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文:张可驹
好不容易有一段集中的空闲时间,大家是否都能真正闲下来呢?但愿如此,这时候就多听点好音乐,好演绎吧。此刻,就该“只顾眼下”才是。同时,希望学生们也真能喘口气。

如今还有几人知道,小提琴家的王位也曾属于埃尔曼(Mischa Elman)?
这段时间,反复听Biddulph不久前再版的埃尔曼最早的一批电声录音,5星中的5星,更是这样的高度的范本。探寻最本质的一点,埃尔曼的宗师气派在于哪里?就在于前有克莱斯勒,后有海菲兹而依旧能够自成重镇,时代变迁,依然故我。
不过,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克莱斯勒虽比他年长,爆红却比埃尔曼晚一点(尤其在新大陆)。
埃尔曼的音响美学,是只此一家的天赋,也是技巧发展的产物。后来海菲兹完全在公众视野中替代了他的位置,除了绝对完美的技艺高度,也是由于那种高能和刺激性的演奏风格,仿佛成为时代欣欣向荣的发展的投影。
不难发现,托斯卡尼尼、霍洛维茨(尤其是早年)的艺术也有类似特点。

埃尔曼灌录克莱斯勒的小提琴小品
相对于海菲兹、米尔斯坦两位师弟,埃尔曼硬技巧的衰退更早了许多,但真正让他(很早)离开曾经的王位的,是主导时风的力量不及海菲兹,感人肺腑的程度又被认为不及克莱斯勒。可埃尔曼最让人佩服之处,恰恰就是他当然在上世纪20年代就看清了这些,却还是不以为意般地拉着琴。
这套唱片就最生动地捕捉了这样的形象,他的风头被克莱斯勒和海菲兹盖过了,但他的演奏中还是有那两个人也替代不了的东西。

门格尔伯格(Willem Mengelberg)指挥音乐厅管弦乐团,灌录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的第二次录音,5星中的5星。
历史性的名演中,有的记录下人类情感强度的极限,如富特文格勒的战时录音,有的标志着技巧层次和对风格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如托斯卡尼尼30年代的录音。还有一种,则是仿佛从一开始就充分显明这个作品被呈现于舞台的理想形态,譬如门格尔伯格这款《英雄的生涯》。
这几乎是最难的,因为时间流逝,演绎风格一直在变。以乐队超技巨匠的身姿,将该作镶入录音历史之墙,门格尔伯格通过指挥纽约爱乐的第一次录音已经做到了。此时,虽然录音条件更方便他挥洒高能,大宗师却完全专注于演奏的能量如何同开阔舒展的大格局更深地契合。

每一部分的能量、风格、情境,都是那么到位,更被组织成仿佛是最恰当的黄金比例。英雄的功业中的细致与深度,同归隐的部分自然地融为一体,英雄的伴侣中的小提琴独奏也兼顾出众的音色美,细腻表情与谐谑气质,皆为后世楷模。
瓦尔特在30年代指挥马勒“第九”的录音是伟大的,但之后就没有人这么演了。可直到八十余年后的今天,柏林爱乐演《英雄的生涯》这个作品,整体上,依然没有脱离门格尔伯格第二次录音中的大框架。

选一款国粹录音,有段时间没听龚隐雷这套昆曲唱片了,历史范围5星,在世演绎者范围5星。
昆曲那种独有的切字之后的一字多腔,既迥异于德奥艺术歌曲中对于文本的重视,与国内的京、越等剧种也不相同。龚隐雷的用心之处,高度集中于曲唱,也正是将那样的特质发挥至极。
现场看过她的舞台表演之后,越发体会到这一点。虽不像唱片中那样,略略有点绝对化,但舞台上能唱得如此精细,当下也几乎独她一份。唱片中,字之切分,头 - 腹 - 尾各自的润饰与处理,将传统的文字音乐化构思充分体现的同时,有时又好似来到过犹不及的边缘。
可正是留意到这一点,会让我们明白歌者音色中频频突出的甜,音质中常常流露的糯,从本质上说,并非取决于省昆传统或张继青的影响,而是通过音乐表现中的感官享受成分的拉高,同结构刻画方面可能过犹不及的东西取得平衡,继而将那种“过”修正回来。
而这,又是东、西方表演艺术的共通之处。

当然,这样的“过”倘若出现,一方面只能是从正路上走出的方向,稍稍过了一点;另一方面则是怎么过,也必须在一个相当有限的尺度之内。否则,终不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误。
部分音频贴在公众号上: https://mp.weixin.qq.com/s/2g2y8xDtbCpc5dRXhRg4EA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鲍罗丁四重奏访谈:听完美妙的室内乐演出,雨天回家的心情都会很好 (7人喜欢)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5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