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诠释(4):价值最大化理论
前文提到,传统的反意图主义立场在晚近遭遇了极大的削弱。价值最大化理论(value-maximizing theory)是当代的反意图主义的最重要的变体。这一理论主要由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es)所捍卫( Stephen Davies 2007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Art Part 2)。
根据S·戴维斯的价值最大化理论,如果接受某种含义M,能够最大化一个文学作品W的文学价值,那么,我们便应当接受采取这种含义M的诠释。
价值最大化理论认为,文学诠释的实质是为文学欣赏提供充分的可能性。例如,在欣赏《螺丝在拧紧》这部小说时,我们可能会面临两种不同的诠释方式,一种诠释方式认为,小说中的幽灵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部平常的哥特小说,另一种诠释方式则认为,小说中的幽灵未必是真实存在的,因此这是一部心理小说。在后一种诠释下,我们会认同《螺丝在拧紧》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性作品的结论。鉴于后一种诠释赋予了《螺丝在拧紧》更高的艺术价值,我们便应该采取后一种诠释。价值最大化理论的优势似乎在于,它能成功刻画我们参与文学实践的首要目的,即获取文学价值。
然而,价值最大化理论似乎也面临着一个初步的质疑:我们是否可以不加限制地解释一部作品的含义,来使其艺术价值最大化?这一问题类似于之前关于绝对意图主义所提出的Humpty-Dumptism的反驳。反驳者考虑说,如果一个相对没那么合理的诠释,能比另一个更为合理的诠释,更能让一部文学作品获得更高的文学价值,那么价值最大化理论便会支持采取那种不合理的诠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价值最大化理论似乎会显得过于随意,因为其能够将一个平庸的艺术作品瞬间转化为艺术杰作。
当然,价值最大化理论的支持者可以轻松地化解这一问题,他们会为价值最大化理论增添以下补充性条款:我们依然需要首先通过文本、惯例、语境来排除那些不可能的诠释,然后再在其中选择最具审美价值的诠释。并且,S·戴维斯认为这一补充性条款没有偏离反意图主义的基本立场(S. Davies 2005 "Beardsley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work of art")。
价值最大化理论遭遇的一个更严肃的批评是,价值最大化理论误解了文学实践的真正目的。例如,温和意图主义的支持者诺埃尔·卡罗尔(Noel Carroll)从对话论证的角度声称,文学实践的一部分目的,是与作者进行对话,而非将文学价值最大化,因此,价值最大化理论预设的文学实践的价值过于狭窄(Carroll 2001 Beyond Aesthetics Part3)。因此,在评论价值最大化理论和意图主义之间的冲突时,有理论家认为,二者的冲突,实质上来自于关于文学实践目的的分歧(Kubala 2019 "Literary Intentionalism: A Shared Interpretive Policy")。
最后,价值最大化理论有一个自己的变体。通常情况下,价值最大化理论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批评一元论(critical monism)的立场。批评一元论认为,对于一部给定的文学作品,只存在一种应该被接受的诠释(Nehamas 1981 "The Postulated Author: Critical Monism as a Regulative Ideal")。批评一元论有时候会遭到从批评多元论(critical pluralism)的立场出发的拒斥(如Alan Goldman 1990 "Interpreting art and literature";对批评一元论的让步性辩护见Stecker 1994 "Art Interpretation")。然而,有时候,价值最大化理论的支持者允许多个诠释同时都支持我们进一步的欣赏活动,而无需在它们之间做出进一步比较(S. Davies 2007: 189-190),这使得支持价值最大化理论,不直接蕴含支持批评一元论。具有这一特征的价值最大化理论又被称作“价值满足化理论”(value-satisfying theory)。(PS:在伦理学中,讨论后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时也通常也会类似地划分最大化后果主义和满足化后果主义。我的主观意见是,价值最大化理论接近于一种审美后果主义。)
小结:过去的四篇内容讨论了文学诠释问题在1946年以来的主要发展。可以注意到这一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在早期,比尔兹利为代表的反意图主义呈主导地位;而在上世纪后半叶,各种真实意图主义迎来了复兴,其中的温和意图主义在今天仍是哲学界最受普遍接受的立场;与此同时,假设意图主义和价值最大化理论也分别得到了大量讨论(尤其是前者)。
需要补充的是,在2010年之后,作为真实意图主义分支的绝对意图主义(有的文献中称“极端意图主义”)也迎来了一波小的复兴(如:P. A. Taylor 2014 "Meaning, Express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W. Irvin 2015 "Authorial Declaration and Extreme Actual Intentionalist: Is Dumbledore Gay?";Stock 2017 "Only Imagine: Fi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Imagination")。笔者能力有限,暂未深入相关内容,这一晚近发展只有留给各位自行探索。
上一篇: 文学诠释(3):假设意图主义
其他美学内容:
穆木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图像再现(1):相似理论 (4人喜欢)
- 审美亲知(4):证词乐观主义 (4人喜欢)
- 即将问世的美学新书 (11人喜欢)
- 摇滚音乐如何改变哲学本体论? (8人喜欢)
- 美学与艺术哲学:自学者指南 (3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