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电学报》第7-8月重点论文已整理,请查收!

叮!新一期阁楼“C刊用法提示”专栏来啦!
在这个系列专栏里,我们将从最新的《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三大期刊中,精选应试性强的论文,进行简要的用法说明,供大家读刊和复习参考,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更可为论述题积累答题思路与案例,步步辅助后半程的“弯道超车”!
本期推送是三大期刊中2024年7月至8月的论文合集,一起来看看这些刊物中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论文吧——
Vol.1 中国合家欢电影:从话语生产的历史中溯源
文 秦宗鹏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年第7期
摘要
“合家欢电影”在电影实践中诞生,在行业和民间广为流传,但却长期未得到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术语。对此,本文尝试从话语生产的角度考察“合家欢”与“电影”之间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脉络,意图为“合家欢电影”的理论研究奠定史学基础。“合家欢”的本义描写的是全家人都很欢乐的状态,基于修辞学造词法,逐渐产生了团圆饭、全家画像、全家合影等义项。民国时期,“合家欢”作为电影片名,共享着一种对叙事性艺术的审美期待,形成了家庭伦理、喜剧类型和大团圆结局的文本特征。至20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合家欢”又开始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为人所知,广义上,“合家欢”可以代指一切适合全家老小共同观赏的贺岁片,称为“合家欢喜剧”;狭义上,“合家欢”又可以特指贺岁片中的“家庭喜剧”,称为“合家欢式喜剧”。
关键词
合家欢 合家欢电影 香港贺岁片 家庭喜剧

用法提示
该论文指在勾勒出“合家欢电影”的轮廓,文章为我们首先厘清了“合家欢”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再尔以时间为纬度,文章分别论述了从民国时期到香港电影时期,合家欢电影的出现、发展以及延展。总结来看,民国时期,“合家欢”开始作为电影片名,共享着一种对叙事性艺术的审美期待,形成了家庭伦理、喜剧类型和大团圆结局的文本特征。到了20世纪80、90 年代的香港电影,“合家欢”又开始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为人所知,指出广义上的“合家欢”可以代指一切适合全家老小共同观赏的贺岁片,也称为“合家欢喜剧”,继而总结出合家欢电影在文本上的三大特点:第一是喜剧,强调老少咸宜的喜剧风格;第二是大团圆结局,突出欢乐圆满的终场体验;第三是家庭元素,聚焦家庭成员或家庭生活(非必需)。
Vol.2 “冲撞”与“融合”:短视频“拾得影像”纪录片《烟火人间》的电影实验
文 孙虹、雷建军/《当代电影》2024年第7期
摘要
纪录电影《烟火人间》是国内上映的第一部以UGC纪实短视频为影像来源的竖屏院线电影。影片通过“拾得影像”的手法将当代的短视频文本改装成经典的电影文本,并在媒介的冲撞与融合中拓展了纪录电影的边界。本文认为,《烟火人间》的跨媒介影像实验在“真实观念”“电影语言”和“媒介意义”等层面为纪录电影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启发,且影片将艺术形式的创新作为反观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手段,为文本赋予了文化反思的内涵。
关键词
纪录电影 短视频 拾得影像 媒介融合 文化反思

用法提示
文章对电影《烟火人间》这一特殊的“拾得影像”类型如何进行媒介融合做了详细分析,开篇便引出了“拾得影像”这一概念,这一电影类型目前属于相对冷门的话题,值得同学们积累。
此外,文章从真实观念、电影语言、媒介意义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烟火人间》如何将“短视频”和“电影”这两种异质媒介进行融合,并总结出了三个特色:首先,短视频为电影赋予了短视频的媒介特征;其次,短视频与电影的融合使得创作者创造了有别于二者的新的艺术特征;最后,短视频与电影融合的本身形成一种媒介比对,为影片赋予了文化反思的意义。总而言之,《烟火人间》这一特殊的电影类型成为了当代媒介与经典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值得考生们重点掌握,如若有对短视频、媒介融合、数据库电影等知识点的考察,都可延伸至《烟火人间》的案例中。
Vol.3 进化与共生:产业化进程中我国艺术电影的制作生态
文 靳丽娜/《当代电影》2024年第7期
摘要
韩延的《我爱你!》、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编辑部》、魏书钧的《河边的错误》、张律的《白塔之光》、刘伽茵的《不虚此行》等电影都各具特色,在获得口碑的同时也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我国的艺术电影似乎又迎来了新一波的发展高峰。伴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步伐加快,艺术电影的制作生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本文从 2023年以来的艺术电影市场表现入手,探讨市场容量的扩张、观影人群规模的增长、差异化观影渠道的拓展对艺术电影市场表现的影响;进而从思维理念、投资扶持、制作模式三个维度出发,发掘艺术电影制作生态的进化呈现出发行思维前置、国内资本主导、监制等主创团队推进艺术电影工业化流程的特点。
关键词
艺术电影 制作生态 监制 工业化流程

用法提示
文章对近年来“国产艺术电影”这一电影类型进行了详实的数据与文本分析,在中国电影语境中,对艺术电影、文艺片等概念尚未有明晰的界定,文章基于艺术电影的“作者性”出发,阐述了当下国产艺术电影的三大特点:一是思维理念上注重商业性与艺术性并存;二是投资扶持上出现了多元融资渠道;三是制作模式上出现了成熟创作团队的工业化流程。总而言之,目前的国产艺术电影能够在艺术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实现艺术与商业的成功。除此之外,文章列举了大量国产艺术电影案例,包括曹保平的《涉过愤怒的海》、韩延的《我爱你!》、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编辑部》、魏书钧的《永安镇故事集》《河边的错误》、张律的《白塔之光》、刘伽茵的《不虚此行》等,这些热点案例可搭配上述理论梳理,供同学们组织答案。
Vol.4 元宇宙视域下纪录片的观念嬗变与形式创新
文 何苏六、王正浩/《当代电影》2024年第7期
摘要
元宇宙正为人类提供一种彼岸世界的愿景:通过延伸感官,将人类带入一个由物质的真实世界而模拟出的数字化虚拟世界。这场媒介实验让我们重新思考纪录片观念与形式。本文认为,元宇宙视域下的纪录片,正经历由复现真实向重塑感知真实的转变。同时,元宇宙纪录片与巴赞推崇的具有景深和一定时长延续的镜头相似。就伦理层面而言,需要在虚实之间讨论纪录片,突出人的主体性,以保证纪录片的文化品质。元宇宙视域下纪录片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融合了虚实元素的技术美学逐渐渗透至纪录片的美学领域,在元宇宙世界中摄制而成的纪录片将会大量出现,VR纪录片将成为重要的纪录片类型,元宇宙视域下纪录片的摄制方法将更加多元。
关键词
元宇宙 纪录片 观念嬗变 形式创新

用法提示
文章的创新性较高,论述了当下纪录片在元宇宙视阈下的发展现状,文章虽提出了“元宇宙纪录片”这一概念,但大体上指代的是在元宇宙世界中摄制而成的纪录片类型,而VR纪录片则更加接近于此种说法。文章引用了大量具有学理性的理论溯源知识点,从而去论证在元宇宙视阈下,纪录片真实观念是否发生嬗变,得出的结果是无论表达方式如何变化,真实都是纪录片的核心。文章于第三部分提出元宇宙视阈下纪录片多元的形式拓展,在内容表现和摄制方法上均存在多样发展潜质,但本质上不能落入“唯技术论”的窠臼,元宇宙视域下的纪录片也迫切需要重新呼唤人的主体性。此文章可以给予考生一个全新思考纪录片未来发展走向的视点,对于纪录片类的题目而言,可参考做案例分析。
Vol.5 由“气”及影:论中国电影的影像建构与民族美学
文 王海洲、马翱/《电影艺术》2024年第4期
摘要
中国哲学用感性体悟的思维方式论“气”,开拓出其有别于西方气论的精神向度,即自然、身体和生命。视“气”为影像主体,用传统气论的差异意涵观照中国电影,可以窥见后者多元化的影像建构。其主要表现为自然之气与知觉影像、以气论身与身体影像、生命之气与意境影像。由“气”进入中国电影,既能明晰影像建构的迥异样态,又可以洞见中国电影内蕴的民族美学,有助于理清中国电影承继传统民族文化的实践路径与文化效力。
关键词
“气” 中国电影 影像建构 民族美学

用法提示
文章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出发,探讨中国电影借由“气”的美学而生发出怎样的民族影像。文章先论述了中西方哲学体系中“气”的概念,总结出中国古典哲学更加强调“气”的直观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继而论述了中国电影践行“气论”的三个维度,即作为自然之气的知觉影像、气身合一的身体影像、作为生命之气的意境影像。总而言之,“气”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以其内蕴的民族文化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影像建构,也使得中国电影因其独特的意境感受有别于外国电影。
此文章可给予考生们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在遇到中国电影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中国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方向的考题时,可结合文章中的案例进行分析。
Vol.6 融媒体时代戏曲电影的当代价值与创作思考
文 孙承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年第8期
摘要
作为一门跨艺术门类的艺术形式,戏曲电影与中国电影相伴而生,并始终以在场的形式,参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和美学形态建构之中。在数字技术与跨媒介融合视域下,针对传统基于二元论的本体观、跨艺术门类融合过程中艺术表现力的增殖等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并重新考察戏曲电影的本体属性及其表达式,可以说是当下融媒体时代,戏曲电影发展过程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认识论与创作方法论的角度,以近年出现的《白蛇传 · 情》《新龙门客栈》等作品进行分析,阐明数字技术以及跨媒体融合构成的创作手段,对于当下戏曲电影创作产生的机遇和挑战。进而,以承继传统为基点,深入到传统的规范因素中进行考察分析,在文化和本体层面,探讨由戏曲艺术植入到戏曲电影、基于距离表意的美学精神,在融媒体矩阵多种渠道的协同传播中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 戏曲电影 二元论本体观 表现力增殖 规范因素

用法提示
该论文聚焦戏曲电影于融媒体时代下的新变,先是指出早期戏曲电影在融合“戏曲”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之时,因其本体的差异而总会陷入二元论本体观的窠臼之中。再者该论文以《白蛇传·情》和《新龙门客栈》为例,指出融媒体时代下,技术的创新会带来戏曲电影艺术表现力的新增值。最终,指出戏曲电影的融合之路中少不了要对传统的规范因素进行继承,即便是在当下数字技术与融媒体时代,在推崇个体的现时性体验的社会情境中,戏曲电影中的传统规范因素,依然是银幕与银幕之外、线上与线下交互关系中最具价值意义的象征符号。总体来看,该论文思路清晰,就戏曲电影这一类型来说,如何在技术与艺术、媒介与形式、平台与网络等协同交互层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且构建起戏曲电影自身的语言范式与美学精神,对这一问题思考至关重要。
Vol.7 叛逆的画框:基于AIGC的竖屏影像审美与传播反思
文 陈亦芃/《当代电影》2024年第8期
摘要
AIGC进入影像创作领域,引发人们对横屏影像的普遍性焦虑。相较于传统的横屏影像,基于AIGC的竖屏影像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性。本文立足AIGC竖屏影像生成的特点,反思过往对于竖屏影像认知的局限,溯源影像宽高比变化的影响来源,更新智能时代的影像本体观念。
关键词
AIGC 竖屏影像 横屏影像 视觉审美范式 媒介进化

用法提示
该论文所论述的问题十分前沿,与当下AIGC介入电影生产的热点话题相契合。该论文有几大值得考生们思考的亮点:首先,AIGC竖屏影像引发了对审美惯性的反思,其不仅没有抹杀影像的多元化表达,反而借助AI工具拓展了影像更多的生成可能性。其次,观众的审美定势一定程度上是被不断发展的媒介环境所培养起来的,未来,AIGC同样可以破除“竖屏影像劣质”的局限性认知。再者,AIGC介入电影具有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之视角,使用AI的权力分享给普通人,也同样意味着普通人开始享有进入电影制作中心的权力。与此同时,论文的开篇便借用了一位西班牙博主用AIGC填充横幅电影上下内容的案例,这一案例建议同学们积累下来,以便后续在有关问题中使用并论述。
Vol.8 舞台与银幕:华语歌舞片的历史与当代语境研究
文 张喜梅、汪怡慧/《当代电影》2024年第8期
摘要
华语歌舞片有传统民族歌舞片与现代歌舞片两种形态。20世纪华语歌舞片的“和而不同”与“独树一帜”,彰显了国人对于母体文化的坚守以及传承创新中的清醒、自觉与自信。全球现代多元化复杂语境下,当代华语歌舞片的“参辰卯酉”与“江河日下”不免使人遗憾。立足哲学角度的“现在”并不能独立于“过去”和“未来”而存在,宏观回溯与解构华语歌舞片不同时期的创作意识、艺术形态和美学呈现等发展特征并进行横纵向比对,是理论上观照与剖析当代华语歌舞片发展困境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
华语歌舞片 民族文化符号 文化认同

用法提示
该论文系统性地将华语歌舞片从诞生到目前之发展路径做了详实的论述,大体上总结出两大趋势:首先,是20世纪传统歌舞片的“相对鼎盛”时代,其整体特征为强调“和而不同”、强调民族认同,更表现出一种独有的文化自信姿态。其次,21世纪以来的现代歌舞片,则明显表现出些许疲态、处于“失语”状态,原因是在全球化与商业化浪潮之下,现代歌舞片缺少独立性的思考与认识以及存在某种内置的静滞与保守性,但不可否认《白蛇传·情》等优质现代歌舞片的创新之作。总体来说,同学们可以结合上述戏曲电影论文同时消化,最终都要回归到对“舞台与银幕’融合的本质问题的思索,以及如何在现代化语境下,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华语歌舞片在不丢失传统因素的前提下还能发挥其艺术魅力。
Vol.9 谢晋: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杰出先驱
文 王一川 /《当代电影》2024年第8期
摘要
谢晋电影的心性现实主义范式早期构型,寓言式地呈现当代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构型态势,在真实再现社会现实状况的同时隐性呈现中国式主体心性智慧的作用,展现出中国心性论传统与现实主义精神相融合的早期趋向。“谢晋儒学”的论争存在洞见和盲视,没有领会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创新努力。谢晋以杰出先驱者姿态沉默从事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早期探险,预示后来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创作道路并为其提供了早期典范。
关键词
谢晋电影 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 谢晋儒学 盲视

用法提示
该论文中,王一川老师启发了我们关于谢晋电影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即心理现实主义电影范式,论文对此种电影范式做了相关概念界定。与此同时还指出谢晋电影模式之中,存在五大明显的早期范式构型特征,分别为:一是正路下的天纵英明型主人公或英雄的生成;二是歧路下的苦难降临;三是主人公的坚韧心性和人民帮手的作用;四是正义回归下现代君子式人格定型;五是正剧风格生成。与此同时,该论文对当年“谢晋儒学”的争辩过程做了详实的资料爬梳,指出当时由于缺乏洞悉其幽微的预测神力,而只能听任批评文章对于谢晋本人生出摧毁性力量。总之,改论文对我们了解心理现实主义电影范式帮助较大,也为当下分析此范式的代表作如《心迷宫》《烈日灼心》《我不是药神》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希望能够帮到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