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见闻
外国干预调查听证会见闻
昨天我与胡元豹参议员一起,去旁听了外国干预调查的公开听证。有三位发言者代表华人社区发出了各自的心声:
第一位是鮑胡嫈儀Teresa Woo-Paw。她少年时代从香港移民来到加拿大,定居在卡尔加里,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1年。她在加拿大完成了学业、结婚生子、努力工作。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还曾当选为省议员,并曾在省内阁中任职。多年来,她热心公益,自己开创了8个非盈利性组织,为少数族裔争取权益。就在去年6月23日,由她发起的“加拿大反种族歧视行动组织”成功地启动了《排华法》百年反思纪念仪式,在庄严肃穆的参议院大厅举行。我有幸成为那次历史性活动的主持人。她回顾去年《排华法》百年反思纪念活动的组织过程,讲到了以前不为人知的艰辛:原来表示过支持、答应过出资的机构和个人纷纷退缩,因为谁都不愿意与跟中国甚至华人沾上边,人人自危,怕被冠上“外国干预”的嫌疑,更怕被安全机构盯上,连累了自己和家人。人们现在已经不区分中共政府与中国人民、中国老百姓与加籍华人的不同概念和内涵,而是谈华色变,我们这些在加拿大工作生活多年的加拿大华裔公民,也成了洪水猛兽。她回忆说,那次大型活动的第一次发布会是在国家美术馆搞的,邀请了媒体和各界人士参加,结果,那种冷冰冰的敌视和漠视,却充斥在大厅中,“我来加拿大51年了,从来没有感受到那么被无视、那么不被待见、那么不受欢迎”。说到这里,Teresa哽咽着流下了眼泪。她说,这种捕风捉影的指控和怀疑,使华人的社会地位一下倒退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如今即便是少数族裔组织,也被分成三六九等,某些族裔被认为是“安全的”,便能够申请到政府的资助;而华人组织,被一棒子打死,统统被认为是“可疑的”、“不安全的”、“非加拿大的”、“有外国干预的”,结果不仅以前有的资助被撤回了,那些进一步申请的社区必要设施的资助,更是求助无门!华人不再敢参政议政,除非是顺应着那些反华势力的口径说话、为保守党站台,这种负面影响不仅会打击我们这代人,还会殃及后代。作为三个孙子的奶奶,她不能坐视不管。
第二位是生长在蒙特利尔的一个二十几岁的华人文艺女青年李桦桦,她自幼与家人一起生活在蒙城,压根与中国政府没有半毛钱关系。她痛心不已地看到,自己与家人赖以得到服务和照顾的华侨服务中心,被指控有“外国干预”,不仅被关了,而且有加拿大皇家骑警的警员巡逻,还有警车赫然停在华侨服务中心门口,检查路过和出入的行人和车辆。这简直把蒙特利尔的唐人街,变成了police state!更有甚者,那些反华组织还印发中英文的告示和传单,挨家挨户地走访群众,传单上呼吁“爱国群众”提高警惕,发现身边对加拿大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可疑人士”可以向CSIS加拿大国家安全情报局匿名举报,“共同捍卫加拿大领土安全”。她说:“我出生在加拿大,在唐人街长大,我的家人需要华侨服务中心提供的社区服务。我们与共党、中国都没有关系,可是我们也受牵连,我们得不到本来应该得到的服务!”
第三位发言者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了不被保守党和反华分子骚扰、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也为了保护自己所在单位不受牵连,她只能选择不出画面、只出声音、以匿名身份发言。她一上来就说:“我从大陆来加拿大留学,读完了研究生在大学教书搞研究,一直受人尊敬。我今天为免受迫害只得以匿名身份发言,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痛苦和可悲的事情。”她讲到自己从事多年的合作研究被迫中断的始末,说到在该领域中国学者颇有建树,与他们的合作研究若干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造福于人类、造福于加拿大人民。可是现在,不仅研究经费没有了,就连自己这样的一直遵纪守法的学者,由于出生在大陆,也无端受到伤害和牵连,被冠上“中共间谍”的嫌疑而饱受同行的歧视和非议。她说,自己的孩子们都是在加拿大长大,她不愿意看到他们因为祖籍是中国、有着中国姓氏,而在生活工作中受到歧视。加拿大政府不应该允许这种毫无事实根据地胡乱怀疑、胡乱指控、恶意揣测、蓄意中伤华人的行为继续下去!
每一位发言者都有理有据,观点明确而逻辑清晰。但是可悲的是,媒体席空空如也,无人问津。旁听席更是放眼望去,全是空座,偌大一个加拿大首都,在沉默的大多数发声的唯一一场听证会上,前来现场支持的华人只有胡元豹参议员(真正的华人胡參)和我两个人!
这难道不说明问题吗?!居然还有本地华人打着“鼓励华人参与政治生活”的旗号,为反华辱华、不择手段地给华人泼脏水、污名化的保守党右翼分子站台,甚至到处拉选票、宣传保守党的主张和反华言论。一旦听到不同声音和意见就解散群聊、不容许反驳和发声。这哪里是在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明明是在误导大众,生怕自己表现得不够积极。一心想往上爬,削尖了脑袋往“上流社会”里钻。你以为这样那些自诩为“老牌加拿大人”(“old-stock Canadian”这是哈珀前总理的原话)会欣然接纳你、奉你为上宾?做你的春秋大梦吧!他们骨子里看不起你,因为他们是坚定的白人至上主义者。
是时候该唤醒沉默的大多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