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怀勒《斗争与乌托邦》等笔记(1)
Laruelle,《斗争与乌托邦》,15。哲学潜入我们的思想,对思想中的我们实施性骚扰。
原话:哲学是思想中的性骚扰,la philo est le harcelement dans la pensee。女生不该去做装逼的职业哲学家的又一原因?哲学他妈的总是用智慧、美德、幸福和真理来骚扰我们。
Laruelle,《斗争与乌托邦》,16。哲学他妈的除了要我们听话,为历史上的种种残暴辩护,将逻各斯的自杀当成末世学,用它自己促成的原子弹给我们带来了末日之外,还给我们带来过什么好的?
Laruelle,《斗争和乌托邦》,17。给历史上的所有乌托邦找到新的目的地。而哲学也只是这些历史性乌托邦之一。
斗争就是乌托邦:在斗争中,我们是将历史上所有的乌托邦都病急乱投医地当成技术手段来一一用过的。
Laruelle,19。哲学是指这两种:大学里的那个哲学机构实体,与世界和历史的可哲学性,也就是那个想要普遍化那些狭隘的哲学和资本的概念世界-思想。这两种哲学都善于诈死,一会儿说历史死(终结)了,一会儿说上帝死了,马克思主义死了,还经常说它自己死了。哲学总只是半死,想死死不了,死于它自己的死不了,最后死于它撒的关于自己的死的种种谎言之中。
哲学是这个宇宙中的关押人的地狱。哲学是地狱,en-Fer,就是说,我们被困于哲学,不能走向宇宙,就是被戴上了铁镣。世界,历史,对人的训化和矫正(教育),剥削,压迫,灭绝,控制,监视,控制,压服,都是一个个小地狱。而地狱是比意识形态和电视剧和美剧和科幻片更好的东西,后者是地狱里的地狱。
Laruelle,《斗争与乌托邦》,138。人是非-作品:不是人在世界里做出一个作品,而是人激烈地独立与世界,自己像一个异乡人那样,来到了这世界之中。人自己是这世界中的一个单方面激烈的作品。人是异端,他作为对世界的蔑视,和丑闻,像挂盐水那样被输入这个世界。人作为异乡人来到了洞穴,对它当了真,而柏拉图哲学却把世界及其洞穴当幻觉。
人是非作品,non-work, non-oeuvre,是踏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
Laruelle,《斗争与乌托邦》,189-190。苏格拉底能选葬,而犹太人只能葬在罪行之地。我们不是苏格拉底,也不是犹太人,让我们做非-哲学家(“非”的意思是,将自己做了哲学家这件事也当剧本来进一步加以处理),
我们是脱人之后的天使,是弥撒亚,我们的坟不是像基督的那个,是空的;我们是异端,不带世界,与它绝缘,拒绝了大地和星空,梵高的那个星空,咱也坚决不要,失地、滞留、流亡在天空与大地之间,被贬入地狱,也会第一个喜欢它,从中找到恩典。我们认为,人不是被外面的恶毒天才所杀,而是被自己所杀,死于他自己的想要被自己杀,不被外面和外人杀;人是自己活该自己的、根据自己的德行而成为自己的受害者。古希腊哲学认为人通过哲学学着死,死被从城邦割除的。
而我们非哲学家们要求:人是从人类处、世界处自杀出来,想要彻底摆脱了世界历史中的命运。被杀者自己仍作为人给自己死。受害者必须从生死复仇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不再将自己的死归咎于这世界,反抗和起义是为了这样真正地自己给自己死。
我们的坟,不是像诈死的基督的空坟,而是太空快递站的收发处。基督的坟完全是浪费能源增加排放,我们应该收他空置税。
Laruelle,《斗争与乌托邦》, 188。天使,是人身上被确定的最后的主体位置。据受害学的定义,迫害人,就是在迫害这一最后位置也就是天使。人类是迫害者,我们身上的那一受害者,是天使。
当我们不想做基督徒,也不想做玄知者时,就成了天使。但我们已是弥赛亚或天使后,还要说自己受到了迫害,是哲学让我们老有受害感的。而哲学自诩为一种复仇学,为苏格拉底、巴门尼德、集中营里的犹太人、文U革受害者申辩,但哲学总是想通过做受害者的代理律师,来挣钱。
323。哲学、基督教和资本这三者是不能分的。是它们的共同推动使哥伦布上了船(拥着当时欧洲出身最高、睡过很多皇公贵戚和教会高层的女巫,要给自己的出手作额外担保,他虽说是替基督行道,最终自己仍是不信的),也这样推动着马斯克的火星计划。
在Laruelle对哲学的围巢中,有一条特别显眼:哲学总误以为最终能作充分性证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可哲学性就是可投资性和有利可图性。哲学是资本主义可交换性的帮凶。是哲学提供了绞杀我们自己的交换价值的绳套。
Laruelle,《最终的人-新生态科学》,7。生态不是生物性的,而是量子性的。当代艺术是生态-艺术,搞当代艺术是搞艺术-生态。当代艺术是量子艺术。
Laruelle,《最终的人》,9。量子科学指导下的生态斗争:反对人对动植物的剥削,反对对地球资源的剥削。将剥削最小化,是生态伦理第一原则。
Laruelle,《非马克思主义》,11。只有非马克思主义式的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复,才能避免向马克思主义回归的意识形态闹剧,才能不进入对它的解构的悲喜剧之中。
非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量子化。
Laruelle,《异乡人理论》,11。还是应该译成联合理论,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的说法是科学主义的,不好。
照量子物理学看,人是人身上的那个异乡人。异乡人之间不应搞平等和民主。
所以,人文科学中必须清除掉政治(哲)学中的各种民主理论,清除掉心理学和心理分析。最终不要人文科学,而要关于人的科学。 我们不是在搞人文科学,而是在搞一种联合理论。关于人的科学是在量子物理学基础上研究人的科学,在那一种基础上去写出一种关于人的联合理论。
Laruelle,《异乡人理论》,22,28。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竟也认为将人交给人文科学研究就行了。而且,他实际是生活在这样的人文科学提供的世界和历史里而一点意见都没有,太不对了。他万万没想到,哲学和人文科学早就忘了“人”这回事儿了。
科学将“人”贬入哲学和人文科学的领地。人文科学成了关于人的人文科学,哲学成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 于是,人既不在科学中,也不在哲学中,也不在人文科学中了。
所以,新文科必须是科学、人文科学和哲学汇合成的一种联合理论。
人是科学的原因。是人给了科学以事业和道路。
人时时自我克隆。人一自我克隆,前一刻的科学和哲学就配不上它了。至今的科学和哲学是在进化的层面上理解人的,但人也代谢,自我克隆是代谢的一部分。人进化地存在,但不要忘了,人也代谢式地存在。
新文科:关于人的联合理论;每个文科人都是在写出自己的那一种科学、哲学和人文科学之间形成的关于人的联合理论。
Laruelle,《异》,33。关于人的联合理论中,科学与哲学平等,必须取消所有独断和等级,使科学和人合一,使哲学和人文科学合一。
因为人是将要到来的异乡人,所以,科学和人类本质的合一,是作为人类诸众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科学的原因和对象。
Laruelle,《异》,47。科学排除了此在。它不思想,也没有本质。哲学从科学那里夺走了此在、思想和本质,但并不能搞定它们。科学和哲学都缺三分之一。必须联合哲学和人文科学,再2+1地联合科学,形成一种联合理论,避免以上三者的各自的缺陷。
今天的科学家都只允许自己做业余哲学家,代谢生物学家读海德格尔的存在学时仍读津津有味,这是不对的:代谢学是垂直的,存在学是进化式向量;这就像:粒子物理博士后在金庸群侠传里找研究灵感和人生意义了。
Laruelle,《异:量子新人文科学》,52。人是科学的原因。人是科学的事业:人要将科学当联合理论来使用,所以人是科学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理论式使用的原因。作为理论的科学是激进的,目前科学家在做的只是对现存科学的理论式使用。科学家假装他们的工作与哲学无关,他们在今天陷入的矛盾正断裂、碎化,这是他们死抱某种哲学,不敢解构他们手里那种硬化的哲学造成的。比如,生物学家相信DNA层级以下是文本结构,比如法国分子生物学家雅可布就深信。但他抱一种保守的古典语言学和文本理论,不敢解构它一点点。他身上仅剩的那点哲学对他自己也是有害的。
Laruelle,《异》,83。人应作为异乡人存在到人之中,而不是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存在到世界之中,这么说也击碎了康德和他背后的希腊犹太式的个人的世界主义政治或宇宙政治(cosmopolitical)权利。人身上首要的,不是身份,不是自我,不是我思,不是存在,不是超人。人身上没有结构,没有差异,没有辩证,不带乌托邦计划,不带责任,不带时间,不带信念,人只是一个不带任何历史的异乡人。
爱因斯坦不满玻尔和海森堡的量子学,的确,后两者只提供了关于世界的量子学,但他们没提供关于人的量子学。但爱因斯坦的广普科学里也回避了人,没给人找到宇宙中的位置。爱因斯坦理论中的人,是游乐场里骑木马的人。
关于人的量子学,是叠加了哲学、人文科学和统一科学的关于人的联合理论。 如要继续搞文科,它从此必须是量子文科。人身上的最终的人,才是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民主学、心理分析都还没找到它们所要研究的对象。
Laruelle,《陌生者理论》,93。哲学断定人身上是自我、我思、此在。但是,人是人身上的那个人,那个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没抓住的陌生者。这一人身上的陌生者,才是人文科学的主体。民主理论和政治哲学必须研究这些陌生者之间的“民主”。哲学所说的主体只是神或魔鬼。社会学对人的主体化,也是错误的。
Laruelle,《陌》,104。人是科学动物,不是哲学动物:人是科学。不要再在末人和超人、意识和无意识等等之间纠缠不休了。必须把人文科学搞成思想科学。
Laruelle,《异》,106。人文科学要把改造哲学的能力返还给人,而人掉进了人道主义:不是人思人,而变成是用哲学来思人了。
Laruelle,《陌》,144,145。真正的人文科学是人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我”这个陌生者。我最终只不过是一个陌生者。只有我才能成为陌生者。我最终只不过作为陌生者进入世界社会历史。民主是陌生者之间的民主。至今的政治哲学全都错。
拉怀勒《
人类世城市哲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amisch,《绘画的诡计》笔记(4) (3人喜欢)
- Damisch,《绘画的诡计》笔记(3) (2人喜欢)
- Damisch,《绘画的诡计》笔记(2) (4人喜欢)
- Damisch,《绘画的诡计》笔记(1) (3人喜欢)
- 蒙德里安的一生及其绘画方法论(16)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