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明之间--人类需要多少光明
三年前夏日的一天,当我9点下班出了地铁站口,才知道我租房子的城中村停电了。村子只有外排房子的瓷砖微弱反射外界的光,本就夹缝之间的巷道真正暗了下来。 不巧,我的十平米出租屋在城中村深处,需要经过长且曲折的窄巷子才能到达。还记得,当初哪怕我已经看过两遍房子,搬家那天还是找不到家,需要房东接我。所幸后面我已经熟悉了这个世界。黑暗中,我也能像蟑螂或者老鼠一样随意穿梭。 终于回到家却没有空调与光明。我赶紧脱光身上包括底裤在内的一切,接着打开手机的小电筒放在柜子上面。星点灯光打向白色的天花,整间屋子蒙上浅浅的灰,包裹着我,倍感舒服。原来这小小的灯足够让我看清房间的一切,进行任何活动。周遭幽暗却如此清晰。以为无事可干的我,在房间里运动了起来,后面甚至开始舞蹈。我身体在自由地探索和表达。因为外界的弱势,我只能诚实地与自己相处。深灰色的环境中,我的大脑在翻腾,甚至伸向宇宙。这不同于平常瘫在沙发上对着手机,人却失神。现代人没穿衣服在10平米的混凝土笼子里,成了山洞里的原始人。时间的流逝变慢,我已经准备洗冷水澡和早早安眠。 想起来老爸曾一脸幸福地跟我分享小时候的中秋节。大人凌晨开始忙碌备节,全村的小孩子彻底释放玩耍。小孩子通宵地全世界奔跑,抓迷藏,仅凭这天的月光。看来,城中村停电的诗意,还是远远比不上月光下的意气奔跑。 人类究竟需要多少光明?微弱的灯光足矣看清事物,为何仍要像医院那样执着追求绝对的光亮和对肮脏或异物的零容忍?古老的房子因苔藓和由泥土组成的燕窝的加入而成长而美丽,而明亮的现代房子从建成第一天开始衰败。所谓脏乱的城中村要消失了,蟑螂和老鼠能消失了,我也消失了。人为何要执着于要看到外界一切的清晰细节却不更多面对自己?何况人类已经能够享有一半白天,阴翳也有它的美丽。也许世界光明了,晦暗留在心中,自己变得模糊…… 突然白色轰击我的眼睛,电恢复了,我却怅然。适应电灯的刺眼后,我打开空调,打开电脑游戏,大脑又消失在0和1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