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伦理学

首先定义神。
斯宾诺莎的神是一种同自然类似的绝对的、无限的存在,而不是宗教或迷信上的那个概念,它像数学中的无穷一样。斯宾诺莎反驳那些与神有关的成见:由于人以己度神而产生一系列迷信和善恶、功罪、赏罚、美丑方面的成见。人们将自己的意志和欲望、以及对自然事物的目的的主观揣想推想到一个宰制世界的“神”上,这种成见逐渐演变为迷信,将自然界的灾祸与人的品格关联起来,借以保持自己愚昧的状态。若非有数学,人永远不能认识真理,因为数学不研究目的,仅研究形象的本质和特质,数学提供了一种认识真理的典型。自然本身没有目的,一切目的不过是人心的幻象。
世界上一切东西都受神的本性和必然性所决定的方式存在,神的力量就是神的本质本身,且这个神使万物受制于漠然的天意和它的任性。(颇有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实体、存在、本质、秩序、圆满、思维、广延等等这些概念皆出自于神,是神的属性的一部分,神的本质的属性同时构成神的存在。神不仅是万物存在的原因,也是万物继续存在的原因,它是万物的存在因,也是万物本质的致动因。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受神的本性的必然性所决定,并且以一定方式存在和动作。而理智、意志、欲望、爱情等概念都算作被动的自然,不能算作能动的自然,与思想有关的其他的观念也应如此看待。人的思想是神的一个属性,从思想中来的观念也是从神的必然本质中衍出的,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凡在形式上从神的无限本性而出的任何东西,客观上在神之内也是依同一次序和同一联系出于神的观念的,无论我们借广延、思想还是别的属性来认识自然认识神,总会发现同一的因果次序或同一的因果联系。我们的知识愈多对于知性和神的了解就愈多。
关于人、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灵。
人的本质是由神的属性的某些分殊所构成,没有神就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理解。人的心灵是神的无限理智的一部分,心灵觉察这物,但它只是部分地或不正确地认识事物。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或某种现实存在着的广延的样式而不是别的,不存在心灵指导身体之说,人的心灵就是身体,当我们对人身体的本性没有正确了解以前绝不能正确地明晰地了解什么是身体和心灵的统一。
人心有认识许多事物的能力,如果它的身体能够适应的方面愈多,则这种能力将愈大。构成人心的形式的存在的观念不是简单的,而是多数观念组成的,人的身体为外物所激动的任何一个情形的观念必定包含有人身的性质,同时必定包含有外界物体的性质。比如,记忆正是一种观念的联系,它包含人身以外的事物的性质,观念的联系与人身中的联系正相对比,这种联系与人身自身的经验有关,当我们记忆时各人都按照他自己习于链接的事物的形象的方式来看待外界,从一个思想转换到另一个思想。
人的心灵除了通过人的身体感触而起的情状的观念外,对于人身以及人身的存在无所知觉。人心不知道人身,但知觉人身,并将其当做现实存在。(色即是空的意思)心灵的观念和心灵相连接正如心灵自身和身体相结合一样,心灵与身体是同一个体,不过由思想(意识)这个属性去认识。人心只有通过知觉身体的情状的观念才能认识其自身,人体中任何一个情感或情状的观念不包含对于外界物体的正确知识,也不包含对人体自身的正确知识,也不包含对人心的正确知识。
关于知识和观念。
斯宾诺莎将知识分为三类:
1.从感官片段、记号回忆、知觉而来的泛泛经验为第一种知识。这种知识又可称为意见、想象,它没有经过理智的秩序的考量。
2.从事物的特质具有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而得来的观念,称之为理性。
3.直观知识。从属性的形式本质的正确观念出发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正确知识。
只有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种和第三种知识是真知识,它教导我们辨别真理和错误。大多数的错误和争辩来自于没有将名词正确地用在事物上,人们要么是没将他的思想表达清楚,要么便是对别人的思想有了错误的了解。
当人心在自然界的共同秩序下认识事物时,则人心对于它自身、它自己的身体,以及外界物体皆无正确的知识,但仅有混淆的片段。人体的情感或情状的观念只要它仅仅于人心有关联便不是清楚明晰的,而是混淆的。只要人心常为外界所决定或为偶然的机缘所决定以观察物体,就总是如此。除非当它从内在本质所决定的方式观察事物时,才能清楚明晰地查见其相同相异之处。
我们的心灵就其能知事物而言乃是神的无限理智的一部分,因此心灵中清楚明晰的观念与神的观念有同等的真是,理性的本性不在于认为事物是偶然的而在于认为事物是必然的。理性的本性在于某种永恒的形式下来考察事物。人的心灵具有神的永恒无限的本质的正确知识,神的无限本质及其永恒性乃是人人所共知的。(人人与生俱来的圆满的佛性)我们的心灵有时主动有时被动,只要它具有不正确的观念必然被动,并愈受情欲支配;反之,它具有正确的知识愈多便愈能自立。
我们愈知神我们的行为便愈完善。仁爱、真诚、道德、忠诚本身就是至高的快乐和自由,而不是企图得到神恩惠的手段。它使我们面对顺境和逆境予以同样镇静的心情去对待和忍受,使我们各自满足自己扶助他人,这些都是出于理性的指导和环境的需要,而非妇人之仁和偏私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