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莉·夏特莱必须匿名

一
差不多两周前,我从《环球科学》十月刊读到埃米莉·夏特莱和《论火的性质及扩散》的故事。作者是日本科学史学家川岛庆子。文章挺好读,但读了好几遍才明白。科学问题是次要,主要是捋时间线。她写文章和出书经过匿名、匿名男性、匿名女性到实名的不同阶段。
顺便说一句,《环球科学》挺不错,《科学美国人》的简体中文版。
翻了下维基百科,埃米莉的成就很丰富,除了数学、物理学和翻译,还涉猎教育、宗教学、哲学和金融等众多领域。
她生活在启蒙时代,比玛丽·居里、吴健雄等受到遮蔽的女性科学家早很多年。即便是贵族出身,父母很开明,她还是得从匿名做起。这种现象并非孤例。能跟兄弟们接受同样的教育,其实就算特权了。
后来埃米莉给儿子写了一本《物理学基础》,特意强调教育多么重要:“我一直认为,男人最神圣的职责就是让子女接受教育,使他们未来不必为虚掷青春而后悔,因为唯有在年轻的时候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为了避免女性身份招来偏见,这本书一开始就是匿名出版的。数学家柯尼希给这位小男孩做过家庭教师,因为薪水闹掰之后,他宣称自己是《物理学基础》的作者。埃米莉才被迫在第二版署上自己的名字。
她还批评社会不允许女性接受正规教育,讲“女性的局限”并非天注定,而是源自“社会建构”。
翻译伯纳德·德·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时,她在序言里写:“妇女有权反抗,要求得到更好的教育……我深信,许多妇女要么被所受的教育限制,忽视了自己的才华,要么因为偏见和缺乏勇气,而被埋没了才华。”
这样的话现在还能听到回音。她1744年出版的《论火》没有署名,但透露了性别。就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二
埃米莉一直有一些名气,基本是因为她的情人伏尔泰。直到1970年代,她还被专家们视为伏尔泰身边的牛顿信徒,描述名人时获得提及。
比如伊恩·布鲁玛在《伏尔泰的椰子》里写的:
“在1760年代崇英狂潮到达第一个泡沫高峰之前,伏尔泰和女友埃米莉·夏特莱,夏特莱侯爵的夫人,避居香槟省的锡雷。在‘锡雷郡’,他们投身于写作和科学探索。这一定是个奇特的家庭。那位‘神圣的埃米莉’,据一位恶毒的同代人描述说,‘从各种比例来看都身形巨大’,‘皮肤就像肉豆蔻的粉碎机一样’。她在伏尔泰的影响下也成了崇英者。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洛克先生’或‘牛顿爵士’的思想,夏特莱侯爵夫人还写文章批评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夏特莱侯爵也时而到场,但他对英国思想毫无兴趣,故而总是小心地躲在幕后。伏尔泰和埃米莉经常争吵,有时就当着宾客的面吵。他们几乎毫无例外地用英语吵架。当他们和解时,也是用英语。”
也就这样子了。
1980年代之后,埃米莉的形象开始转变。重要的节点是女权主义作家、历史学家(又一位出身显赫的女士)伊丽莎白·巴丹德1983年出版《埃米莉,埃米莉》一书。“她从一名18世纪知识女性的抱负出发,重新审视了夏特莱的所有作品。”
三
事实上,埃米莉十岁就在自家沙龙认识了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他还没用“伏尔泰”这个吉利的名字。她19岁嫁给夏特莱侯爵,27岁再见伏尔泰,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埃米莉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通过学者圈子“书信共和国”与男性学者广为交流。她发觉了自己在学识上的缺憾,非常了解欧式几何,但对微积分几乎一无所知。“她越是热爱学术,就越是感到痛苦。”
生下第三个孩子后,埃米莉认为自己已经履行了婚姻义务,与丈夫协议分居。她在26岁开始学习代数和微积分。
她的成就包括经由《物理学基础》最早把莱布尼茨哲学思想引入法国,还有翻译和注释了牛顿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些却让伏尔泰在内的年轻学者迷惑,这两个人的理论当时被认为是矛盾的。所以后世误认为她缺乏独立性:先因为伏尔泰影响投入牛顿理论,中途转向莱布尼茨,后来又回归牛顿。不过,法国皇家科学院当时还坚持着笛卡尔的旋涡宇宙论。
再看《论火》就别有意味。第一版出版在1739年,仅是一篇文章。它是第一篇由女性撰写并发表在法国皇家科学院期刊上的文章。
1744年《论火》再版,她修改了内容。这一年她38岁,与伏尔泰的关系开始不稳定。她无法实现去英国深造的愿望,也迟迟没有动手译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四
川岛庆子写到了更多被遗忘的女性学者。“尽管18世纪的社会确实赞扬了女性的智慧,肯定她们改善了社会环境,但仍不允许她们展现出自己的野心。”
她提到的几位女学者,完全在我的知识范围之外。
玛丽·达孔维尔是研究腐败过程的先驱,她在手稿中写道:“她们是在讨论科学,还是在炫耀自己的聪明?如果她们的作品不好,人们就会大喝倒彩;如果她们的作品好,人们就会篡夺她,然后嘲笑她们竟敢冒名顶替。”作为小说家和翻译家,她发表过很多了不起的作品,但从未透露自己的名字和性别。
劳拉·巴西是博洛尼亚大学教授,整个启蒙运动时期都享有盛誉,但几乎没有发表文章或出版书籍。
川岛教授的看法是:“女性别无选择:要发声就得匿名,要名誉就得沉默。”
五
埃米莉·夏特莱走得更远,她希望用自己的名字来表达意见,还要做翻译家。
川岛庆子评论:“她甚至认为,多亏了那些博学的朋友,她才相信自己是‘有思想的造物’。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伏尔泰和伯努利都是平民出身,难道他们在那个年纪会担心自己不是‘有思想的造物’吗?不,他们才不会担心这个!这就是女性面对的现实,即便是出身贵族家庭的埃米莉·夏特莱也不例外。”
埃米莉不免认为,这项事业“对一个女人来说过于狂妄了”,所以最初没有在作品上署名。她并不甘心。《环球科学》附上了她的作品年表,标注年份来反映她用真名、匿名男性,还是匿名女性。
1738年,她匿名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对伏尔泰著作《牛顿哲学原理》提出不同意见。
后面几年,她采取了暗示手段,并面对着与皇家科学院秘书迈朗的激烈争论,还需要解决与柯尼希的纠纷,又得益于“书信共和国”拔刀相助,才借助修改文章和《物理学基础》再版的机会,得以把真实的名字印在作品的封面上。
1744年,埃米莉充满信心地出版了《论火》。
1745年,她终于开始翻译《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49年,她在产后六天不幸死于肺栓塞,终年42岁。去世当天,她完成了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有关的全部工作。女儿在20个月之后去世。
这本书于1759年正式出版,至今都被视为标准的法文译本。像上面所说的,伏尔泰在书中的盛赞误导了后人。
六
最后还有数学家、哲学家玛丽亚·阿涅西。她的《分析基础》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发现了一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数学定理。她受到同行们的敬重,收到了教皇和君主的礼物。
不过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做慈善和救济工作,但父亲强加了“女儿的责任”,让她接受早期教育,用来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
“20岁时,阿涅西终于摆脱了参加交际的义务,但她的父亲又把数学强加给她,要求她作为长女,肩负起教育弟弟妹妹的责任。直到她32岁那年,父亲去世后,她才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卖掉了所有获赠的珠宝,离开了家族,把余生献给了穷人。”
川岛庆子说,社会确实倾向于打击在男性统治的领域出类拔萃的女性。“事实上,这里有一条潜规则,那就是:‘符合父权社会希望的人可以豁免。’”
七
这篇笔记也发在公众号“咖啡香烟”上面了。
-
豆友h8MSoLfZt4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30 11:41:58
-
无色之红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8 10:54:23
-
咸塘浜老黑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8 08:41:34
-
liya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7 23:51:47
-
猫爱吃冻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7 21:57:52
-
D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7 21:56:03
-
func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7 21:23:54
-
雨中有座浪淘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7 21:11:56
-
换换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7 21:08:49
-
客读播阅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7 21:00:04
-
玳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7 20: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