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分,今年纪录电影的天花板

“你永远年轻,却徒留我日益衰老。”
“活下来的人并没有真正活着,在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一点。”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里斯本丸沉没》的上述片段时,能够不为之流泪。
这部由著名电影制片人方励执导的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9.3分。“这是一部东方的‘敦刻尔克’”,这句言简意赅的概括,触及了多少观众内心的柔软之处?
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里斯本丸沉没》在片头便醒目地打出“本故事完全基于事实”。真实之余,此片也呈现出了与常见历史纪录片的别致特征,例如口述史对个体记忆的留档、故事化的叙事、动画的情境还原,等等。
通过此片,我们不仅要看到纪录电影艺术上的进步,也需要反思为何纪录电影总是叫好不叫座?
Part.1 口述史:由个体记忆拼贴而成的“集体记忆”
传统历史纪录片尤其是描述战争主题的历史纪录片,擅用大局性的事件言说并划分故事走向,以期达到“全局真实”。而近些年,以个体口述史为代表的“个人记忆”逐渐破除历史纪录片的大局思想而真正显露出平民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熟悉的《二十二》《1950他们正年轻》等历史纪录片,与《里斯本丸沉没》相同,通过“亲历者”和“见证人”言说、讲述,以局部、碎片的形式来还原战争历史或痛苦记忆,沿着自下而上的路径将个体经历进行拼贴,以展示出传统史学未涉及的隐形历史。
当然,《里斯本丸沉没》历经八年之久,也有史料缺乏的原因,导演组走访英、美、日、中四国,大量采访与当年战俘有关的亲属等人。有幸的是,在这场抢救性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了“里斯本丸”号的两位幸存者,这两位近百岁的幸存者搭建起了沉船事件的亲历者视角,影片中大量CG动画的生成均基于这两位亲历者的口述。当然,特殊的历史回忆向纪录片中的亲历者形象,并不仅仅承担“言说”功能,影像中人物的口音、语调、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细微的变化,都建构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意义,为展演的历史场景增添真实的情绪感染力。在《里斯本丸沉没》中,这两位亲历者言说历史时,抖动的双手、痛苦的表情均感染着在场与不在场的诸多观众。

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该纪录片中的口述史大量集中于亲属口中,此种具有“代际传递”性质的历史感受,在众多家书或者回忆录的催化下,已然形成了一种群体记忆。集体记忆的核心是一种群体认同,《里斯本丸沉没》中的亲历者早已逝去,但亲属却在这段沉痛的历史中碎片化地承接了某一段历史记忆,最终依靠口述史的方式,将记忆拼凑成完全体,达成此种群体认同,而这个过程跨越了八十年,代际记忆会依次传递下去。可见,大众媒介通过展现影像、符号和地景的方式,可唤起人们的记忆再现,将过去、现在乃至未来整合起来,获得集体记忆的连续叙事,又可以掌控内容生产的过程,以此来构建新的集体记忆,从而完成记忆的“写入”和“忘却”。
Part.2 故事化叙事: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概览全球纪录片票房排行榜或电影节的获奖名单,不难发现近年来广受好评或取得票房成功的纪录电影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追求讲述精彩的故事,例如《徒手攀岩》《帝企鹅日记》等。
叙事化的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与吸纳了观察式影像的传统,在制作方法上,往往依赖长时间的跟踪拍摄,捕捉人物和事件在时间中的变化,以构成叙事线索。《里斯本丸沉没》亦是如此,历经八年的摄制与打磨,故事从“寻找”开始,亦以“寻找”为主体,搭钩了一个具有“故事性看点”的精彩故事,这一点与前段时间很火的《金的音像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此片的基调却是无比沉重的,《里斯本丸沉没》的故事化叙事契合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大致采用三幕式的叙事结构,遵循“开始-发展-结局”三幕式结构,以建立一条最终趋向闭合的叙事弧线,将一系列事件整合到“寻找/找到”的框架中,起初制作组想要找到里斯本丸号残骸,而后想要通过登广告的形式找到更多相关人员,在一步步寻找的过程中,不断揭开了这段历史的残酷面容,最终影片在家属前往中国吊唁的旅程中结束。

二是依靠人物证言来“讲述”故事,这些证言大多以采访、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可被看作是解说式纪录片中旁白的变体,其功用是将不同时空的真实素材缝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阐释,这一部分在口述史的论述中已有提及。
三是以强烈的情感认同传递观念,相较于传统纪录片旨在提出观点、制造争论、教育和说服观众,当代叙事纪录片更倾向提供一场跌宕起伏、情感充沛的叙事体验。在《里斯本丸沉没》的豆瓣评论中,随处可见“哭的脑袋疼”“看完久久不能平息”等等,观众在一段段具有冲击性的画面和声音中得到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基于最本质的人道主义关怀,即对残酷战争带来的家破人亡现象的同情与怜悯,以及中国东极岛渔民们冒死拯救俘虏这一行为的由衷敬佩和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Part.3 动画影像:纪录片情景还原的利器
动画的模仿叙事不仅可以描摹历史时空、物象,更可以像实拍影像一样把人物与其身处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情境性叙事。与此同时,动画也能以想象的方式对历史事件细节进行写实化的渲染,敞开了对历史时间渲染化的自由空间。因此历史纪录片偏好采用“动画+实拍人物”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创造性想象,可以说,动画影像实现了历史逻辑之外的细节补充,也为音乐、解说找到了画面落点,早在《圆明园》《大明宫》等历史纪录电影中,动画就承担了丰富画面表现力的巨大作用。
《里斯本丸沉没》作为一段极度缺乏史料影像的历史叙事纪录片,叙事中又穿插着大量相关亲属的口述史访谈,这些采访以及解说词都需要辅佐上相应画面。于是,导演组运用了大量的静态动画复原图来还原“里斯本丸沉没”的全过程,动画中的飞机、军舰、船、人、海水等等,全部基于数字建模。为了尽可能真实还原,“里斯本丸”这艘船建模之初,专门查找了日方原始机械图纸。与此同时,动画将大量笔墨聚焦于“人”,将船体中的战俘苦难重现于银幕之上,将更多的特写画面定格在一个个痛苦、鲜活的人脸之上,这与悲壮凄凉的背景音乐以及亲属的口述相得益彰。

除了对沉船始末的动画还原外,纪录片中也运用动画手段加重、标记了众多历史资料,在沉重的历史文字之上,动画让观众更直观、更清晰得捕捉到最重要的信息,这一手法在诸多历史纪录片中都有使用。可见,动画通过图形化的叙事手段,把自身作为跨媒介叙事的一种历史影像素材,能够实现对历史知识的科普化、补充化说明。
Part.4 意义询唤:历史纪录片的共情传播
上述谈到,近些年的历史纪录片逐渐从宏大叙事转向关注个人生命体验的平民叙事,从勾勒历史事件的脉络转向刻画历史情境中的人物。《里斯本丸沉没》在故事讲述过程中,事件和情绪都被放置于讲述者的个体经历与生活背景之中,透过讲述者的个体视角加以观照,从特定主体的方位上就重构了事件的意义,战争的创伤在该纪录片中被最终化为“家庭的创伤”,这就戳中了大众的情感共鸣点。

本片不仅记录了历史,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英、美、日、中四种迥异的视角,对英军战俘幸存者及其亲友、后代而言,最突出的情感毫无疑问是痛苦,战争带来的痛苦在这一群体身上有颇为具象的呈现。对于战俘幸存者来说,大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
《里斯本丸沉没》可以说用人类共有的“爱”来达成共情,正如导演方励在走访过程中几度落泪,片子拍得如此克制,却如此动容,过后疼痛感也极强。
Part.5 纪录电影困境:电影票房与口碑的倒挂现象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纪录电影在影院中的出场率不高,且大部分能进入影院的纪录电影均为口碑较好、题材具有现实意义的片子,往往口碑好、票房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正在上映的《里斯本丸沉没》,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3分,然而上映10天后票房才突破1000万,口碑与票房严重倒挂。


除《二十二》《四个春天》等有着具有较好票房外,大部分纪录电影在收获高口碑的同时,都面临着低票房的困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纪录片的受众群体过于狭小,且纪录片这一类型就算采用了更多“故事化”的叙事手段,也很难与商业故事片争夺观众。此外,《里斯本瓦沉没》对于本土中国观众而言具有较大观影门槛,这一历史本身是不被大众所知的,它的确具有历史普及作用,但受众没有进入影院之前,普及效用便也谈不上了。同时,在后暑期档时期,纪录片的排片和上座率也会相应被其他一些影片挤压。
相较于故事电影强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纪录电影承担着更高的人文性和纪实性。在市场化的语境下,纪录电影通过艺术创新等手段来争取观众、争取票房的同时,也需要政策、产业、观众的支持,希望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李磊,尚宇航.拟态、出位与自律——动画影像在历史纪录片中的三重叙事机制[J].当代电视,2024,(05):8-14.
[2]佟珊.“后真相”时代国际主流纪录片的“故事化”转向[J].当代电影,2023,(11):126-133.
[3]王强,裴悦.有情的历史:历史纪录片的共情传播[J].当代电视,2023,(09):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