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装修才是收纳绊脚石
今年夏天的空间改造项目具有共通点,都是多娃家庭,双胞胎、三个娃、三代同堂……轻改造这样的服务需求在上海等一线城市会越来越多,一是新房以精装修交付为主,二是近十年的旧房硬装底子不差,这两种类型全部拆除重新装修的时间、金钱、人力成本太高,通过“轻改”就能提升居住舒适度,是许多屋主喜闻乐见的。
轻改造,必然是对不好用的空间下手,这项工作给我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直面装修中那些花了钱却不讨好的部分。我想这类案例对于需要装修的朋友也是有启发的,自己家装修就可以避开别人已经踩过的坑。
今天就来说一个"装修陪跑"中,衣帽间的故事。
备注:旧房(精装修)改造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即便方案设计周全,施工过程仍然会不断冒出新问题,所以全程都需要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根据预判和实际情况给出最匹配的方案,所以我们也就戏称自己所提供的是"装修陪跑服务"。
**衣帽间的重生**
01 改造前:4㎡衣帽间,近乎闲置
拥有衣帽间在上海还是比较奢侈的,但在这位屋主家,她家的衣帽间几乎闲置。
是因为家里衣物收纳空间充足?
完全相反,女主人最头痛的就是衣服没处收。
是因为位置不方便?
完全相反,靠近玄关,可以说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直接上图。

这是一个2米×2米的正方形空间,原始装修是精装修交付,定制成L型格局,图片一看似乎并无不妥。

人走进去,打开柜门就能发现问题。
空间局促,勉强容下一个成人转身;深色板材、不够明亮的灯光,有种生人勿近的距离感。虽然衣帽间位于家里的黄金地段,但谁也不愿意把衣服放在这么麻烦又没有亲和力的空间,它被冷落了。
空间也需要亲和力吗?当然!
不信可以在自己家观察一下,那些你不愿意用的柜子、角落、房间等等,是不是都有“使用门槛”,心跟空间远了,行动力自然也就弱了。
02 改造方案:做减法
家的改造如同寻医就诊,通过“望闻问切”找出空间症结所在。如何让居住者愿意走进衣帽间?如何降低空间使用中的盲区?是我在设计中着重思考的两个问题。

针对屋主一家的生活习惯和物品情况,衣帽间做出了如下改动:
①拆掉衣帽间的房门;
②拆除原有定制柜体;
③L型格局改为双线型,不再用定制柜体实现储物,而是借鉴日本衣帽间常见的做法,化繁为简,上面隔板+下面挂杆,减少板材对于空间的切割,消除使用盲区。

在设计之初,我就给女主人描绘衣帽间建成后的使用场景,她略迟疑后予以充分信任,让我大胆“发挥”。
03 改造前:4㎡衣帽间,近乎闲置
彻底拆除后,衣帽间给了我们惊喜和惊吓。

惊喜在于,衣帽间层高竟有2.8米。一般成年人抬手够到的高度在1.8米~2米,高处空间虽不方便使用,但屋主家正好需要一个低频储物专区,我决定顺势而为,在“高空”划分出低频物品专用仓库。

惊吓在于,原来的定制柜体底部没有铺木地板。房子装修已经快20年,很难找到同款地板进行修补。
除了此处,整套房屋在局部拆除中还有多处房门、柜体底部露出了没有铺地板的地面,它们都需要找到合适的修复解决方案。
我们决定将衣帽间的地板保护性拆出,用于修补全屋零碎地面,衣帽间则新铺浅色地板,提亮小空间,一举两得。

借着水电局部改造的契机,定制三块4厘米厚度木板,在墙面预埋安装。

定制304不锈钢管做成挂衣杆。

完成后的衣帽间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结构,材料成本不到千元。

衣帽间没有装门,让它呈一个可以轻松、自然步入的状态。
04 改造后:梦想成真
从方案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我都一直在给屋主讲解每个空间的用途和使用场景,所以在搬家前,屋主对于衣帽间每个位置应该放什么已经了然于胸。搬家后她说:“这次装修、搬家特别轻松,一点儿也不焦虑,我好像找到点感觉了。”
下图是屋主归置好衣帽间衣物后传给我的照片,没做任何修饰,原图展出。

隔着屏幕我收到了屋主对于新居生活的信心,家中所有物品在这一轮空间改造中已经在她脑中自动生成了一张地图。
这样的收纳设计才是“懒得有理”,家人们不用时时刻刻找老婆、找妈就能拿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日常生活中也不需要费力维护就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搬家前我给屋主提供了一个省力技巧:
①提前在新家衣帽间、衣柜划分好区域,哪个衣柜归谁用,谁的衣物挂哪个位置。如果多人参与搬家,提前在指定位置贴上标签一目了然。
②旧家悬挂收纳的衣服不拆衣架,每叠5-10件带着衣架直接打包装入行李箱、收纳箱、纸箱等,贴上标签,到了新家精准定位,直接上架。
屋主按此执行,搬家途中传来一张照片,兴奋夸赞:此技甚妙。

新居初步安顿后,我前去探访,问屋主和先生的居住体验如何,她转述先生评价:“专业的事还得是专业的人做。”
这句评价胜过千言。
有房子改造需求的朋友,欢迎找我聊。
妍酱收纳设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儿 (3人喜欢)
- 春节大扫除:扔东西指南2025版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