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永远焦虑,诗却是一种定力”
对效率的追求,是我们过上充满诗意的、高贵的、优雅的、富有活力的、英雄主义的生活的主要障碍。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我们出生、成长、恋爱、结婚、老去……或许阻挡不了时间的消逝,但却可以拿起笔写诗,化刹那为永恒。
生命中美好的初见也好,一时欢喜一时哀愁也罢,都是真实、赤诚的自己。
诗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生活的此时此刻。

人人都能成为诗人。
外卖骑手王计兵,三个孩子的父亲,无比艰辛地奔忙了大半生。人到中年,生活依然困窘。
54岁那年,他奔跑的行程累计达15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跑了快四圈。在一次很不愉快的送餐经历后,他满心委屈地写下了《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8个月后这首诗被一位诗友发到了微博上,意外地获得了2000多万的关注和10万多点赞。“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这句诗不知戳中了多少为生活辗转奔忙的人。
“当你特别苦闷的时候,心里突然有很多话要说,总想写一写”。连中学都没读完的王计兵,这些年一直是位隐秘的诗歌写作者,至今累计写下了5000多首诗。
“诗是支撑我的人,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是唯一能给我内心深处带来快乐的。”
诗集出版时,他在序言中写道:文学拯救了我。
无独有偶。
前半生经历过结婚、家暴、丧夫、创业失败、再婚的王柳云阿姨,54岁开始学习画画和写作,开启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白天她是写字楼里不起眼的清洁工,晚上在租来的6平米小屋,摆好画架沉浸于绘画,王柳云在日记中写道:
我做凡实的工作,养活自己,也养活艺术的梦。于月下迎着南风,我忽然想,拥抱陌生人我弱不禁风过着日子……仍然执守地爱着你。
她用画家的眼睛观察,用诗人的灵魂表达。
不论是王计兵,还是王柳云,他们经历过的痛苦、喜悦、心酸、委屈……在写下诗句的那一刻被唤醒、被看见。
诗歌越来越成为打工人利用碎片时间,抒发苦闷与挫败感,重新认识生活的首选。
正如诗人于坚所言,“世界永远焦虑,诗却是一种定力”。
第三代诗歌代表性诗人于坚,曾经在青少年时代当过十年工人,当年也通过写诗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只有学诗,才能超越生命的庸常,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于坚少年时轻微口吃,普通话也不标准,“我的声音经常受到排斥、嘲笑”,这也成为他最初写诗的动力。“我要一意孤行,守护我的另类声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于坚在工厂开始写诗,当他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时,他的诗已通过手抄本传入大学。诗名逐渐被许多人知晓。
几年后《诗刊》头条刊登了于坚的《尚义街六号》,这首诗在当年被认为是开风气之先——有着对口语出色的运用,以及诗句中洋溢着那个时代罕见的幽默感。
诗歌,从过去到现在,始终在召唤人们诗意地栖居,超越生命的麻木。焦虑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需要诗歌。
正因为此,近年来诗歌也已成为互联网平台上一种新的内容流行,被称为“诗歌复兴”。
据报道,超60万人在快手写诗,近百万创作者在小红书发布了超200万篇诗歌笔记,每周有2500万+用户浏览诗歌相关内容;过去一年,抖音上与唐诗相关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58亿,李白在一年之内被点赞了1.6亿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