国出版,讲述的是他们一家在战后再次回到婆罗洲的故事。
如果说《风下之乡》描绘的是一个异域天堂,那《万劫归来》记录的就是一个人间地狱。
1942年,日军占领婆罗洲,艾格尼丝和丈夫凯斯以及一岁半的儿子乔治,和其他留在婆罗洲的白人(也有少量亚洲人,包括中国的卓领事一家)一起,被关进了集中营。直到三年半后日本投降,才拖着被牢狱生活折磨得骨瘦如柴、体弱多病的躯体回到自由人的世界。
这本书有着惊人的诚实,诚实于发生过的一切,不论是日本人对战俘的迫害,还是他们偶尔流露出的善意与关怀。
或者说,诚实于人性。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一本来自二战战俘的记录,作者的女性视角、跨文化经历和她独有的幽默、坚韧、豁达,为这本记录在真实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人性光辉。能够在经历过这么一段可怕的岁月后,依旧保留爱而拒绝恨,不仅仅是道德的高尚,更是看透人性与世事后才有的宽容。
战争是一架残暴的机器,将粉碎所有卷入其中的个体,不论你是士兵还是平民,将军还是小卒,战胜方还是战败方。这是《里斯本丸沉没》和《万劫归来》的创作者共有的认知,他们没有去谴责个体,即便对于事件中负有明显责任的个人,也心怀悲悯,努力去看到他们身为工具人的无奈和创伤。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给艾格尼丝提供了大量帮助的须贺上校。他身为古晋集中营的长官,对这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他本人温文尔雅,对孩子们照顾有加,对艾格尼丝也从来都不吝惜帮助。在日本战败之际,也没有如同其他战俘营那样下令屠戮营中战俘。须贺在集中营解散五天后自杀,或许对他而言是最佳归宿。因为不论他曾多少次“将枪口抬高一厘米”,都无法抵消他和他的祖国、他的下属们犯下的罪恶。
无论谁,都没有要为战争和战犯说话的意思。那就是巨大的恶,无可辩驳。但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将八十几年前的仇恨,发泄到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小孩身上,恐怕也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无法容忍的恶吧。
1945年,艾格尼丝和凯斯带着5岁的小男孩乔治活着离开了战俘营回到美国。这个小男孩在他人生的最初阶段就经历了日本人赐予的巨大苦难,以至于他体弱多病,发育不良。但他也曾接受过日本人给予的香蕉、糖果、蛋糕和关爱。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见识了人性的恶与善,见识了战争的残暴和无奈。成年后,他选择成为了一名退伍军人的心理医生,去修复那些难以弥合的伤口。
2024年,另一个小男孩,倒在了去往学校的路上。他的父母以婚姻搭建了一座中日友好的桥梁,而他再也没有机会长大成人,为此添砖加瓦。
他甚至没有机会问一句:是我做错了什么吗?
这在战俘营中都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这么发生在了2024年最为发达的城市里。
人不是以国籍、而是以品质来区分的。艾格尼丝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他们一家从婆罗洲回美国的轮船上,美国人因为不堪孩子们的吵闹而威胁要把他们关起来。艾格尼丝曾忿忿地说,连集中营的日本人都没有这么对待过他们,而我们的“自己人”却要这么对待这些历经千辛万苦才走出来的孩子。
“如果这里有恨,那是对那些可恨的品质,而不是对哪一个民族;如果这里有爱,那是因为,唯有爱,才让我清醒的活了下来。”
最后,再次献上《英国病人》的名言:
我全部的渴望就是走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地球上。
🕯️🕯️🕯️🕯️🕯️🕯️🕯️
晴晏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份给旅行者的书单 (17人喜欢)
- 一个轮胎引发的惨案 (15人喜欢)
- 献给爱书人的9⃣️部电影 (8人喜欢)
- 9本适合所有人的人类学入门书 (17人喜欢)
- 一位真正的人类学旅行者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