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斯图加特私人讲稿》(1810)论“Gemüt”“Geist”与“Seele”(一)
在讨论民族联合中宗教信仰建设所要求的内向化转向时,谢林指出,在人类精神(menschlichen Geist)中,同时存在三种潜能阶次(Potenzen)或面向:第一种指向无法从中逃脱的现实世界;与此相对的理想,则代表着最为纯粹的灵性;镶嵌于现实世界与理想中间的第三种,通过自由(Freiheit)的发展恢复两者在自身之中的联系或分裂。精神(Geistes)的三种潜能阶次在德语中被恰当地称为“Gemüt”(心灵)、“Geist”(精神)与“Seele”(灵魂)。三者中又同时包含着三种潜能,每一种潜能间的关系又类似于 Gemüt、Geist与Seele的关系。
1. Gemüt
心灵(Gemüt) 中的三种潜能,包括 “渴求”(Sehnsucht) 、“欲望”(Begierde)与“情感”(Gefühl)。
心灵(Gemüt)是精神的现实面向,也被谢林称做“黑暗面向”(dunkle Prinzip)。谢林在1806年《论世界灵魂》的新引言中以“自然哲学第一原则在重力与光的原理中的发展”为方式,回顾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认为“所有事物中最黑暗的,甚至是黑暗本身的(das Dunkel selbst),就是物质”,作为现实世界的潜能的物质,以重力和光的形式呈现现实与理想的同一对立性。(Joan Steigerwald, “Schelling’s Romanticism: Traces of Novalis in Schelling’s Philosophy, in G. Anthony Bruno ed.,Schelling’s Philosophy: Freedom, Nature, and Systemati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借由心灵,人类得以与现实世界(自然)建立联系;与此同时,心灵也使人类与更高层次的存在——理想——产生链接,然而这种关系相对前者则显得十分模糊,勿论蕴含于其中的对神圣的感知。
人性中最阴暗深沉的“渴求”(Sehnsucht)是心灵的第一种潜能,可视为情感的内在滞重/重力,进而表现为“忧郁”(Schwermut)。这种忧郁催生了人类与自然间的同情。所有生命都带有一种“坚不可摧、无法抹去的忧郁”,因为存在着某种既内在于生命又独立于生命,而与生命有着不可化解的矛盾的东西(它上拉下扯Das über sich erhebt, das unter sich zieht herab)。苏格兰医学家约翰·布朗(John Brown)强调对机体进行持续的刺激,“健康就是在刺激与易激性、虚弱与发热的体力消耗之间的平衡”。谢林坚信“布朗氏学说”能够治愈奥古斯特,建议奥古斯特服用“兴奋剂”并辅以鸦片。然而,奥古斯特没有像卡罗鳞那般幸运,最终因病死去。谢林走进自我惩罚的孤独,沉浸在“神圣的悲恸”(göttlicher Traurigkeit)之中,他在《斯图加特私人讲稿》中对这种精神状态作了哲学阐释,成为“坚不可摧的忧郁”(unzerstörbare Melancholie)。(Peter Neumann《Jena 1800:Die Republik der freien Geister》)
心灵的第二种潜能与精神(Geist)的特性相关。精神的最深层本质是“欲望”(Sucht、Begierde或Lust)。欲望(Begierde)首先显现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具有自我驱力,其对存在的追求永不熄灭。欲望如同饥饿,被满足时,会激发出更剧烈的欲望;而当人类将自己隔绝于存在时,欲望可以在没有外部满足的情况下持续进行,增其深度与强度。
心灵的第三种潜能为“情感” (Gefühl),谢林对 Gefühl 注解道:“敏感性,就像在有机自然中,基于先前的刺激性”(Sensibilität, wie in der organischen Natur, das Vorhergehende Irritabilität)。《Dictionary of Untranslatables:A Philosophical Lexcion》指出,Gefühl起源于感官领域,在 18 世纪晚期常被视作“Empfindung”的同义替换,意为“表象的感知直接性”(perceptual immediacy of a representation);随后,两个术语逐步分化,苏尔泽(J.A.Sulzer)认为“感性的”(sinnlich)开始时指通过身体外部感官所感知的(empfinden),但sinnlich已有所扩展,包括我们无需感官作用而在内心深处所感受之物。Gefühl强调情感与感官知觉相通的特性,对应于英语中的feeling(金雯《“情感”是什么》);Empfindung则更关注生理感知与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如触觉、视觉等。谢林认为 Gefühl是心灵中的最高表现,值得被极为珍视;但仅依赖Gefühl建立科学,虽基于最高潜能,实际上却处于最浅薄的层次。根据谢林的解释,此处的Gefühl应理解为情感与感官的贯通性维度,与仅强调感官质性的外部生理学刺激有所不同。【此处对Gefühl的阐释还需再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