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姆45个更多的故事:前言》
【gpt4o-mini翻译,简单校对】
前言
自从我们十五年前开始整理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未发表和未收录作品的项目以来,我们已经出版了他的讽刺作品、模仿作品、寓言、插图故事、戏剧、散文、评论、杂文和访谈。但是,这个项目的核心始终被认为是出版巴塞尔姆的未发表和未收录的故事。毕竟,正是这些故事奠定了他的天才和影响力,并彻底改变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面貌。尽管令人感到悲伤的是,接受这之后将不会有更多的新故事,但我们仍然有理由庆祝。所有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作品现在都已以书籍形式出版,我们可以充分欣赏到他成就的重要性。
有人曾说《六十个故事》(Sixty Stories)是巴塞尔姆试图建立自己的经典作品集(canon),那么《四十个故事》(Forty Stories)则可以看作是他扩大这一经典的尝试。《飞往美国:45个更多的故事》(Flying to America: 45 More Stories)收录了《六十个故事》和《四十个故事》中未收录的所有故事,其中包括十二篇从未收录在任何已出版单行本中的故事,以及三篇此前未发表的故事。这部作品是对他现有经典作品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补充——或许是最重要的补充。
《飞往美国》中的四十五个故事展示了巴塞尔姆的才华广度,也让我们难得一窥这位卓越的文学拼贴大师的创作方法。其中一些故事是巴塞尔姆最具实验性的作品,例如《佛罗伦萨·格林81岁了》、《犹豫之海》、《维也纳歌剧舞会》、《骨泡》和《飞往美国》等,证明了读者带入巴塞尔姆故事的任何预设都会遭遇挑战和破坏。《佛罗伦萨·格林81岁了》是巴塞尔姆第一本书中的第一篇故事,立即且明确地宣告了巴塞尔姆的幽默不是轻松的调侃。正如那本书的标题《回来吧,卡里加里博士》(Come Back, Dr. Caligari)所暗示的,《佛罗伦萨·格林81岁了》既是一个声明,也是一个恳求——巴塞尔姆显然认为像卡里加里这样的错位且具有审美挑战性的形象需要回归。我们已经厌倦了那个饱经风霜的英雄肖恩,以及创造并维持他的一套套形式和公式。《骨泡》则是巴塞尔姆在词汇碰撞上的实验,让我们想起像乔伊斯、贝克特、布洛赫斯,甚至马拉美这样的“打破石碑(挑战文学规范)”的作家。标题故事《飞往美国》是巴塞尔姆拼贴手法的极佳范例,这个故事吸收了此前发表的作品的片段,随后这些片段又为至少三篇后来的故事提供了素材。
《飞往美国》中的许多故事都源于巴塞尔姆在整个创作生涯中所关心的美学和文化问题:未实现的人生之危机;现代人趋于非从众的从众现象;痴迷的盲目;艺术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即使意识到答案永远无法知晓,也仍然有必要不断提出问题。比如《佩佩图亚》讲述了一个女人不断追求一种真正独特的个体主义,但她最终证明,有意识地试图让自己与众不同的行为本身会变成最糟糕的陈词滥调,导致她陷入一种耗尽心力的戏剧化的怪癖中,而她注定要永远重复这种循环。《伦敦与罗马之旅》则展现了与金钱和获取物质紧密相连的婚姻生活,故事中描绘的未实现生活的平淡与恐惧与一列指令和“舞台提示”相对照,让我们想起哈罗德·品特的威胁戏剧中那种无喜悦的世界。奇妙的《票》,是巴塞尔姆在《纽约客》上发表的最后一个故事,呈现了他常用的那种冷冰冰的、几乎像英国式的语调——一种我们联想到伊夫林·沃、安东尼·鲍威尔的声音,更不用说从伍德豪斯、亨利·霍华德·巴什福德爵士到乔·奥顿和汤姆·斯托帕德这一伟大的英国喜剧作家传统——这一语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痴迷中,由一个其过分的自信只会暴露其无与伦比的盲目的角色发出。《协议》则是通过一个人一系列不断重复且日益焦虑的问题构建的,这些问题无法回答,因为,引用巴塞尔姆本人的话,“‘项目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在这些故事中,原本看似互不相容的两个世界的态度和过程被奇妙地混合或移置,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警察乐队》中,警察防暴队训练以演奏萨克斯管、鼓和《迷失》来平息人群并维持秩序,而不是使用枪支和警棍——这是“艺术战胜常识的胜利。”正如许多1968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观点,这个乐队也是“非常浪漫主义的想法,”正如巴塞尔姆告诉我们的那样,但它也是“一个不起作用的想法。”
此外,这里还有一些故事反映了巴塞尔姆对官僚制度,特别是对政府危险愚蠢行为的持续愤怒。像《传票》、《参考》和《新成员》这样的故事浮现在脑海中,当然还有《樟脑舰队》,故事中的一位曾相信这些驱逐舰和战列舰任务的“海军上将”,以及它们所悬挂的旗帜的意义,但如今却集结这些舰船去攻击他不再信任的政府。“我曾相信,”海军上将告诉我们,“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他们在撒谎。始终如一。以极高的技巧,用上百种语言。我决定拿走这些船。”这是一篇典型的越战时期的故事,我们或许会期待巴塞尔姆写这样的故事,它是一个充满愤怒的喜剧寓言,被其自身的严肃性所约束,但又由讽刺维持住,这是他最后的防线,用来抵御一个让他感到无助、愤怒和极度悲伤的政府。如果巴塞尔姆活到今天,看到越战时期的某些丑陋情形重现,我们或许会期待他写出类似的故事。
在巴塞尔姆1989年去世后整理的文稿中,有一些“断片和开端”——即片段、开头和未完成的作品。但对于一位几乎持续发表作品长达三十年的作家来说,这些并不多。也没有很多未发表的作品可以说是完整的。在这些作品中,《豆木丛中》和《希瑟》都重现了我们在巴塞尔姆最佳作品中所见的语言扭曲。另一方面,《混乱》则是巴塞尔姆在生命晚期创作的一篇作品,极有可能是一个早期草稿,勾画了他最终打算完成的东西。尽管不够打磨,《混乱》仍是一篇充满活力的小作品,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写作过程。
正如《唐·B的教义》和《无知》这两本与《飞往美国》相伴的文集一样,本书中的作品分为四类:(1)未发表作品;(2)未收录作品;(3)没有出现在他两部经典文集《六十个故事》和《四十个故事》中的作品(小说除外);(4)虽然可能后来收录,但最初(或某些情况下是后来)以显著不同的形式发表的作品。编辑信息被尽可能简化,但某些关键信息已在书末的“注释”部分中加以说明。
对于那些已经了解并热爱唐纳德·巴塞尔姆作品的忠实追随者来说,《飞往美国》是一份罕见而美妙的礼物——手中终于可以拿到一大批此前未收录、甚至从未见过的故事。对于巴塞尔姆的新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发现这位在当今许多著名作家中具有独特影响力的文学巨匠的机会。继《六十个故事》和《四十个故事》之后,这里——尽管令人遗憾但也令人感激——是最后的四十五个故事(final forty-five)。
金·赫尔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