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无碍神通
一、谁有医治创伤的能力?
思考问题:一个有创伤的人想治疗创伤,应该找下面哪种人?
1、没有创伤的人;
2、有更大创伤的人。
对这两种人,都有质疑的理由:1、你自己都没经历过创伤,怎么有能力治愈我的创伤?2、你自己的创伤比我还大,怎么有能力治愈我的创伤?
现实中人们倾向怎么选?大多数人可能会选第一种。原因很简单:即便治疗你的人有更大的创伤,他通常也不会上来就暴露这一点。一旦暴露,他的权威性会受到怀疑。在建立信任和了解之前,他通常会覆藏。等到信任和了解之后,他就懒得覆藏了,或者覆藏不住了。向近距离观察自己的人覆藏是非常吃力的。一个人面对陌生人,说谎非常容易,随着陌生人变成熟人乃至亲密的人,说谎就越来越难。而一旦停止说谎,形象就有可能损坏甚至崩塌。别人就会发现:原来他比我有更大的创伤。
考虑到这一点后,你还会怎么选择呢?
肯定有人说,我想选择曾经有过更大创伤后来自己治愈了的人。——如果有这选项,大家闭着眼都知道这样选。但题目其实问的是:1、这辈子从来没有经历过(和你同等或更大程度)创伤的人;2、经历过比你更大的创伤到现在也没治愈的人。
其实,这题是个坑。一个人是否有治愈你的能力,和他是否经历过创伤、经历过多大创伤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他是否熟悉创伤。
可以拿医生来对比。一个很擅长治疗癌症的医生,不见得自己要得癌症。而饱受癌症折磨的病人,不见得就会治癌症。
但有一点,擅长治疗癌症的医生,不管自己是否得过癌症,是否治愈,他一定非常熟悉癌症。但熟悉癌症也不意味着能充分治愈自己的癌症。
所以,要找人治疗创伤,那个人需要非常熟悉创伤,但不意味着他必须亲身体验创伤。
二、非择灭
创伤有种种类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经验丰富到体会过所有创伤。而且,很多创伤是互相排斥的,你在经历一种的同时,就避开了无数种。
比如,在甜蜜的婚姻中丧偶,是一种创伤;在挫败的婚姻中遭受家暴,是另一种创伤。只考虑结一次婚的话,两种创伤是互斥的。
佛教有个说法叫“非择灭”。非择灭是无为法,也是无漏法。不懂阿毗达磨的佛教徒以为,凡夫不成就无漏法。实际上,一切凡夫都成就无漏法。《大毗婆沙论》卷186讲了。所成就的无漏法就是非择灭。
“非择灭”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已经避开了无穷多创伤,无论你是否经历创伤、经历多大的创伤,你已经避开的创伤都远远超过你曾经历、正经历和将经历的创伤,无论数量上还是程度上。
一个人对创伤的熟悉和了解,其实不是从创伤经历中来。经历创伤只是让自己更熟悉创伤带来的痛苦感受,而无助于对创伤真正的理解。创伤的感受虽然也是创伤的一面,但它是极其次要的一面,也是无助于解决创伤问题的。解决创伤问题,需要了解的是如下三个方面:
1、创伤是怎么来的?
2、创伤的内在外在表现是什么?
3、解决创伤的手段是什么?
了解这些,不能靠观察单一的创伤实现,而要观察大量的创伤样本。用佛教的话说,要靠观共相,不是观自相。
三、共相和自相
佛教讲,断烦恼要靠观察共相,不是自相。
贪和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烦恼。如果你尝试先解决贪的问题,再解决瞋的问题,注定会失败。实际上,解决一品欲贪的同时,也就解决了一品瞋。你如果拥有一品欲贪的对治道,同时就拥有一品瞋的对治道,它们是一个东西。就像如果你能举起50斤的行李,就能举起50斤的杠铃。练习举重的人只需要练习杠铃就行,不需要看见什么都去举一下。
解决创伤,要关注的是创伤的共相,不是自相。一个经历创伤的人很容易习惯咂摸自身的创伤,但这对了解自身正经历的创伤没有积极帮助。用阿毗达磨的话说,观察自相不能断烦恼。像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对断烦恼没有帮助的。这不是说四无量心不应当修习,它们很应当修习,但无助于断烦恼。
断烦恼靠的是观察共相。类比到解决创伤上,思路是:假如只关注自身的创伤、一两个人的创伤,是远不足以了解创伤的;而观察过很多人的创伤后,就可以越来越了解创伤。这和自身是否经历创伤没有关系。
如果着眼《阿含经》的故事,会发现佛陀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帮人走出创伤的。比如他让丧子的母亲去寻找没有经历过丧亲之痛的家庭,那个母亲在观察了很多家庭后,发现找不到任何一个不存在丧亲之痛的家庭,于是得法眼净。那些家庭的丧亲当然和她不同,当她依次观察三个五个、十个八个的时候,记得的还是自相为主,但观察更多之后,就越来越熟悉诸法共相。经由对共相的观察,更清楚地看见“世间是苦”。
四、菩萨必往恶趣
菩萨的修行就是这样。菩萨是要去三恶道的。《俱舍论》说:“转声闻种性,二成佛三余”。声闻种性在得忍以前,都是有望转成菩萨种性的;一旦得忍,就无法再转。因为得忍意味着不再堕恶趣,而菩萨要成就无上菩提,必须前往恶趣,长久观察众生的苦。
释迦菩萨的最后生,在出家之前,曾经游观四门。游观四门就是观察他人的创伤,菩萨从中看到生、老、病、死的苦,决意出家。生老病死的创伤,菩萨是否亲身经历?从轮回上看,菩萨在无量的过去世中无数次经历这些。我们每个人都是。只是,曾经亲历的创伤未必总是会被记住。最容易记住的也只是创伤的感受,而不易记住的是创伤是如何来的。
一个人在此生经历的创伤,都很容易忘记,更不要说前生。除非经常有线索去提醒。菩萨的游观四门就是这样的提醒,借此唤起久远劫来的创伤记忆,而坚定了世间是苦的比量认知(现量认知要到坐向菩提树下)。
创伤之所以可由比量而知,有漏十六行相之所以在顺决择分中成为可能,是因为他人的创伤正是我们曾经遭遇的创伤、潜藏待发的创伤。越是能留意到自身和他人的关联,越能急迫地认识到这些创伤将要乃至正在自己身上燃烧。
欧文亚隆在小说《当尼采哭泣》中写道,医生布雷尔想治疗尼采的绝望,尼采拒不配合,布雷尔最后想出一个办法,请尼采治疗他的绝望,与之交换的是,他治疗尼采的身体。布雷尔的学生弗洛伊德说,你怎么让他相信你是绝望的?布雷尔说,如实告诉他我的事情。弗洛伊德很诧异:你怎么会有绝望呢?一切声誉、金钱你都有,你还娶了全城最漂亮的女人当太太,她那么爱你,你处在人生巅峰。
26岁的弗洛伊德不理解布雷尔的绝望。布雷尔如果没有绝望,就不可能令尼采相信他的绝望。所以布雷尔和尼采实际上是相互治疗。甚至,最主要的治疗就是尼采在治疗布雷尔。那不是一个谎言或治疗技巧,那是事实。
一个人的创伤治疗是完全可能由另一个正遭受更大创伤的人完成的,至少是进行。前提是,他们都清楚,共同的努力是让创伤更清晰,对创伤更熟悉,而不是掩盖创伤、假装创伤不存在。
实际上,小说中的尼采就是假装创伤不存在。尼采的方式是,以承认创伤来掩饰创伤。尼采说,所有杀不死我的东西,都令我更强大。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见解。在佛教看,令“我”更强大的东西,和是否要杀死我没有关系,只在于我是否对它更了解。是对创伤的深入了解让我更强大,而深入了解和去经历创伤乃至对抗创伤没有关系。过于陷溺在创伤中往往会遮蔽对创伤的认知。
有人问,为什么三恶趣的众生太苦反而不能见道?那是因为了解苦和经受苦是两码事。了解苦固然需要经受一定程度的苦,在完全没见过苦的世界是不可能太了解苦的,但在过于苦的地方也无从了解苦,因为巨大的痛苦会严重损害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因此,空观对于菩萨至关重要。空观保证了巨大的痛苦不至于损伤菩萨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让菩萨清醒地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不同于声闻,菩萨是通过观察众生的苦来真正知道苦。和声闻相比,菩萨道更偏重实践。声闻的阿兰若处更是物理意义上的阿兰若处,多是空旷的林地;菩萨的阿兰若处则是有诤的世间,是在非阿兰若处行阿兰若行。
声闻对苦的认知是通过胜解,通过禅定实践不断告诉自己:世间是苦、是苦、是苦。这样练习以建立“世间100%是苦”的认知。而菩萨是在世间看见众生的种种苦,菩萨对苦的认知不是来自理论,是来自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这里说的“真实世界”是世俗谛上的真实。因此,菩萨遭受的苦也比声闻多很多,解脱的时间也要漫长太多乃至没有终点,这就是阿毗达磨中说的成就大悲所需要的大加行。菩萨用胜义谛上的非真实来解除巨大痛苦的侵袭,并甘于跋涉在没有尽头的解脱之旅。
五、三界无少许安隐
我昨天文章的标题叫《阿罗汉是可以精神不正常的》。文章末尾说,“至于菩萨,那就更可以了”。有读者因此取关了,取关前说我不尊重三宝。我是尊重三宝的。只是我们的尊重方式不同。
如果你不认为阿罗汉可以精神不正常,那你看到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是绝无可能把他当成阿罗汉的。你连一丝一毫“他是圣者”的想法都不会有。你所尊重的三宝都远在天边,而不会出现在有瑕疵的现实世界。除非你否认我们所在的是娑婆世界,是南阎浮提。你可能对世间的杀戮与纷争、仇恨与贪婪视而不见,并以此为修行。
如果你不接受菩萨是有瑕疵的,你就不可能哪怕在一瞬间闪过自己身边某个众生是菩萨的念头。离你最近的菩萨也只能是摆放在佛堂或者寺庙里的塑像,一块木头石头而已。你把菩萨从现实的人间流放到遥远的彼岸世界,认为这是对菩萨的尊重。你把阿罗汉从精神病院排除、从五浊恶世推开,而不认为自己可能亲眼见到一个真正的阿罗汉。
有读者问:为什么佛经中要把舍利弗大发脾气、摩诃目揵连被人打死、邬陀夷调戏女人这种事情都记载下来?
也许有人不喜欢这样的故事,而我恰恰是从这些故事中,深切感受到你我去佛不远,明白在充满瑕疵和创伤的世界,依然存在无尽的圣者和菩萨,存在无尽解脱和救赎的可能。这是我对三宝与菩萨的尊重。
尊者舍利弗和摩诃目揵连入灭之前,默默去了一趟地狱。从地狱出来后,摩诃目揵连就被打死了。人们谈论这个故事的时候,通常会说“神通不敌业力”。而我从中看见了另一面:业力无碍神通、创伤无碍解脱。哪怕一个人正在遭受极大的创伤和痛苦,哪怕别人眼里这是他往昔罪业必定受偿的恶果,都无损于他是具足神通大阿罗汉的事实。他以完全的解脱和最后的慈悲向众生开示:如果阿罗汉就可以免除创伤和痛苦的侵袭,三界岂非还有少许安隐之处?
-
玄甲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0-07 20:46:34
-
玄甲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0-07 20:42:58
-
大连云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0-07 16:54:01
-
豆友38324 转发了这篇日记
如果你不接受菩萨是有瑕疵的,你就不可能哪怕在一瞬间闪过自己身边某个众生是菩萨的念头。离你最近的菩萨也只能是摆放在佛堂或者寺庙里的塑像,一块木头石头而已。(写得真好)
2024-10-07 16:52:23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为什么当前的AI在文学创作上表现拉胯? (2人喜欢)
- AI能不能自发写好故事? (5人喜欢)
- 偶然林叟,四时佳兴 (8人喜欢)
- 烂尾的工地 (3人喜欢)
- 越过边境的少女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