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亲自上阵杀敌 —— 015 《明君与暴君:多面帝王朱元璋》
上阵冲锋显身手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就这样,朱元璋在投身革命洪流的第二年,便得到了数位干才的鼎立相助,其队伍的声势愈发浩大。
就在这年的七月,李善长等随同元璋南向攻取滁州。当时,这支军队的先锋是元璋麾下第一猛将花云。但见花云单骑前行,在遭遇到了数千敌人围攻后,他仍旧毫无惧色,“提剑跃马,横冲其阵而过”【1】。敌人顿时大惊失色,纷纷嚷道:“这个黑大个太骁勇了,大家不要与他争锋!”
等后续大部队跟上来时,在花云带领下,有着很多天然屏障的滁州城居然一战就被攻克了,可见此地的守军着实是无能。不久,滁州便成了这支队伍新的大本营。

需要补充的是,“黑旋风”花云虽然勇猛异常,足以匹敌他的同乡常遇春,但两人的名声却不可相提并论,知晓花云的人并不多,原因就在于他死得太早。至正二十年,花云带兵驻守长江沿岸的太平城,结果被陈友谅的优势敌军破城后俘虏,最终被乱箭射死。不过京剧《战太平》、小说《明英烈》之类,还是让花云的名声在民间社会一度传扬开来。
后面还要提到的元璋麾下的另一员大将胡大海,也是死得太早(至正二十二年),而且花、胡这两位武将都特别耿介精忠,若非不幸早逝,将来他们都足以位列大明开国十大功臣。也许还可以再加上与胡大海几乎同时殉职的耿再成,他的资历也很老,能力也较为突出,后面马上就会提到他。
当事业的草创阶段,大家都两手空空,朋友之间往往关系很铁,肝胆相照,乃至誓同生死;但一有了些许成就时,往往又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翻脸,以至火并,甚至骨肉至亲也难免,正所谓“同患难易,同富贵难”。
就在才打下滁州不到一个月,彭大、赵均用那边就打发了人来敦促元璋分兵去把守盱眙、泗州,以作为濠州的东面屏障。不过如今元璋腰杆子硬了,不愿再看别人脸色行事,他见彭、赵二人“鲁暴浅谋”,不可与之共事,便找借口推脱,迟迟不愿分兵前往。
没过几天,北边就又传来消息:彭、赵二王居然火并了,双方死伤了很多人,结果是彭大毙命(有的史书上说彭大是此前战斗而死的,他的儿子彭早住继承了鲁淮王之位,但却成了赵均用手上的傀儡)。现在只剩下个鹊巢鸠占的赵均用把持着濠州大小事务,他阴狠残暴,日甚一日,郭帅在那边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
元璋担心岳父大人有个三长两短,就赶忙派人去到赵氏那里说和,软硬兼施了一番。赵自然不傻,他听闻自从攻占滁州之后,这朱小伙的队伍是越发壮大了,所以他稍稍收敛了对郭氏的打压、逼迫态度。
元璋却还不放心老丈人,又贿赂了赵均用身边的人,这样才让郭子兴彻底跳出了赵佛爷的手心。很快,郭氏就领着万余人马来到了滁州落脚。还没等坐下喝杯茶,如脱笼之鹄的郭子兴就急不可耐地在元璋的陪同下检阅了队伍,只见这支三万多人的队伍号令严明、军容整肃,看得他是心花怒放:咱这家底可越发厚实了!
不过这郭子兴是越活越糊涂了,全仗着女婿,自己才跳出了狼窝,他不仅不记着人家的好,反而在儿子郭天叙、内弟张天祐(张夫人的兄弟)等人的挑拨下,猜忌起元璋来,大概他也是担心自己又会成为女婿手上的傀儡。
才到滁州一个月,郭氏就迫不及待地把女婿身边有点能力的人都划拉到自己身边了,元璋也不吭气,只由着老丈人的性子。在儿子、小舅子等人的挑唆下,郭氏得寸进尺,又要来挖李善长,偏这李氏就是不给面子,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跑到元璋那里“哭诉”。李善长这是在帮元璋推卸责任,为了撇清干系,元璋便干脆道:“大帅既叫先生去,先生去便是了!咱这边也不好强留!”
不仅如此,打那以后,元璋的前线总指挥的权力也开始旁落。元璋辛苦收编的队伍、开创的大好局面,都让郭家人捡了现成的,只是郭氏却不知自身还能否挑得起这副重担!
手下的骨干们都愤慨不已,但元璋却忍下了,他对岳父并无半句怨言,虽然岳父愈加疏远他,可他待岳父大人却愈发恭谨有礼。大乱之世,待机而动,现在还不是时候,英雄求用武之地,但不是在内斗上;而且面对巨大的外部压力,他相信自己总会有机会再次出头的。
平静的日子过了没多久,便开始不时有小股元兵前来攻打滁州。郭子兴身边一个姓任的家伙,一向嫉妒元璋的功劳,于是就在郭大帅面前诋毁元璋,说他每次出战都不尽全力,全是仗着“诡诈”才侥幸取胜的。

本来,面对强敌,能“诡诈”应该是个优点,可是豪侠武勇的郭氏却不以为然,他一向认为:好汉在江湖上立足靠的都是真功夫,比的也是光明正大,喜欢“使诈”的人,他郭某人瞧不起,而且还会败坏风气。
为了好好探探女婿的底,郭子兴便命令:下次再有敌军来犯,任某与元璋一齐出城迎敌。结果这回一上阵,那姓任的还没出城几步,就被敌人的弓箭射得逃了回来;而憋着一股子气的朱女婿这回却是索性豁出去了,只见他一马当先,义无返顾地冲向敌人,手下的弟兄们也个个不甘示弱,很快便与敌军战成一团。最后,仗着一班兄弟的拼死冲杀,终把敌人打得溃散而去。
郭子兴在城头上看得既过瘾又羞愧,那任某也识趣,自此再也不敢在郭帅面前搬弄元璋的是非了。
不过单纯就身手而言,李世民、赵匡胤等人还算是一流的,朱元璋大概只能算中等,他更擅长的是组织与谋略,更无人能出其右的是统驭力,这正是其作为统帅的潜质,军队的规模越大,统驭的难度就越高(所以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兵十万而自己则多多益善)——可这对于朱氏而言,恰恰可以充分展现其长处。
此外,对于朱氏而言,细心和敏感的一面也奇妙地结合在了他的身上,使得他后来的用兵如虎添翼。
话说有一次,元璋带着三百人出城,准备奇袭附近的一支元军。半路上,他突然听见鹁鸽在天上飞的声音,又见有箭只从天空坠落【2】。自己刚出城,就碰到这样巧合的一幕,难不成是有内奸在向元军通风报信?敏锐的元璋心里很纳闷,出于谨慎的个性,于是他赶紧带着队伍回城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果然,他们撤退不久,就有元军的大部队包抄而来,结果扑了个空。

面对女婿真刀真枪的功夫,再加上他的智谋出众,郭子兴心里也挺复杂,有点害怕又有点自豪,但多数时候恐怕还是自豪感占据了内心:女婿有此作为,自己则坐享其成,女婿逆来顺受,自己则偏听偏信,如果还恩将仇报,忍心加害,那就不是好汉所为了。
【1】《明史纪事本末·太祖起兵》
【2】鹁鸽是一种家养的鸽子。此处可能是报信的鸽子,而飞箭则可能是专门去射鸽子的,因为不是所有的鸽子都训练有素,晓得该在何处停留,有时不得不让它实现“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