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梦制造者Ronald Malfi
今天看完了Ronald Malfi的小说Ghostwritten。接下来一段时间我要转向英文非虚构阅读了,倒不是为了学什么新知——其实非虚构才是真虚构——而是因为有考试要应付,我得习惯一下阅读理解类型的文章。Ronald Malfi的小说我不敢轻易读,太耽误事儿了,拿起来就想一口气追完,不然吃饭睡觉都不安生。不过这本Ghostwritten写得不如他之前的作品好,太刻意、太套路,掺杂的个人恶趣味也让它显得很不真诚。他在Ghostwritten后记里自己也承认,这本书是他创作长篇的空窗期的游戏之作。尽管如此,还是有让人不眠不休地追完的魔力。这本悬疑小说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是一个短篇集,一共有四个短篇,但都与“书”有关。正如它封面上那句文案“要命的书”(Books can be deadly)。
我可能是Ronald Malfi在中国最早的一批书粉之一。Ronald Malfi其实在欧美悬疑圈子很有名,虽然还不是史蒂芬金那种殿堂级的存在,但怎么也算个厂牌了。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引进,我一直觉得有点可惜。
我之前读完了他的名作Come with Me和短篇集They Lurk, 另一本长篇December Park读了个开头。他的小说一大特点就是“电影感”很强。比如Ghostwritten里有一篇This Books Belongs to Olo, 开头部分从远景、近景、细部甚至空中去表现一个场景,完全就是电影分镜。他自己在一个访谈里谈到过这种写作技法:“你写一个教室,如果直接去写黑板桌椅,那就太老套了,我会从地上的一个粉笔头开始写。”
Come with Me的主题是“伤痛”。一个日语翻译在身为记者的妻子被射杀后,整理妻子遗物时无意中发现,原来妻子一直对他有所隐瞒。这本小说以“我”与亡妻对话的独特叙事方式展开,前半部分写得非常真挚抒情,这在以节奏致胜的悬疑小说里很少见。看完后读后记才知道,这本作品是为了悼念作者一个死在恐怖分子枪下的挚友。但可能是篇幅太长了,到后面基本上就是在不同的地点之间来回切换寻找真凶,显得有点泄力。总体来说依然是一流的悬疑小说,非常值得一读。
他的小说还有个特点就是,基本上不会正面描写恐惧本身,而是营造一种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氛围。比如Come with Me中,叙述者在妻子死后,衣柜里的灯总是忽闪忽闪、浴室的镜子上出现妻子的手印、他甚至能听到妻子的声音等等,这一切似乎是妻子的亡灵在指引他。但同样也在现实层面找到解释,比如灯闪是因为电路失修。又比如They Lurk中的一篇故事Skullbelly, 一个老侦探最终追寻到了传说中的怪物Skullbelly藏身的森林,但Skullbelly始终未正面现身,老侦探只是从头顶树叶的晃动中、从地面的爪印中、从被窥视的诡秘气氛中,感知到了它的存在。答案是开放式的,至于究竟是幻觉、是巧合,还是真实,只能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除了写悬疑小说Ronald Malfi还是一名音乐人。他有自己的乐队,出过专辑。我很喜欢他在一个采访中的回答。别人问他:“你现在已经名利双收,你觉得自己实现梦想了吗?” 他说:“我觉得自己每天都活在噩梦中”。
给爷倒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雯姐印象 (9人喜欢)
- Deepseek的惊人结论:佛教就是搞传销! (4人喜欢)
- 寺庙来鸿:我的悲惨寺奴经历 (5人喜欢)
- 马尊研究佛教二十年的结论 (9人喜欢)
- 新年之……?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