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llycat上海限时体验带来的一些想法
说起Jellycat的体验店,最初的印象就是在网上看到纽约那家常驻的快餐店的各种视频中店员的夸张表演,那时就被这种非常新颖的卖玩具的模式吸引。后来,他们又迅速在巴黎搞了甜品店。那时我就和朋友说,在中国这么受欢迎,也许在中国也会开。然后就出现了和野兽派联名的花店,但这应该只是上海限时体验店前的一次试水行为,为了看看这个模式是否能在国内行得通。随后出现了伦敦的炸鱼薯条店,是联合了当地百货Selfridges的模式。那时我也说过,不如在上海开一个和纽约一样的常驻体验店,类似南京东路上泡泡玛特的那家旗舰店,人流会一直络绎不绝。最后,上海开了目前的这家限时体验店,虽然不是长期的,但也在预料之中,只是没想到来得过于迅速。
早在巴黎甜品店开张那会儿,我就预感也许这种模式会被聪明的中国商家学会,先于他们在国内搞起来。我没想到的是抢先玩起“过家家”的居然是博物馆。在甘肃博物馆、西安博物馆刚刚开始以这种模式卖麻辣烫和肉夹馍毛绒玩具时,朋友曾经认为这是一种“抄袭”,不过我却认为销售模式的借鉴其实是合理的,虽然不是首创,但可以理解,毕竟形式这种东西并不能被独占。这几天,又看到了苏州博物馆也开始推出这种模式的周边售卖,也看到了更多人在此类内容下的讨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Jellycat上海限时店的主题缺乏中国特色,卖的都是毫无中国特色的玩具,还不如国内博物馆的这些。虽然我理解这样的想法,也赞同他们的上海限时店没有什么中国特征,但觉得用Jellycat的限时体验和博物馆周边相比,并不是很合适。
首先,Jellycat是一个英国品牌,其次才是一个国际化的品牌。他们所制作的产品种类,如果仔细分析过就会发现,很多是英国、欧洲、北美国家的日常。举个例子,橡树叶和橡果,这两个玩具,其实对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而言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橡树的主要分布区域并不在中国,属于曾经在国内无人问津的产品,慢慢就淡出了市场,那个橡果我在购物车放了三年,去年终于买了以后才下架了。所以不难发现,品牌设计玩具首先是站在欧美人的思维和立场上设计的。肯定会有人说,那他们产品里也有日式拉面和寿司这种日本文化,但欧美国家对日本文化的认同度非常高,可以说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而其实当代中国城市生活对欧美文化的接受度也很高,无论是快餐还是甜点,我们也都相当熟悉,唯一不太熟悉的可能是炸鱼,毕竟大家都觉得英国是美食荒漠,并不太见到英式餐厅……那么,纽约的快餐店是属于美国的快餐文化,巴黎的甜品店有很多法式甜点,英国有炸鱼薯条,为什么上海不能有小笼包和四大金刚?
我一开始也说自己想要Jellycat小笼馒头。但转念一想,这个文化也太有局限性了,出了长三角,中国其他地方的消费者,真的会对小笼感兴趣吗?更别说他们最后可能还要把限时产品搞成全球通贩。制作一种欧美消费者不了解的产品,那必然是不可能的。提出四大金刚的人就更加搞笑了,上海人现在自己都没处买这些东西。而且其实国内厂家早已生产出例如饺子、油条、包子一类长着笑脸的毛绒玩具了,这根本不是难事,那么,Jellycat根本没有必要把中国厂家早已生产过的东西再设计一遍。如果真的花过一点时间去研究目前市场上毛绒玩具的品种,就会发现很多中式食品都早已被学习能力强大的中国商人开发成毛绒产品了。所以,很多人认为有创意的东西,其实根本不新颖,只是他们自己不了解罢了。
无论是哪个博物馆,他们用类似模式售卖的毛绒玩具都非常有地域局限,都是本地特色,可能非常适合作为旅游纪念品,但是这种地域特征过于明显的食物,并不适合Jellycat限时体验。但最重要的是,Jellycat的体验有一个非常成体系的视觉设计和branding,从店面装饰、配色、陈列柜的样式、收银台、包装、店员服装,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统一的,正是这种统一,让顾客可以假象自己在一所连锁餐厅、咖啡馆中。这种主题式的布置,其实可以让顾客快速进入角色扮演的状态。当我进入上海体验店,手里拿着夹子去夹烤箱里(柜子被制作成了烤箱的样子)刚出炉的面包,这种感觉和平时在线下买玩具是不一样的。如果要打比方,这可能更像是一个小型的游乐园,就像我在上海迪士尼坐沉船宝藏时,想象自己是一个船员去寻宝。另有一点,就是Jellycat的玩具,是被当作有生命的角色对待的,店员将一个玩具拿出来,会随机说一些话,例如“她已经迫不及待要跟你回家啦”、“她在锅里待太久有点不开心”、“他好像刚刚睡醒的样子”,正是因为说了这些台词,才会让人心中产生一种怜爱,觉得自己带回家的是一个玩伴,而不只是一种被做成毛绒玩具的食物。这些,博物馆并没有学会,从很多视频里,我看到的只不过是用一种卖常规地摊小吃的方式在卖毛绒食物,店员虽然表现得和卖食品无二致,但他们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毛绒玩具的热爱之情。
那天我去上海体验店,不当心把购物篮翻在地上了,里面的面包掉了出来,店员和我说:啊呀,快和他们说对不起!我赶紧和面包们连说了三遍“对不起”……也许会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疯癫的行为,但我觉得这是富有想象力和童心的体现。
当然,我不否认Jellycat的定价太高,渐渐变成了一种玩具界的奢侈品。而且也不太喜欢他们请网红和明星这些营销手段,因为我只是想安安静静买点自己喜欢的小可爱。品牌的很多做法势必会导致定价越来越高,也会导致真正喜欢的人购买东西越来越困难。但就体验而言,我不认为目前有哪个学样的国内商家具有超越他们的本领,博物馆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我一直不太明白的是,博物馆卖毛绒玩具,为什么要卖吃的?他们能不能以这种方式卖一下自己馆内藏品的毛绒玩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