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学》摘要和笔记(20240923)
未来涉及什么,研究就产生了一种知识的真相,而恰恰是这一点吸引了二阶观察者。所谓二阶观察,是考虑到在科学的符码化观察中人们观察不到的东西而去观察科学的符码化观察。而二阶观察所关注的恰恰是正面评价的承诺导致不确定的未来损失这一问题。其自身的危险正是科学的盲点。
自古以来,对知识上的努力所产生的社会分化就让对科学的批判成为可能,不过这种批判虽然是在社会之内,但也在科学系统之外。……科学批判所想要寻求的形式,既可以诱发外部的观察,也同时抬高了革新科学甚或创造出更好的“真”科学这类诉求。批判对科学内外夹攻。它希望自身也是科学,或至少变成科学。
社会学最新的关于科学的研究也面临类似的状况,尽管批判的语气稍弱,并明确显露出反思性自我蕴含的意识,因此它倾向于将科学和批判合二为一。
对科学研究来说,语言是一种“自我套用”的对象,这意味着对象迫使必须使用语言的研究做出关于自身的推论。在一般认知科学的发展中,存在一种平行的趋势,它研究了系统如何在操作性闭合的条件下处理信息,并进而产生诸如“固有值”这样的自身建构,后者为其自我再生产系统给予充分的领导。因此,适当的传统标准或者说内外事实的“往来”被信息处理内部的、高度复杂的分层模块化规则语境下的“可连接性”的纯粹时间性标准所取代。这也要求一种自我套用的结论,因为如果这一标准完全适用于认知,那么它也适用于这个理论。
自然科学也有相应的发展,其中以量子物理为首,将观察者纳入了对自然的所有表述中。在物理学家看来,只有通过对观察者的观察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那么决定现实的就是观察者为了跨越边界将某物标明为某物,并以此区分外部指涉和自我指涉,而在世界上做出切割的方式。因此,复杂性的演变,区别自身的形态生成就变成了认知的一种效果,或者至少变成由边界决定的歧视的一种效果,在原则上不能区别于感官、意识、语言所介导的认知。因此,世界的产生被描述为一种认识的风险,如今倾向于在反思性态度中自我恐吓。
如果我们问哪个社会能承受这样的想法,并在其中重新找到其自我确证的可能性,人们就可以将科学的风险问题交给社会学。
社会学有很多方式来迁就。它在反身关系方面的经验有限,例如在参与观察的方法论中,或在自我实现的预言中。所谓“行动的反身性监督”,指的是在确定行动中不断反刍有关行为条件、语境和后果的知识,……社会科学的知识改变了与之相关的对象,从而不断面对新情况并加以反思。因此,人们可以期望更多的研究能够产生更大的确定性,但这样只能产生更大的不确定性。
只要还使用社会学理论作为手段,就改变了风险研究的语境。系统分化的原理本身就是科学主题,它允许科学系统去观察期社会环境如何观察它自身。风险和危险的问题转移到二阶(或三阶)观察的层次。只要还和社会学有关,这就不再是“实践问题”或改进理性计算的问题,而是理解现代社会结构及其后果的问题。
这个由社会结构引起和产生的问题,超越了人们过去在认识论中作为结论公式和最终立场的所谓的超验认知条件。……人们必须适应递归的确保的系统自洽。处理未来的时间和社会形式取决于社会形态实现其自身分化的形式。这尤其适用于时间约束的社会性后果被观察和描述的形式。【社会学的方法是从社会结构入手,实际上就是二阶观察的方法。】
即使在普通的科学争论中,对科学研究结果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也存在不同的态度。对结果的描述突出了其可靠性,而批判则强调了其对立面。
二阶观察在选择观察对象和以何种区别加以观察上仍然是冒险的。因此,二阶观察在处理问题时的充分性并不在于它可以预先提供确定性。毋宁说,其充分性存在于其所产生和规范化的更大不确定性之中。
描述的最佳中介就是可能/不可能的形式。这种形式对决定非常敏感。两方面的分量根据如何决定而改变。决定将可能转化为不可能,或者反过来,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过去可以被视为演化,视为达到作为进一步规划起点的高度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在超越当下更广泛的弧度下,未来取决于过去——这不是以持续性的形式,而是以非持续性的形式。因此,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差异成为构建时间的主要形式。
社会通过回到二阶观察的层次来应对这种情况,即通过对观察者的观察。……人们也可以讨论“建构主义”的调整所取代。这种风格并不容易被接受,当它开始形成外部描述时,会被当作科学论断的贬值。……到目前为止,二阶观察也更多采取心理学或深挖社会的形式,以及揭示潜在利益的形式进行实践。此外,在意识形态批判或心理分析的形式下,人们看到的毋宁是意外状况或者治疗作业。……有明显的迹象表明,社会系统沟通的自生正在逐步转向二阶观察的层次并依赖二阶观察。而这似乎与我们这个除了承担风险外别无选择的社会之出现有关。【二阶观察并不能完全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即使是从社会结构角度出发,也存在对象选取和如何区分的问题,虽然它可以更多更全面的观察对象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并不能真正解决风险问题,因为社会结构本身就充满了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十一、那科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