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伪证之书3》上册
《伪证之书3》是上海交通大学推理协会出品的第三期社刊,个人读书较慢,刚刚看完上卷。
朝露老师让我写评,那我就浅评一下。才疏学浅,仅供参考。
1、谜面有些简省,人物、描写和非必要情节一概没有。作为一个推批,我并不是要求推理小说有多高的文学性,但过于简省可能会让谜面的信息变得难以记忆。
2、文中两次敲死者门的表述,似乎可以商榷一下。
P12:十一点众人回到别墅……宋哲拧了拧门锁发现房间被反锁
P13:第二天早上早餐时间副社长依然没有出房间,敲门也无人应答……于是林吉首和韩宁一起撞开房门。
这两次敲门间隔了一夜,第一次写了房门锁着,第二次只写敲没写锁没锁。虽然从“撞门”可以推测大概率锁了,但我觉得有必要写明,否则会带来歧义,因为存在敲门人假装门锁着的可能。
3、解答很规整,诡计的可行性、线索的公平性均没有问题,是很正统的本格谜题。不过排除自杀的逻辑,似乎可以再商榷一下。
本文排除自杀的逻辑是:在公共区域垃圾桶发现了钓鱼线、袋子和剪刀,上面有鲁米诺反应,而死者没办法自杀后冲洗工具再扔到公共区域,所以不是自杀。
P18:自杀且没有‘自杀’同谋的情况下,这种证物出现在公共垃圾桶里面的存在性只可能依托于一套超复杂装置……在第四条保证……的前提下,这是无法实现的。
这里似乎有个瑕疵,带血的工具不一定是造成死亡的工具。
首先鲁米诺只知道是血,不能确定是不是死者的血;其次,即使是死者的也不确定就是砸死死者时流的血(而不是过去抽的血、流鼻血时存的血)。
我建议换其他方式去排除自杀,或者干脆在挑战读者里明示“不是自杀”。
4、本文的藏头有点意思,不过文章一共进行了4次藏头,而且每一次的藏法不一致。这导致即使最后揭晓了藏头,我也只找到了其中一次。(其他三次还专门请教了朝露老师)或许文章最后可以解释得更清楚一点。
5、看完后记深受感动,社长令人敬佩。
1、“意识狱”的设定很有趣,文笔也足够好,能读得下去。
2、42-44页给出了界定杀人的三条准则,但三准则有些模糊和心证化。幸而这没有为后面的推理引入软度,但有些影响观感。
P43:“可是,概率杀人到设置机关杀人的边界又如何界定,难道致死概率超过50%或是某个确定的值就会发生质变?”
“好问题,界定方法是——作为犯人的仿生人是否认为该行为有足够的致死率。即,下判决的是凶手本人。”
3、这篇文章完成度很高,无论是推理数量(3个密室、2重解答)还是质量(机器人诡计、换头诡计、窗帘密室)均属上乘,诡计可行性、逻辑观感、伏线设计无明显瑕疵,对设定的利用率也很高。再加上人设鲜明、情节紧凑、语言流畅,几乎是一篇非常全面的“六边形”作品。我会给出诡计7,逻辑4,布局6,可读性7,文学性3的高评价。
4、七千老师让我锐评,那我聊几个可以商榷的地方吧。
从全文来看,第二个密室是有失水准的。
1)首先伪解答,侦探指出凶手布置硫酸机关的动机是找人类。
P80:大费周章地整这一出,只有一个原因——找到另一个人类。
侦探的分析是,仿生人不可杀人所以不能开这个机关;而人类则可以开门、向暗处的人类凶手亮出自己是人类。
这里有逻辑问题。仿生人不可开门的逻辑是很硬的,但人类一定开门的逻辑不硬。因为这一切的前提是,该人类必须想到那一步。
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别人想到哪一步,不开门的,除了不敢开门的仿生人,还有没想明白的、懵逼中的人类。
所以,这里通过“不开门”推出无名是仿生人的逻辑不硬。
2)其次真解答,切入点是:
P86:头颅上溅上的血液就已经是凝固的了!不可能滴下。
我回头翻了一下伏笔。
P66:不少血液凝固在面部,就像为头颅带上面具一般。
这个伏笔似乎不太准确,66页说“不少血液凝固在面部”,而86页要求的其实是面部所有血液都凝固。二者有程度的差异。
其次,即使面部溅上的血全部凝固,也不够,应该还要考虑斩首的横切面处可能会流血。
(我猜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想着换头诡计,知道这个切面已经过了很久、一定凝固了,所以忽略了切面的问题。但是在给出换头诡计之前,这里还是应交代一下,否则影响观感。)
5、89页第三个密室提出“下毒”解答的过程很突兀。在无名君视角,他没有给任何逻辑切入点,就这么平白无故地说菜里有毒。
6、本文的一些细节处理得比较理想化。
1)血迹:尤其是第二案,斩首喷出的血何其多,怎么就通过借死者衣服挡了一下就干干净净了,手上、鞋上都不沾。
2)窗帘:窗帘对折后用线固定,火为什么把线烧的干干净净、一点不残留,窗帘却基本完整。这是三味真火吧,有点“通人性”了。
7、虽然列了很多条锐评,但整体上我很喜欢这篇作品。个人认为,本文的诡计质量和逻辑观感好于七千老师的另一部作品,文笔、节奏、可读性也很出色,是完成度很高的设定系佳作。
1、古风推理。语言是流畅的,但人物没有什么记忆点,故事也很平淡。
2、两个案件都非不可能犯罪,所以侦探依靠两案的切入点进行联立锁凶。
但找到的切入点逻辑偏软,像“凶手不用剑,说明他拿不起剑”这种逻辑,泛心证化,也并不有趣。
3、最后的宝藏解谜部分比案件本身有趣,由“目不识丁”推到读音的环节还算合理,但后续“只看仄不看平”和“数笔画”等步骤就有自说自话之嫌了。
我的评价可能有些苛刻,希望不要打击作者的创作热情,期待作者的后续作品。
1、好的小说会让读者很舒服,而更好的小说则像本文一样,会不断勾着你往下读。环球旅行、孤岛落难、部落求生,这个开篇在短篇推理界可谓惊艳。而后一边获取原始人信任,一边调查54年前谜案的发展也吊足胃口。本文堪称短篇推理的“故事性”教科书。
2、更令人惊喜的是,本文的推理性完全配得上它的故事性。54年前案件发生的精确时间,和案发孤岛在地球上的位置,这一时一空,居然被一只表联系在了一起,这个“表”的逻辑桥很有设计感。
此外,本文还做了反转和多重解答,真解答的诡计同时颠覆了时间、空间和凶手,配套的“联合国国旗”等伏笔也出人意料。我会给出诡计4,逻辑5,布局5,可读性9,文学性6的高评价。
3、会厌老师让我锐评,那我就勉为其难地锐评一下。
1)马修不调时间
解答篇一开篇,侦探说马修不会调时间。
P187:飞行计划中,很难想象他还会根据所在地位置专门调整当地时间
这个逻辑似乎有些不妥。马修在飞行中固然不会随时区调表,但他已经受困孤岛4个月、不知道何时能获救,这显然不属于正常的“飞行计划中”。
男主和马修同为探险爱好者,男主能通过秋分的日出知道当地时间,那马修也大概率能知道,他完全有可能将表调为当地时间。
这个“飞行计划中”有偷换概念之嫌。
2)骨刀不行
侦探说,骨制弯刀无法造成表上的竖直裂痕。
P188:是什么造成了手表这条竖直的裂痕?……这样的痕迹应当出自一把平直的劈砍用武器,而现场遗留下的土著传统骨制弯刀并不满足要求。
这里有点微妙。弯刀虽然大体是弯的,但投影在手表这种小截面上,就不存在近似平直的一段吗?(又不是圆刀,还曲率恒定喽)
据作者说,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是骨刀不够锋利。前文可能确有伏笔,但“不够锋利”比较笼统,读者也不好确定能不能造成裂痕。
个人认为,这个骨刀逻辑既不严谨,也不有趣。或许可以删繁就简,一开始就让凶手把翻出的军刀留在现场。
3)时针分针一条线
谜面篇交代了一个线索,原始部落的图腾源自54年前马修死亡时戴的手表,并且明确指出,图腾上的竖线是表的裂缝,左侧的红色是被血覆盖。
P177:“图腾?”“喏,这样的。”梅利从自己揣着的小包中翻出一块圆形的石头。石头的中间画了一道竖线,将圆形分成两个部分,圆形的左半边被涂上了红色的颜料,而右半边是白色的。
P178:这圆形的造型,边缘一圈的纹路,难道不是马修佩戴在手上的、在临走时母亲托人赠送的手表吗?
P179:“裂缝……血只在手表的一侧出现,没有流过裂缝……”
但到解答篇,直接横空加了一个结论,那条竖线既是裂缝也是时针和分针。
P188:从图腾上能看到的无非是时针和分针呈一直线的状态
这很难评。既然左侧被血覆盖,那时针分针能不能在血下面盖着呢,就非要和裂痕重合吗?
4)切手意图
凶手在死者身旁的墙上留下了血手印,并砍掉、带走了死者的双手。
侦探分析血手印不是死者马修的。
P191:手印是马修本人的话,凶手未免有点太多此一举了,而且无实际意义。
又分析,凶手带走死者的手,是防止别人发现手印不是死者的。
P191:正因如此,凶手在留下手印后开始担心若未来有人发现墙上的手印和马修的手不一致,会联想到这是凶手留下的痕迹,继而导致自己暴露。基于这个想法,他才觉得砍去马修的手
首先,这个“无实际意义”很心证。子非凶手,安知凶手之意义?杀人本来就不是常规心理,在案发现场留字的、画符做法的、带走死者身体组织的,都是为了“实际意义”吗?
其次,怕自己手印被认出就切死者的手,是什么逻辑啊。即便切光天下人的手,只要还留着自己的手,就仍然可以被对比。
至于凶手为什么不涂掉手印,这一点在后面进行了补足,但这个问题过于明显,使得当前重解答很难被接受。
5)灯座的血
侦探在灯座上发现了54年前留下的、大面积血迹。他推理说这个出血量不能是切手或积血,“只有可能是割喉”。
192:这样遍布底座的暗红色血迹、如此大的出血量,不会是死后砍手的出血;同理,也不会是沾染到地上积血。那么其真身只有可能是割喉瞬间喷溅上的鲜血。
排除切手之血的理由是,切手在“死后”。这里偷换概念了吧,按照侦探的推理,切手是死后立即切的,又不是过了数小时血液干涸的“死后”。
其次,面积大就不是积血的逻辑是什么。斩首加断手,血流如注,为什么不能是积血呢。
据会厌老师说,他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灯座比较高、离死者比较远。如果这样表述观感确实会好很多,后面的灯芯溅血我也建议提到前面,这里单靠一个“面积大”即得出不是断手和积血,可能不够充分。
6)砍手时明亮
侦探指出,割喉、留手印、砍手对应的室内照明情况,分别是未知、黑暗、明亮。
P193:割喉、留手印、砍手三个节点对应的室内状态分别是:未知;黑暗;明亮。
留手印黑暗,是基于前面的切手目的和灯座分析,砍手明亮则是因为凶手翻找军刀需要照明。
但是这里有个bug,既然砍手的时候是明亮的,为什么还会往手表上砍呢?凶手是猪逼吗。
凶手当然可以犯蠢,但问题是这个砍错引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凶手是摸黑、借着月光砍的,这与翻找军刀的结论相反。
请问两种可能性该如何分辨:到底是凶手犯蠢、砍手时明亮;还是军刀(因为某些原因)直接摆在外面、砍手时黑暗。
解的唯一性就没了。
7)地平说的推出
在一套反转后,侦探抛出了本文的核心大梗,马修是“地平说支持者”。
这个结论的导出过程是:
P203:你还记得穆说过,他结合了当地的信仰和马修的理论,总结了日食现象……日月都是神的双眼,怎么可能做到左眼遮住右眼的事呢?
P204:三人举着图腾绕圈起舞,而穆手中的图腾象征着太阳。
P204:使用飘向远处的浮木做演示……即使是美术里的透视理论也并非如此解释。
侦探回收了上述3个伏线,得出地平说大梗。
但神之眼和图腾跳舞这两个伏线硬度不高,而透视伏线则有冷知识之嫌,读者未必熟悉美术里是怎么教的。
核心诡计给出之后,侦探又举出“联合国国旗”和“冰墙”两个伏线作为印证。这两个伏线的逻辑硬度和设计感明显高于前三个。
我建议把它们的顺序换一换,引出对硬度的要求是更高的,必须硬才能立得住,一旦立住,后面的印证伏线即使软一点也无所谓。
我给核诡打分不高,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立”的观感不好。
4、综上,本文推理的精华和缺憾都在逻辑上。时间分析的逻辑技法被大量使用,“表上裂痕”的设计更是将时间与空间巧妙联系在一起,是极具潜力的逻辑流设计。但推理过程中严谨性不高,有些许可惜。文章最后,揭晓M的含义,将主题引向“探索”,不仅与前文故事高度契合,还平添了一丝浪漫感。总而言之,《献给M的推理》是一篇瑕不掩瑜的逻辑流佳作,也是短篇推理的“故事性”教科书。
1、校园日常推理。这篇文章一共47页,前20页铺垫,后27页推理。
为什么我对页数这么清楚呢?因为前20页实在太无聊了,我数着页数看、薅着头发看,终于看到推理了。
2、虽然前面印象分很低,但一到推理部分,突然就耳清目明了。作者给出的逻辑大多都很严谨,我认为问题最大的一处是:
P239:母亲就是这样的存在,哪怕孩子没带饭盒,也可以去食堂吃饭。但母亲还是会想,食堂饭菜会不会不合胃口,他会不会没有吃饱之类的想法,要是挨饿了怎么办啊!基于这种情况,阿姨肯定会在孩子放学之后,给他准备零食或者点心。
这段推理太强行了,尤其是这个“肯定”二字。
3、在日常推理的尾声部分,文章一口气回收了大量伏笔,完全颠覆了之前的解答。虽然回收精彩,但铺垫问题依然存在,如果铺垫部分可读性过低,可能会降低读者对伏线的印象。
4、刚刚看了一下豆瓣评论,有几位老师说这篇推理严谨性差。我认为日常推理的严谨性天然会比凶杀推理低,这是日常推理的线索量和谜面形式决定的,本文的严谨性在我看来还好。
我猜几位老师说这篇逻辑不好,可能是指它的条理性和设计感不好。
我梳理了一下本文的逻辑结构。

1)条理性问题
如图所示,“到学校之后知道的”分支中混入了两条标红的“异物”,尤其是“小天不从家带饭”这条“异物”本身长且混乱。
2)设计感问题
逻辑链的设计美感在于环环相扣,能够不断向下进行。而本文的树形结构则全部夭折,又另外空降了一个分支“为什么能进来”。
“为什么能进来”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但分叉后全死再空降,则不是好的设计。
5、在人物和节奏等方面,本文存在一些推理小说通病。
比如侦探病,推理之前好好的,一旦开始推理,侦探和助手都仿佛被剥离了人格,变成作者嘴替。全天下侦探都用同一张嘴说话。
其次是推理过程中对话过多的问题。也许可以将一部分对话的信息量替换为心理活动或旁白;或是穿插一些环境描写、人物故事、回忆等。以此来丰富内容、调节节奏。
综上,本文是一篇很有潜力的日常逻辑流校园推理,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1、雪止老师“小学生”系列的第一篇。据说《求是集录》上的《英雄最后登场》是该系列第四篇,虽然完成得更早。
相比《英雄》,能看出雪止老师笔力的进步。语言流畅、人物鲜明、节奏舒服,将小学生的青涩心理写得真实、不做作,可读性明显高于《英雄》。
2、本篇的诡计虽然简单,但伏线自然,逻辑严谨,推理的观感也不错。仅有一处逻辑可待商榷。
P289:俞颖最先能够想到,也最有可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将纸条压在笔盒下面,而马理去她那里借笔时,一定看见了她的纸条。
这里说俞颖将纸条压在笔盒下面,马理借笔时一定看见了纸条。
我不太理解。笔在盒里,纸在盒下,借笔为什么“一定”能看见纸条?
3、推理部分的最后,侦探并不能锁定唯一解,所以她问了两位嫌疑人一个问题,从而套出谁是真凶。
作者将这个“问答”放在压轴位置,而且频繁加粗相关句子,似乎想把这个“问答”打造成全文亮点,但我不太能get到这个点的巧妙。相比于《英雄》中让人印象深刻的“4人互锁”,本文的推理显得中规中矩了一些。
期待雪止老师的系列二、三作。
1、很好的评论文,汇总了大量死亡留言的例子,提出的理论也很有说服力,受益匪浅。
2、不过我不太同意将“完善性”单列为一条。这条的例子太少,在死亡留言作品不够普遍,更像是上一条“可靠性”的一个特例。
3、对于第一条“可解读性”我有一些困惑。我不知道是否能理解为死亡留言的“明显程度”,或解读过程中“能使读者信服的程度”。感觉和第二条“隐蔽性”有一些重合之处。
4、我也浅谈一下自己对死亡留言的理解。
一般来说,死亡留言是一个“解读死者心理”的过程,凭借的是侦探的想象力和联系能力而非硬逻辑的推演,所以它的逻辑唯一性有先天不足。因此,死亡留言不适合做多解设计,在死者“死无对证”的情况下,对死亡留言做出多重解读,可能会削弱其可信度。(除非排除上一重的逻辑足够硬)
其次,除非是非常直截了当的死亡留言,否则它不适合作为唯一的指凶证据,而更适合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P24:放置拉起陨石的钓鱼线在书页上勒出痕迹
“放置”→“防止”
P47:其在高温是流速变快以便散热,而在低温时会变得粘稠
“在高温是”→“在高温时”
P61:反正仿生人因为准则限制没有办法反抗人类……仿生人有反抗的办法
跟作者聊了一下,这里可能写串了,无法反抗的是机器人,仿生人应将“反抗”改为“伤害”。
可与七千老师确认。
P191:一把系这红色丝巾的新军刀
“系这”→“系着”
P197:让我们看看马修留下来的飞机吧。”
前面少了一个左双引号
P204:是在教授‘透视‘相关知识的时候
后一个单引号应为右单引号
P270:想要实现那个’独特的梦想’吗
第一个单引号应为左单引号
P289:应该就是马理所想那个的’独特的梦想’吧
第一个单引号应为左单引号
“所想那个的”→“所想的那个”
《伪证之书3》上册的7篇作品类型丰富、各有所长,令我受益匪浅。
下册也会在看完后第一时间评价,敬请期待哈哈哈。
逃生 2024.9.22
逃生大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推理三十六病(2)线索6病 (49人喜欢)
- 浅评《鸮语3》 (28人喜欢)
- 浅评《断罪天使杀人事件》 (69人喜欢)
- 浅评《夜行5》 (41人喜欢)
- 推理三十六病(1)逻辑6病 (6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