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岩馆思考人生
晴天适合在户外漫步,雨天适合泡在岩馆里思考人生,考虑到英国的降雨量,住在墙上大概是最合适不过的生活方式。
到今天为止差不多攀岩(抱石)一年了,刚好今天似乎也突破了v3的瓶颈期,开始往v4发展,大概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每天都在感慨,有这项运动真的太棒了。不管生活里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坚持按时去岩馆报道,就会有奇迹发生。手上抹上chalk,从指尖触到fingerboard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只属于climbers的世界。
在接触攀岩之前,我是一个跑两步就要喘粗气,平日运动量几乎为零的人,只是很偶尔会骑车,爬山和游泳。因为心肺功能很差,跑步之类的有氧做起来十分痛苦;因为力量几乎没有,去健身房从来没坚持下来过;再因为四肢互相不熟,对抗性的运动和街舞要练习起来也很笨拙。简言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无限接近干物妹。
第一次攀岩是之前公司的团建,当时就爱上了,因为有趣,因为可以不断尝试,因为超级友善的community。只是苦于那次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加上忙着转行等其他种种事情,就把攀岩抛到了脑后,这一抛就是两年。后来找到程序员的工作,生活逐渐稳定,意识到自己每天久坐敲代码脖子不太舒服(之前长时间伏案画画的时候就有这个倾向),觉得这样下去迟早出问题,需要有一项可以逼我准点下班,规律出门的运动,就想起来攀岩这件事。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刚开始攀岩的视频还是觉得很好笑,颤颤巍巍地卡在v0中间,稍微有一点overhang的v0都无法启动。虽然第一次爬得极差,但还是好开心,立即买了一双属于自己的攀岩鞋,下定决心每周都要去两次。然后我真的每周都努力去两次,风雨无阻;偶尔因为不可抗力或者小伤而中断,都会尽快恢复一周两爬的routine。刚开始就是我自己一个人,因为是只能爬v0-v1的新手,在岩馆也没有人和我说话,很多时候我就是一个人安静地嗑线,一个人偷偷看其他climbers的beta,一个人面对站在墙上不敢往下跳的恐惧,一个人享受本来以为自己抓不住但却稳稳抓住的empowering瞬间。那时候,v2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存在,看到那种拿v2热身的大神眼睛里都是不可置信(结果现在我也变成了随意拿v2热身然后顺便给白男beta的人哈哈)。
后来我慢慢有了零星的朋友带我一起爬(感谢当时在伦敦的友邻A,我们当时经常一起去city,坐着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对着墙上的男人们指指点点,肆意谩骂(不是),然后对每一个漂亮小姐姐说wow),或者我带他们尝试这项运动。再后来,我开始参加我家附近的gym每周三晚上免费的female improvers session,第一次有了几个稳定会见面一起攀岩的朋友,其中就包括一个只有十二岁的甜妹妹。金发碧眼,瘦小的身体却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条很难的线她都能不间断地尝试七八次。她每次都给我beta,给我tips,和coach一样,看着我从v1/v2进步到v3/v4。两个月前那个馆永久关闭,也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去哪里攀岩。但是不管在哪里,我相信她都是那个会一直努力向上,意志力顽强的小女孩。
再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去攀岩的时候慢慢会有人和我主动搭话,有时候是问我建议,有时候是给我建议,有时候只是一起stuck。我也慢慢喜欢上了这种没有任何负担且界限感清晰的关系(当然如果遇到上来就要ig的人我一般就直接说我不用ig——出门在外人设都是自己给的),大家嗑同一条线的时候就聚在一起,互相加油打气,讨论beta,然后又各自散去,像融入水滴的海水,随波逐流,再也不会相遇。
再到现在,我的whatsapp里已经有了好几个攀岩的小群。有程序员,有我的同事,还有我的医生朋友们。有一天我的新同事J和我的医生朋友们凑在了一起,顶级i人同事J不敢相信我和这两人才认识没多久,医生T就说,因为我们当时都fail同一条线,然后K(我的名字)疯狂嘲笑我的flexibility。(我心想你也嘲笑我不够长啊!——俗话说,每段伟大友谊的开端都是互相嘲笑。)至于医生A本身就是个花美男+话痨,每次打扮都特别浮夸,一见面就不停地叨叨叨,嘴甜心善,给我们讲他最近在看的哲学论证,在听的坂本龙一,给我们吐槽他觉得nhs到底有多烂想远走高飞去澳洲。只要我们几个凑在一起,就会爬到岩馆夜深人静,每次需要“信仰之跃”的时候我们就大喊,“believe!”,然后每次被我们奶的那个人还真能抓住。Session结束之后我就静静看着这几个力量型选手在空荡荡的馆里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动作,比如倒立,翻跟头,徒手爬绳子,高低杠跑酷,吊环360度转体,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还美其名曰是cooling down。当然,关于攀岩的趣事还有很多了,就此打住。
但是感恩他们对我overhang的魔鬼训练,也感恩我自己每次热身时候锲而不舍练fingerboard的意志力,我突然也能支棱起来一点了。今天在馆里遇到的超专业印度哥给我的tips我都能立即执行,每次尝试都有progress,要知道两周前同一条v4的同一个hold我都抓不住一点。
我记得去年公司年会见到大神L,我跟他说我一辈子都达不到他那个水平,他说,只要你一直去做,慢慢你就会觉得之前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了。后来一月的时候我们在尼斯攀岩,他和P各显神通,也不忘帮我擦干净那些holds,然后疯狂帮我研究不同beta,费尽全力算是勉强帮我上了一条v2。而现在不说能爬他们爬的线,我大概可以更好地执行他们的beta了吧。所以确实如他所说,一切一开始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变成了可能。所以,保持耐心,不要恐惧。
爬了一年的墙,每一个重要的节点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我的第一条v2是在arch的总馆,在一个v5大叔的指点下登顶。我的第一条v3是在ravenswall,和好友一起,她为我录像。我的第一条v4是在canarywall,我自己一个人,在一群v5/v6大神的围观、指导和呐喊下完成。那是一个阳光特别好的夏日,也是今年第一次在英国穿短裤出门。我一个人坐在canarywall的院子里喝冰拿铁,回家的路上开心地想原地跳舞。
想起来今天的gym里有一对父母带着两个小女儿来爬,其中一个小女孩(大概就五六岁吧)成功了一条v3,激动地哭了,她爸爸就一直抱着她,亲她,夸她,说她真棒。虽然我已经长大,不能赖在父母怀里分享这样的喜悦,但是每次在突破自己那些时刻,内心的欢欣鼓舞却和那个五岁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区别。
我想,攀岩带给我的除了体能的提升(爬了两三个月之后我就可以一口气跑上covent garden地铁站的200级台阶了,耗时三分钟;赶火车的时候也健步如飞,每次都能在最后一刻把自己装进车厢,十分骄傲),还有同有趣的人的联结之外(climbers之间的connection可以说是坚不可摧),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层面的变化。
很多人会觉得攀岩是非常危险的运动,但是对我来说,正是这种危险性让我提高了对自己身心状态的self-awareness。在那种需要平衡勇气和恐惧的发力瞬间,很多时候要考虑的并不是如何盲目地坚定自己的信念,而是准确感知自己当下的身体状态,回顾自己过去的经验,分析失败的风险,然后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应当尝试吗?Should I bet, or not?” 基于此做出理性的决策,而这一切都在几秒钟之内发生。我记得有一次female improvers session,coach说你的稳定性特别好,但是要提升自己的流畅性,以及瞬间动态发力的准确性。听她这么说,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我还是很害怕。然后她就告诉我说,“你这一步不敢发力,但是你想一下你发力之后抓不住会怎么样呢?是不是和你现在直接跳下来没分别?所以你是安全的,大胆尝试吧。” 然后我就恍然大悟,又尝试了两次就成功了。所谓mental barrier,是再真实不过的东西。
但是信任自己和克服恐惧,这两件事都不是靠着眼睛一闭的莽撞就可以完成的。我看过一些稳定性欠佳,或是对自我感知力不够强的climbers嗑线,往往是他们上到一半的时候看他们的状态我就知道他们会滑了,但是他们还是会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去够top,然后摔落。运气好的话只是重重地跌在垫子上,运气不好则是磕碰到其他的点或者volume,实际上是十分危险的。
而我大概是属于偏保守的那类人,今天遇到的印度哥跟我说, You def have the capability. You just need to trust yourself。然后他指出我从未注意到的一点:关键时刻,保持呼吸,不要闭气。一天之内,我突然就觉得v4不再遥不可及了。而在今天之前,我都以为自己要stuck在v3一辈子。我也不想刻意隐瞒自己在墙上的恐惧。一两个月前爬v3的时候,上到一半内心还是会有极强的恐惧,心跳加速,下到垫子上之后都要花很久才能完全平复。那种恐惧在我每次刚upgrade的时候都要经历一遍,每次都要对自己进行的脱敏训练,训练自己习惯那种恐惧。只要做到过一次,就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任,然后重复,重复,重复,直到不再害怕。
总体来说,等级越高,要升level花的时间就越长,需要的力量和技巧的gap就越大。爬v3之前,每个session或许是一条线一条线的进步,到v3和v4,很多时候就是一个move一个move去进步了。有时候上周觉得够不到的,这周突然很容易就可以够到了;两周前最浅的fingerboard还只能挂5秒,现在可以10秒以上了。就是这样,在这些微小的变化中激励自己,然后慢慢地突破瓶颈期。
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攀岩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即便我现在越来越多地和其他人一起爬,但是每一次还是在挑战过去的自己,而不是和其他人比较。就像你无法和其他人比较财富和才华一样,世界上永远有更富有,更聪明,更幸运的人,但是每个人的人生都还是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要去面对的课题。就像在墙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频率和节奏,有还有自己才知道的恐惧,伤痛和快乐。我最喜欢的climber Ai Mori在采访的时候说,“虽然有些抱石线爬不了一点,很高兴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攀爬。” 所以,她一直是大家眼中的legend。
毫无逻辑地写了一大篇,抬头发现文章的标题叫“在岩馆思考人生”,但实际上一到岩馆,大脑只会思考某一条线的solution,而不会思考人生。但我们的确会偶尔谈论起自己的人生。有一天爬完,同事P跟着我去喝咖啡,那天阳光很好,我们坐在户外。他问我,做学术和工作,更喜欢哪一个。那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喜欢做学术的自由,但不喜欢学术界的帮派斗争,等级制度,慢节奏,和煞有介事。所以我大概是喜欢现在的工作的,但我不会一辈子为公司打工。总有一天我会为自己打工。他点头,说,知不知道有一些developers,短时间内开发了很多产品,赚了很多钱;会不会也想尝试做那些副业。我说我知道,不过我最大的passion是游戏开发,也是我学编程的初衷。然后感慨说,当然,做游戏是赚不了一点钱的。他立即说,但是这是你最享受的事。然后给我推荐了几个他特别喜欢的游戏。
昨晚程序员们在群里约着今天去攀岩,我说不好意思今天我要去另外一个gym,因为那里有比较好的工作环境。下次再加入你们。
P说,K grinding on the side hustle after climbing.
我说,if drinking counts.
J说,it does, dw.
以上就是我在岩馆之外的人生。
卡琦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快乐的户外抱石! (26人喜欢)
- 原来我没有防沉迷系统 (525人喜欢)
- 偷得浮生半日闲 (27人喜欢)
- 不用做家务的日子(1)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