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可以不空

一、本体论
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基础分支,它研究什么是真实的存在,即实体。本体论建立在现象和实体二分的基础上,实体是真实的存在,现象是虚假或者次级的存在。
现象存在于时空中,受时空的限制,生灭、差别、变化,是现象界的属性。如上表所示:
1、存在维度具有“有无”属性,时间维度具有“先后”属性,先无后有是生,先有后无是灭,站在存在和时间的维度认识世界,则有生灭隔断;
2、存在维度具有“有无”属性,空间维度具有“彼此”属性,有此无彼是自,有彼无此是他,站在存在和空间的维度认识世界,则有自他分别;
3、时间维度具有“先后”属性,空间维度具有“彼此”属性,先彼后此是来,先此后彼是去,站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认识世界,则有运动变化。
与现象相对,实体无时间相,故永恒;无空间相,故统一;无运动相,故不变。实体超越时空,是绝对的有。由于运动是由时空二维度共同参与形成的,否定运动相当于否定时空,故简化而言,不变的存在即实体。
巴门尼德认为,既然世界充满变化所以它绝不可能是真实的;芝诺认为,实在不变,运动不真实;柏拉图的“理式论”则区分了实体界和现象界。
二、空
人们经由经验和理性认识世界,而经验对象必定是时空中的对象,即现象,故通过经验无法认识实体,唯有理性能认识实体。但理性必须在经验中得到验证(如勾股定理),理性所认识到的实体只是概念,如果不能在经验中得到验证,那么这种实体徒有虚名,并不真实存在。现象非真,人所能认识到的实体亦非真,因此可以导出结论——一切法空。
空,即无自性,自性,即不变的实体之性,一切法空,即一切认识对象都不具实体之性,都是虚假的存在。这在龙树的《中论》中有清晰的指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去)”,如上表所示:生灭、断、异、来去是现象,常、一是实体,“八不”=彻底否定现象和实体的真实性。
实体是绝对的存在,存在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实在,唯有现象而无实体,比空无一切更彻底地体现了无实体这一事实,这是初期大乘的看法;后期大乘则认为现象空而实体不空。
三、无我
古希腊哲学家对实体有几个基本认识:
1、实体永恒,不会被创造或毁灭;
2、实体是统一的,内部无差别,不可分割;
3、实体自身不发生变化;
4、实体是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
1、2、3项定义了一个超越现象界(时空)的实体,但这些看法没有体现实体与现象的关系,若二者不产生交涉,那么就是两个永远隔别的世界。4项另外定义了一个现象界依赖于它的实体,但这个定义产生了一个悖论——实体依赖于依赖实体存在的现象界证明自己独立于现象,正如造物主依赖被造物得以定义。
无我的我,又译神我、阿特曼,既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也有“主宰”的含义,即独立自主,宰制他物,其实就是现象所依赖的实体。神我只是依据现象和实体相互关系定义的一种实体,逻辑上否定神我并不必定否定所有实体,故无作为主宰的神我,依然可以有永远隔别于现象的实体,比如说一切有部既承认“无我”,又认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也就是说,无我也可以不空(有自性)。
-
币圈哒哒哒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30 19: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