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林小英的采访,我终于可以承认自己痛恨高中生活
十三邀采访林小英的视频让我找到了许多疑惑许久的答案,比如为何我一点都不喜欢高中生活。
她说,应试教育带来的了过度的自我算计。
同学之间相互比较,老师在学生之间相互比较,家长再拿自己孩子跟别人的小孩比较。这一切带来了对人的工具化。作为学生的我,已经不是一个作为人一样的存在了,而是一个考试工具,能否给父母、老师创造价值的物件。
记得有一次模拟考试,我痛经难耐选择弃考其中一科,没想到班主任不仅没有关系我身体状况,反倒是质问我“高考你是不是到时候也不考啊”,还很讽刺得说“少一科本科都难上哦”。也不晓得她这样的冷嘲热讽可以得到什么?得到居高临下的威严?还是得到更高的本科率?
现在我懂得了,这一切都是考试算法下的结果之一,班主任已经在这样的系统中被驯化得丢掉了人性。用林小英的话说就是,评价系统非常单一。考好了是好的,考不好就是坏的。鲜活的生命被打上了标签。
林小英还提到了卷,她认为,卷就是无效的过度竞争。
竞争不是问题,过度是问题,无效则让问题变得更加大。但在如今,单一的导向下,卷变得合情合理,不卷、不内耗反而成了异常。没事了下班也得在办公室待着,周末怎么能休息呢,生病最好也是硬扛,年假不许休才是好员工等等。
回想很久以来被官媒肯定的优秀劳动者,往往都具有反人性的标签,例如多少年不回家、老人孩子顾不上、身体遭受各种罪,连模范标兵雷锋最后也是在帮人的时候出了意外。这种好人就应该没好报的叙述,潜在的说辞就是:吃苦就对了,越痛苦你就越有价值。
为什么不能舒舒服服对工作有贡献?其实背后是一种驯化,人是应该获得幸福的,但在这社会要当人是需要特权的,大多数人只是工具罢了。工具人意味着对自我感受的否定,而对于自我实用价值的肯定。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工具人,那你就要发挥最大的价值,蜡炬成灰泪始干。至于你的感受,什么自由幸福快乐尊严,统统被抛到了后面。这样的驯化从应试教育开始,一直延续到了职场,在潜移默化完成对许多人的洗脑。
在谈话中,我怕非常欣赏林小英的坦荡,她说,羞耻感会转化为恨。
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可以坦荡地承认,我非常厌恶求学生活、以及每一个不停努力驯化我的环境和人。不管他们最后让我得到了什么,都能清楚地知道,我经受了本不该遭受的苦。
学习知识,明明可以开开心心地学。工作劳动,也可以有尊严和价值地进行。但他们偏偏不,他们要有强压的方式来驯服你,让你痛苦和不安,通过恐吓、威胁的方式来压迫你,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林小英提到了基础教育的任务需要教会人:如何与世界相处、了解到人的有限性:人终究会死去、以及个体如何度过这一生。
看到她说,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时候,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命题,原来我当前的迷茫是整个系统教育所造成的啊。
因为基础教育的缺失,我现在开始进行自我的补课。开始看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书,了解这个世界的模样,了解自己,了解人类。我惊讶于自我居然如此浅薄,也诧异于原来眼前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如此荒诞。
每个人成年人在成年以后,都应该进行自我教育,补足缺失的那一块。否则我们永远也无法成为大人,也没有办法过好自己的一生。只能被应试思维牵绊一生,成为一个痛苦的劳作动物,一生都是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