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课设拿满分+收录作品集录取港大?被高架桥割裂的社区这样设计让人拍案叫绝!

转自:RAC设计留学
今天我们邀请了即将就读于香港大学城市设计与交通专业的Ethan学长来分享他的大三的设计作品《桥下空间的连接》,该课设当时还获得了满分的绩点。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应该如何利用起来?如何通过设计手法巧妙缝合割裂的社区?接下来一起看看学长是如何完成的这个满分作品的吧~

桥下空间的连接
作品关键词:
#城市更新 #桥下空间
#基础设施更新 #空间节奏变化

项目作者
Ethan
本科:江南大学 环境设计
硕士录取:香港大学 城市设计与交通
01.
设计说明|Instructions

这是我本科大三占比6个学分的核心课程的作业成果。
该项目是基于城市消极空间的改造升级。城市中的高架桥分割了整个社区空间,导致高架桥两侧的社区肌理失去了连续性。设计场地桥下空间为斜坡地形,阴暗封闭,南北的高差约11米,是城市的一处消极空间。在设计中主要采用折线的形式对失去连续性的社区空间肌理进行缝合。同时,针对不同高度的桥下空间断面采取不同的功能和运营方式,以适应社区城市活动的不同功能需求。
▎场地背景

开始找到这块场地是十分惊喜的,因为场地具有非常强的特殊性。
第一是地理上的特殊性。该地位于无锡市滨湖区惠山半山处的一处高架桥下空间,与其它的桥下空间不同,桥梁在这一段过后接入了隧道,所以此处的桥下空间是一处坡地,离桥底的高差从3.3米一直过渡到11米左右。

第二是城市定位上的特殊性,高架桥在此处割裂了一个完整的社区空间,桥下阴暗封闭的环境也使之成为了完全的城市荒地。然而附近是无锡市人口比较密集的青山一村和青山二村社区,以老人和小孩为主。所以对于该处的改造可以造福附近的城市居民,为他们提供一处公共服务的场所。
▎项目背景

从宏观上来看,无锡市的老城区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包括青山社区,水秀社区等场地临近的街区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为主,缺少社会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服务型公共空间。其主要原因也是建成区较为密集,缺少空地。而对废弃的桥下空间的再利用,用城市设计的思路将其改造为基础设施和景观相结合的桥下公园。可以振兴整体的老旧社区,提升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标策略设计目的
该项目形态上的定位是“缝合被割裂的空间”,缝合的意义不仅是在横向上缝合被高架桥割裂的社区空间,也是在纵向上缝合高架桥本身对于城市自然地貌的改变。
而在功能上,主要是基于对附近社区活动类型的调研而得出项目中主要的功能可能性,再与场地条件结合后对功能进行组合搭配。

02.
设计过程|Process

▎第一阶段:项目功能需求定位
第一步我先基于城市设计的基本功能逻辑出发,对于场地附近的居民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了调研,确定了四种附近主要的人群目标为社区居民,小学学生,小商贩,顾客。以及其五种功能需求分别为体育运动,停车,社区活动,医疗服务,商业活动。以此为第一步,再对形态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功能与形态的对应关系
由于场地有着特殊的坡地+桥下空间的消极空间组合,我先对不同高度下可以产生的不同城市活动进行了研究,以此为基础,与场地的高差相对应,确定场地不同段落的基础功能。由高到低分别是集市活动,停车区+运动公园,社区阶梯公园,社区服务驿站。

▎第三阶段:基于社区结构的平面形态生成
1 第一层平面形态处理
在策略上我先对两侧的进出口进行了定位,再将两侧的社区建筑进行连接,得出两侧相接的最短路径,再布置道路对场地进行切割,形成折线式的肌理。


2 第二层平面形态处理
由于场地其实有较大的高差,这对南北走向的交通以及一些需要长距离的运动例如骑行和跑步等活动比较不利,所以我设置了南北走向的空中廊道,并与一层的折线形式相对应,设置一些斜向的观景平台,这些观景平台的设置也参考了附近建筑的密度,以便能有最好的视角和采光来感受到独特的城市的界面。


▎第四阶段:平面与立面相对应
完成平面的基本设计后就对平面进行细化,再与之前通过剖面研究而得来的功能进行结合,调整南北走向的空间节奏。最终得出完整的设计成果。

03.
最终成果|Outcome


整体效果

街区广场

体育公园

阶梯公园

社区驿站
04.
问与答|Q&A

Q:请问同学是如何决定作品主题的呢?
A:作品的主题其实就是课设的要求hhh,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不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主题,还是要见招拆招,不管什么类型的设计主题都能快速上手,在长久的练习后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方式。
灵感的话有看了王子耕的桥下空间项目,其它的感觉做的好的桥下空间项目并不多。
Q:你的项目设计作品中个人最满意的是哪里呢?
A:我个人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对场地做了比较合适的呼应和结合,在水平和纵向空间上都试着去缝合被割裂的城市空间,这是比较有意义的一次探索。
Q:有信息搜集阶段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嘛?
A:比较幸运的是在学校不远的地方找到了这个不错的场地,其实最好是能实地调研,很多基础资料能从网上和地理信息系统收集到,线下调研的目的还是以感受场地氛围,抓住细节为主吧。
Q:通过该设计你想达到怎么样的一个目的呢?
A:这次设计主要是对城市更新的一次探索。难题的话主要是南北向空间节奏的把控,感觉很难做到交通畅通的同时又有丰富的空间体验。其实最后的成果也是偏向空间体验为主,也是根据前期用户调研得来的。在设计不能面面俱到的时候就得依据调研进行取舍。
Q:在整个项目中运用到了哪些设计工具呢??
A:主要以rhino为主。
Q:时间允许的话,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地方想要进一步深入吗?
A:在形态上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尤其是天桥的形态。图纸的深度感觉还是不太够,继续加油吧。
最后再次感谢同学接受我们的邀请
图文来源:Ethan
文中图纸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