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互鉴不断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使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使文明多样性成为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既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也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等深层次方面,这些深层次的精神性内容构成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其差异决定着各种文明之间的本质区别。 文明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体,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构成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古往今来,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图谱。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丰富多彩。但文明的差异性并不是唯我独尊与排他性的理由,而应该多元共存,各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明标准,一种文明不应该用自己的价值尺度来衡量或者强加于其他文明。 文明交流互鉴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定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定力,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国立场和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只有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定力,才能获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从容与坚韧,才能善于驾驭各种复杂的局面,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能做到胸有成竹、泰然处之、愈挫愈勇、坚如磐石,牢牢掌握主动权,始终占据优势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让中华文明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