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个人就能干的生意 → 自由职业者指南
失业似乎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逃避的命运。或许自由职业者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
古典在《不上班咖啡馆》里,写了一位中年失业女性天蓝找到自由职业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有三点,我想和你分享。
1
去找那些大公司看不上的小众需求。
自由职业者是不是应该和公司做业务一样——先去调研市场、调研竞争对手,找到市场需求,然后再来满足需求呢?
书里说,这叫习惯性的“跟随模式”。这个模式,是那些之前在公司里混得如鱼得水、觉得离开公司一个人也能闯出一番天地的人,常踩的坑——在公司里越优秀,在自由职业方面就越碰得头破血流。
自由职业者要反着来,用“创造模式”。
什么意思?书里列举了一个故事。
老吴,名校EMBA,六十岁从高管退下来,想做自由职业,看上了银发经济。他先做了个宏观的市场调查,中国人口十四亿,老年人近三亿,这里面收入比较高的有一亿……总之,他对着中国地图,算得心潮澎湃,未来几年这市场总量前景无限。这是标准的市场调研思路。
按照他的这套逻辑,下一步就是锁定最有需求的赛道,找人找钱开始干。但,一查发现,那些赛道早就挤满了公司。
自己退休了,就是想闲一点,做点有趣的事。难道要重新创业不成?但是自己一个人做,该做什么呢?
老吴想到,反着来,去找那些大公司看不上的小众需求。
老吴从给父母房屋的适老龄化改造里找到了灵感。老人到了一个阶段,感官灵敏度、手脚力量都降低,房间需要重新安装扶手、夜灯、防滑垫、警报器这套东西。而他EMBA的同学,都是同龄人,也都愿意给自己的父母家做家居改造。这些人都信任他。
于是,他就从此处着手了。
一个中高端的方案在8万到20万之间,大概有一半的毛利。如果平均一个方案12万,只需要每年开发15个客户,每年就有一百来万的收入了。第二年还有转介绍。
总盯着别人的人,没法自由。
自由职业者就是一个人的创业公司,要去找那些大公司看不上的小众需求,结合自己独特的、大公司没有的优势。这样才能赢。
超级个体=独特优势×小众需求。
2
找到别人的问题,就找到了别人的需求。
怎样找需求?这里面又有两点。
第一个是,不要被自己专业的眼光给带偏了——自以为是别人的需求。比如,看到一个胖子,就觉得她的需求是减肥。大概率减肥是你以为的需求,而不是她的真正需求。
那么,到底怎样判断别人的真实需求?回到问题上。她遇到了什么问题?问题,就是需求。找到别人的问题,就是找到了别人的需求。需求的最小单元,就是问题。
第二个是,找到别人的真实问题,就具体、真实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教育的根本。那,是不是可以面向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的课程?这看似是需求。不过,我们还是要找到家长具体且真实的问题。家长具体且真实的问题,其实是时间问题。总之,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问题,而不是你的专业。不是“你应该”,而是“我可以”。
3
没有必要等做到“专家”才开始给别人提供服务。
没有必要等做到“专家”才开始给别人提供服务。可以边学习(自我成长),边给别人提供服务。
新媒体平台上有很多“我准备挑战xxx”的账号,以及那么多成长打卡群、早起跑步群,这些都是“边学习边给别人提供服务”。等真的成为“专家”了,客群也都准备好了,大家看着你成长,反而更容易信任你。这就是“养成式专家”的玩法。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初级才是最大的市场。专家往往看不起小白。小白的份额才最大。所以,书里说,“即使有一天,你成为了专家,也要时刻发自内心地为初级的用户服务。”
最后
再说说《不上班咖啡馆》。
这本书,并不是讲不上班(里面只有一个故事是说自由职业,就是我上面说到的天蓝的故事)。我对书名“不上班”的理解,源自书中的一句话“下班后,才是打工人最清醒的时刻。”
这本书,可以理解为故事书(小说),也可以理解为是工具书。
书里讲了四个人的故事。这四个人(分别出现的)(四个人是不同群体的代表,比如,其中一个人是宝妈),在遭遇职业发展瓶颈后,鬼使神差(原谅我用这个词)地走进了一个叫“不上班咖啡馆”,遇到了咖啡馆老板胖子,双方互动(比如对话等等),当事人开悟了,找到了发展方向。
故事里面,包裹着职场实用工具。
冗长的黑暗,不上班咖啡馆是一盏灯。
这本书,我给五颗好评,也推荐你入手 ↓,找到点亮你的那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