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之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政策的女性视角解读
论文《福利与保护之间:家国关系变迁中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政策执行》深入探讨了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城乡人口流动背景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政策的执行情况。文章通过对Z县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基层政策执行者在福利逻辑和保护逻辑之间的张力,以及这些张力如何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论文中提到的许多案例都涉及到母亲的角色,尤其是在家庭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母亲的缺席或失联往往是导致儿童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关键因素。这不仅反映了家庭内部的性别角色分配,也凸显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母亲身份和亲子关系的复杂性。
论文指出,基层工作者在执行政策时往往会根据儿童监护的实际情境权衡福利逻辑和保护逻辑的优先性。这种权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家庭伦理的一种适应,但也可能导致对母亲身份的忽视或排斥。例如,当母亲因各种原因无法履行抚养责任时,政策可能会更侧重于对儿童的经济救助而不是探讨和解决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困境。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在政策执行中,邻里证实的方式被广泛采纳,但这种方式可能带来“监护惩罚风险”,即以监护保护为目标的政策反而导致排挤家庭监护的风险。这种风险在父系继嗣文化的影响下,更多地由“失联”的母亲及所监护儿童所承担。这不仅可能加剧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断裂,还可能忽视了母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执行现状的机会,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性别视角以确保政策能够全面地考虑到家庭成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未来的研究和政策优化,应当更加注重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以及如何在保护儿童的同时也能够支持和赋能母亲,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