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风华 | 寒露

寒露·马耳秋实
□初国卿
马耳山青耸翠微,
双峰云岫列岩扉。
野田落木玄蝉泣,
幽谷晴崖塞雁飞。
霜果路边和露硕,
晚蔬篱畔共匏肥。
欲拈槲叶题诗句,
红树秋岚映夕晖。
按:时届寒露,水冷凝珠。此时沈阳城南之马耳山,秋果硕硕,槲橙枫红,秋光正好。中国以“马耳”名山者多矣,然只有沈阳苏家屯区姚千街道之马耳山距城最近,离市中心不到三十公里。此山为千山余脉,沈阳第三高峰,因山有两峰并排矗立,酷似马耳故名。其山高耸险峻,山脊窄而长,沟谷极深幽。山中人文建筑有南山脚之药王庙与山顶烽火台遗址,自然岩石景观丰富,一路登山,可见石人、石马、石棚、石棺、朝阳洞、背阴洞、老虎洞等。立于马耳山顶,北望沈阳城,高楼林立,四环相绕,浑河曳波穿城而过,大都市风华,气象万千。南望长白余脉,西接千朵莲花山,云雾缥缈,莽莽苍苍。今人想起《大清一统志》“盛京形势崇高……长白峙其东”和《盛京通志》“盛京沧海朝宗,白山拱峙”之论,马耳山无疑为“长白峙其东”和“白山拱峙”之前出之所。世人唯有通过马耳山,方能感受长白山对沈阳,对“天眷盛京”拱峙之势。马耳山林木茂密,深秋季节,树之颜色亦随着山势而变幻,或一树殷红,或一树碧绿,或一树嫩橙,或一树浅黄,殷红者枫树,碧绿者油松,嫩橙者槲栎,浅黄者落叶松。远望如油画之浓墨重彩,令人赏心悦目。马耳山周边有数十处农家乐与民宿,近万亩水果与蔬菜采摘园,草莓、欧李、桃杏、鸭梨、苹果等几十种水果可从春摘到秋,引得郊游者八方聚此。马耳山,正以清秀自然风貌与典型北方田园风光释放出无穷魅力。



马耳山郊野山系“森呼吸”
寒露,九月节,集天地之灵气的露珠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寒光,是秋天里最珍贵的一段时节,一切都不疾不徐,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柔,人们也可以不慌不忙,向山野,行远心自宽。
沿着沈阳市郊公路一路畅行,一村一景尽收眼底,丰收时节金色麦浪翻滚,路转景移至苏家屯区东南,森林愈发浓密,顿觉山气葱郁,沁人心脾。草木叠翠、山谷苍茫之间,一座酷似两只马耳朵的山峰与秋月湖交相辉映,直有“鸟隐深山鸣谷响,轻风缕缕伴君来”的意境。“沈南第一峰”马耳山刚好处在沈阳、本溪、辽阳三市交汇处,无论是本溪的重峦叠嶂、辽阳的一马平川,还是沈阳的恢宏大气,站在海拔330.8米的马耳山主峰都可一览无余。
马耳山系千山余脉,南北走向,山势雄浑,主峰似一匹俯卧白马。“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当一夜寒露为秋叶换了妆,秋意愈来愈深,秋之黄、秋之红逐渐加深,终成层林尽染之势。此时最宜登山踏青,月湖垂钓,湖光山色,丹桂飘香……处处世外桃源的乐趣。最让人惊喜的是,马耳山还是沈阳市种植面积最大、果品种类最全的生态自助采摘基地。你可以在这亲手采摘大樱桃、梨子等多种果蔬,品尝大自然的馈赠。在这充满“色香味”的全息式秋景图里,邀三五好友快意潇洒,观秋之华彩、赏世间美景。如此,便是人间好时节。
为什么走进山野?
深秋时节,伴随“寒露”而至的浓浓秋意,人的心境大概也如旷野里的一棵树,在城市久居,山野成为了我们最为向往的地方。山涧水声、虫鸣鸟叫,甚至是大自然的霜打雨淋,每一个事物都愈发有趣。
山川流岚,日暮清晨,城市与乡村之间哪里有理想生活?“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沈阳近郊的马耳山凭借清秀的自然风貌和典型的北方田园风光,吸引着众多旅行者登山郊游,每年有近20万人前来一探马耳山村山势险峻脊窄而长的山谷。随着“一小时生活圈”概念的流行,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周末奔赴郊野,进行一场“换肺”之旅。如果想“吸氧”“洗肺”“森呼吸”,马耳山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植被覆盖率85%,其中森林覆盖率达73%,是典型的落叶阔叶林区,由刺槐、栎树等二十余种原生植物组成;林中有野鸡、野兔、刺猬等动物、禽类20余种;其山势险峻,谷内植被茂密,景色宜人,野趣盎然,为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涤荡心灵的“山系生活”场景。
近年来,“山系生活”方式开始在全球范围流行。所谓“山系青年”其实大多是城市人,“山系风”消费群体虽然以山系穿搭通勤,但也随时准备着“荒野求生”。真正在田地里辛苦劳作,或是生活中需要翻山越岭的人,怎能对山野充满幻想?也只有在城市中体验着内卷的人们,才会把回归郊野当作一种逃离。在马耳山村,“山系生活”爱好者可以沉浸于河畔垂钓、果蔬采摘、淳朴农家,登山爱好者可以登高望远拥抱沈阳都市圈的壮美画卷。除了自然风光,马耳山还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可以在这里找到自然形成的石人石马、朝阳洞等景点,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还可以在烽火台遗址和药王庙遗址见证历史的沧桑。经过一个周末,大家仍要回到原点,继续面对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但短暂的“山系生活”于我们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闲适与放松的层面,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19世纪的登山者,表现出旺盛强健的精神意志,凭借原始简陋的装备,向未知的危险冲击。21世纪的登山者,期望逃离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不惜代价寻找诗和远方,在山中探索,也在山中创造。正如“山系生活”鼻祖《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所说,“回归自然,沉入大自然的怀抱,你会觉得你的灵魂又完整了。”这也正是山系带给我们的自由之道。
不管隐于山野茂林,旖旎山谷相伴,还是伴秋风赏菊,精神困倦远胜过体力疲劳的现代人,也许只想有一个,能安安静静躺在溪边的美妙下午。
桃花源野到家门口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是古代诗人墨客寄情言志之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梦不仅属于陶渊明,更是所有久居城市的人们的一种自然情结。趁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们驱车远离城市的喧嚣,徒步登上马耳山顶眺望,山脚下拥有大片采摘园的村落便是马耳山村。徜徉于宁静的沃野,回归田园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生态游的契机。
绿色乡村游令人心驰神往,金色麦浪承载收获喜悦。秋季是收获果实的季节,眼下正是葡萄成熟时,在马耳山村的采摘园里,不少游客体验着采摘和吃农家菜的淳朴乐趣,越来越向往“山系生活”所倡导的轻松、健康的生活方式。马耳山生态旅游区目前拥有6000余亩水果和蔬菜采摘园,可采摘品种30余种,通过多年不懈发展,这个民风淳朴的小乡村接连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基地、辽宁省旅游专业村等荣誉称号,已经成为沈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蔬菜果品种类最全的生态自助采摘基地,建成了40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已成功举办多次蔬果采摘节。每年4月至10月,都会迎来大批前来体验自助采摘乐趣的游客。果味飘香的旅游区与原始生态园、水果采摘园、葫芦泉和秋月湖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绝佳的自然生态山水画卷。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马耳山村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好去处。人们在农家院落尽情感受浓厚的东北特色,还可以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中,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近年来,姚千街道大力发展马耳山村休闲农业,鼓励引导草莓种植户发展,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引导草莓种植户融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摘垂钓等多个旅游要素,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终于让小山村焕发新活力,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一子落而满盘活,目前马耳山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超2000万元。
“山系青年”行在山中,闲看日升月落,轻嗅花香风语,篝火营帐,面朝河谷,与自然碰杯,与自在约会;“山系旅人”居在山中,清风与山月共赏,独处自乐或是谈笑鸿儒,都能在漫长的时光中度过;“山系创业者”融入山中,带来别具一格的民宿空间院落与返璞归真的山野生活。除却洗刷心灵的自然风光,马耳山已经呈现了多种郊野生活场景,“山系生活”正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它让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疲惫。
郊野生活让城市融入都市圈
秋天唯一让人遗憾的,也许就是太短暂,短到就像一个转身,如果不好好珍惜,很容易就会错过。在这橙黄橘绿之时,蝉噤荷残,层林尽染,正是最为五彩斑斓的深秋时节。宜遍赏秋天最美的模样,宜从日常里抽身,看看天色和云影,秋水和草木,心间无事,生活如诗。“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张可久几句散曲,吟唱着山中悠闲宁静,自由自在的生活。到户外去,到山野去,到大自然里去,体验“天青等烟雨”的浪漫,“山系生活”是治愈当代人“城市病”的一剂良药。
相较于国内名山大川,马耳山名不见经传,但这里代表了一种生活——沈阳的郊野生活。或许,最美的世外桃源都在等待着人们发现。马耳山就是这样,一直用最美丽的姿态在世界的一角悄悄等待人们的留恋与向往。当城市变成都市圈,乡村与自然融入都市生态,城市生活具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美好而纯粹,引人心向往之。城与乡的双向奔赴,宛如并蒂莲花,处处美景。
马克辛谈寒露手绘“沈南第一峰”马耳山
登高北望 振兴新景


10月6日,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马克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节气寒露临近了,沈阳日报的主创策划团队将‘节气中国·一城风华·数着24节气游沈阳·寒露’的文旅景点选择为‘沈南第一峰’马耳山。”
“沈阳马耳山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核心景区面积630余亩,作为千山余脉的马耳山山势雄浑,重峦叠嶂,蜿蜒而下,是典型的剥蚀型地貌。主峰海拔330.8米,次峰海拔300米,山顶朱文刻石:‘沈南第一峰’。马耳山有山、有水、有寺、有田、有园。400多年前始建于明朝的药王寺就在此地。”
“这次画马耳山,我是登到山的顶端,山顶有亭台,有‘沈南第一峰’立石,登顶之后我们在亭间、石前留影,我从山顶北眺——山峦起伏,丘陵连绵,远望天际线处可见沈阳城区。我选择在山顶遥望沈城的取景构图模式,除近景的山巅之外,主要表达远望沈阳的整体气氛。把重峦叠嶂、丘陵绵延的感觉画出来,深秋山间植被、农田作物及马耳山的特色采摘园也一一纳入画中。”
“马耳山手绘,仍然是高视点、俯视、横式构图。经过一周的调研、考察和创作,完成了这张作品。这次手绘的难度比较大,以我站在山顶的视角,近景画亭台与刻石,有山顶的游客登亭远望,也有游客在刻石前打卡拍照,上山、下山的路径都有呈现。中景到后面天际线的区域辽阔,有水系、有村落,有另一座山峰和能看到的大善寺,直线相对天际线处能看到的是沈阳城。除马耳山之外,千山余脉还有塔山、青龙山、莫子山,分布在这一带。透过山峦,看到马耳山附近的农庄、种植园,很有典型性。天际线在山峦之后,展现的是远景沈阳。站在马耳山的制高点,北望沈阳,画面通过透视控制远近虚实的关系,通过构图、曲线、层次、用色体现沈阳的秋天,表达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新貌。”马克辛说。
沈南第一峰
马耳山风景区位于苏家屯区东南部,坐落姚千街道西南6公里处,沈大高速、沈丹高速、沈营公路、沈本产业大道、旅游产业大道、深十公路共同构成的“四纵两横”路网贯通景区,来往便捷,适合自驾。马耳山的主峰“时运峰”海拔330.8米,为沈阳南部第一峰,全程2小时爬完,下山还有一段索道可坐。山间青松翠柏,曲径通幽,移步换景,风光无限。景区内水域面积达300余亩,野生鱼和人工养殖鱼类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其自然形成的石人石马、石棚石棺、朝阳洞、背阴洞、老虎洞,石晕峰、马背峰以及叮咚泉、秋月湖等景点,与历史形成的烽火台遗址和药王庙遗址等浑然一体,山中自然景观由“两峰”“五园”“三岭”“三沟”“两谷”“两坡”“两泉”“一湖”组成。秋季两峰比翠争秀,与原始生态园、杏花谷、青松岭、桑椹坡、凤尾坡葫芦泉、叮咚泉和秋月湖浑然一体,色彩斑斓,相得益彰。
金秋采摘季
马耳山采摘基地位于马耳山生态旅游区内,由马耳山、唐台、陡子峪、田水、小堡屯等多个采摘区域组成,采摘的品种多种多样,包括樱桃、苹果梨、西兰花等各种绿色无公害的果蔬。景区可采摘品种达30余种,采摘期从3月持续到10月底。景区内还有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每逢节假日,众多游客走进美丽的马耳山,感受着宜人风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登山归来,在采摘园里,孩子们体验着收获果实的喜悦;在农家院外,年轻人分享着自助烧烤的畅快;在秋月湖边,钓鱼爱好者享受着悠然垂钓的乐趣。
宜居宜游胜地
层林尽染伴秋来,通过古色古香的门牌楼进入村中,笔直的街路两侧枝条及地的垂柳排列成行,秋风掠过,腰肢齐摆;沿路分布的农家院落中,品种多样的果树随风摇曳。沿路往前走,才发现原来山在村中、村在山下,一侧是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马耳山,另一侧是一栋栋现代化的温室大棚;远处的珍珠湖波光盈盈,温柔而静谧,真如镶嵌在北方乡村当中的一颗珍珠。随着马耳山旅游区知名度的提升,其已成为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休闲度假胜地,这里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和典型的北方田园风光融合,也是辽沈地区休闲旅游、怡情养性的好去处。
寒露·马耳秋实 | 关键词
沈南第一峰
马耳山风景区位于苏家屯区东南部,坐落姚千街道西南6公里处,沈大高速、沈丹高速、沈营公路、沈本产业大道、旅游产业大道、深十公路共同构成的“四纵两横”路网贯通景区,来往便捷,适合自驾。马耳山的主峰“时运峰”海拔330.8米,为沈阳南部第一峰,全程2小时爬完,下山还有一段索道可坐。山间青松翠柏,曲径通幽,移步换景,风光无限。景区内水域面积达300余亩,野生鱼和人工养殖鱼类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其自然形成的石人石马、石棚石棺、朝阳洞、背阴洞、老虎洞,石晕峰、马背峰以及叮咚泉、秋月湖等景点,与历史形成的烽火台遗址和药王庙遗址等浑然一体,山中自然景观由“两峰”“五园”“三岭”“三沟”“两谷”“两坡”“两泉”“一湖”组成。秋季两峰比翠争秀,与原始生态园、杏花谷、青松岭、桑椹坡、凤尾坡葫芦泉、叮咚泉和秋月湖浑然一体,色彩斑斓,相得益彰。
金秋采摘季
马耳山采摘基地位于马耳山生态旅游区内,由马耳山、唐台、陡子峪、田水、小堡屯等多个采摘区域组成,采摘的品种多种多样,包括樱桃、苹果梨、西兰花等各种绿色无公害的果蔬。景区可采摘品种达30余种,采摘期从3月持续到10月底。景区内还有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每逢节假日,众多游客走进美丽的马耳山,感受着宜人风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登山归来,在采摘园里,孩子们体验着收获果实的喜悦;在农家院外,年轻人分享着自助烧烤的畅快;在秋月湖边,钓鱼爱好者享受着悠然垂钓的乐趣。
宜居宜游胜地
层林尽染伴秋来,通过古色古香的门牌楼进入村中,笔直的街路两侧枝条及地的垂柳排列成行,秋风掠过,腰肢齐摆;沿路分布的农家院落中,品种多样的果树随风摇曳。沿路往前走,才发现原来山在村中、村在山下,一侧是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马耳山,另一侧是一栋栋现代化的温室大棚;远处的珍珠湖波光盈盈,温柔而静谧,真如镶嵌在北方乡村当中的一颗珍珠。随着马耳山旅游区知名度的提升,其已成为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休闲度假胜地,这里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和典型的北方田园风光融合,也是辽沈地区休闲旅游、怡情养性的好去处。
寒露
(2024年10月8日农历甲辰九月初六日)

秋晚露霜埋,温差昼夜乖。菊花争艳放,雁字远飞排。
枫叶赏丹色,雀身疑蛤骸。何寻嗽金鸟,来佩辟寒钗。
拾遗记魏明帝时昆明国贡嗽金鸟。此鸟畏霜雪,乃起小屋处之,名曰“辟寒台”。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佩。
养收滋阴好时节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沈阳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孙晔介绍,在自然界中,寒露节气意味着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的阴阳平衡。
秋季养生滋阴润燥
气候变冷,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因此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是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孙晔介绍,自古秋为金秋,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寒露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特别是润肺为宜。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强体质。秋季应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容易伤人体阴精。
情志调养乐观豁达
孙晔介绍,寒露时节,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情绪。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去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
调整起居早卧早起
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孙晔介绍,每到气候变冷时,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这与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一定关系。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秋季药膳养阴润肺
进入寒露时节,有没有简单易行的养生保健方式呢?孙晔在此为市民提供百枣莲子银杏粥配方。
配料:百合30克、大枣20枚、莲子20克、银杏15粒、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枣、银杏、粳米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稍炖即成。
功效:养阴润肺,健脾和胃。
丰收季
寒露,是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露水先白而后寒”,从白露到寒露,由凉爽到寒冷,寒意加深,温度骤降,时节也从初秋走到了深秋。
除了立冬节气,寒露是第二个降温最快的节气。此时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褪去,寒气渐渐增多,一些地区开始结霜,沈阳夜间气温首次降到0℃以下,东北大地已有初冬之象。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秋裤、棉衣是沈阳人出行必备,厚马甲是穿搭标配。一到此时,老沈阳城内,“马甲”也成了销冠。《陪都纪略》中记载了男子穿的大马褂,“时兴真正肥大。矮人穿上更不恰,长过克膝以下。”女子穿的叫坎肩,“若做褂拉又不相,可谓心背放样。”马褂穿在长袍、长衫之外,便于骑马,袖子稍短,袍袖可以露出三四寸。长坎肩则有棉有夹,会绣花镶边,女孩们穿上独具风韵。试想,一身厚衣,进屋出屋、穿穿脱脱,确实麻烦,穿少了又觉着冷,而一件“马甲”则体现出了沈阳人对寒露的“尊重”。
寒露时节,百花凋零,却有菊花盛放。清代诗人晋昌任职盛京将军期间,写下了赏菊之妙,收录在《且住草堂诗稿》中:“以指染黄花,为爱寒香素,点点墨汁浓,似解舍烟雾……我来自辽东,秋光已三度,写此伴高贤,领略陶家趣。”诗人将菊花之美比作“桃源之乐”,展现了老沈阳城的美不胜收。
如今,每逢寒露时节,世博园、植物园、北陵公园、中山公园等地,都举办菊花展。沈阳的菊花品类丰富,包括千头菊、独本菊、品种菊、造型菊、分景菊、悬崖菊、菊树、大型立体花坛等,株型丰满,一步一景,令人叹为观止。“菊花盈秋色”之美也从古延续至今。相比于其他城市,沈阳的秋天很短暂,平均只有46天。因此,沈阳人会倍加珍惜,以菊为媒,观露染山河,秋色斑斓,抓住最后秋韵。
除了赏菊,各地民俗丰富,饮“寒露茶”、食山楂,润肺生津;品菊花酒,清热去燥;斗蛐蛐、“秋钓边”,展现秋日之乐。寒露遇重阳,重阳节又称“晒秋节”,赏菊、登高等习俗,在此时节里也增添了别样情感。
此时,正值丰收之季,玉米、大豆、甘薯、花生、棉花等大田作物逐步进入收获阶段。田地间一派丰收,藏着大自然的回响,人们收获内心的成长与丰盈,做足准备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