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T概念化的三个水平
提到CBT的个案概念化,我们通常比较熟悉的是基于某种理论的概念化,比如贝克认知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的概念化还有三个水平:症状水平的概念化、障碍(问题)水平的概念化与个案水平的概念化。
症状水平的概念化是我们理解个案的切入点以及大多数干预的落脚点,我们看见一个人,可能首先看见的是这个人具有某种临床症状,比如TA不愿意去上学,情绪低落或者做事情特别的拖拉。这个时候基于这个症状我们就会形成一个概念化的内容,比如不愿意去上学,我们对TA的理解很有可能是跟某个同学或者老师关系不好,担心去了学校被同学欺负或者被老师批评,这个是症状水平的概念化。我们大多数的干预也都是在症状水平上去与来访者工作的。
有时候症状水平的概念化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来访者是否具有某类认知易感性以及背后的风险相关,比如同样是亲人离世,“我再也见不到TA了,我很难过”与“TA走了,我活着也没有意思了”显然会有所不同。
症状水平的概念化再往上一层,就是障碍或者问题水平的概念化。临床上的障碍或者问题其实是一系列症状的组合,比如这一系列的症状最终组成了社交焦虑障碍,换做别的症状可能组成的则是强迫障碍或者是抑郁障碍。在障碍水平上,我们会有一些通用的概念化的模板,也就是所谓的专病模型,我们以这些专病模型为模板,去做障碍水平的概念化,比如社交焦虑的问题我们用的就是社交焦虑的专病模型。
在障碍或者问题水平的概念化下,干预侧重已经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表现出社交焦虑的个案,一个不懂倾听且说话声音小不清晰,另一个懂得倾听并且能够恰当的给予回应。前者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反馈要么非常有限要么是负面的,后者的问题则更多的出自自己的主观感受TA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而忽略了别人对TA的正面评价。不同的情况带来了工作方式上的不同,与前者在工作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交技能的训练,而后者则需要更聚焦在认知层面进行工作。
在症状水平与障碍或者问题水平的概念化的基础上,我们最终要形成的是个案水平的概念化,个案水平的概念化用简单的话来理解就是在通用的概念化的模板下形成个性化的概念化,比如同样是反刍的症状,行为激活将其视作一种回避行为,而贝克的认知理论则认为其是由歪曲的认知组成的。不同的理论假设会导向不同的干预方式。谁更有道理呢?在不同的个案那边答案可能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