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0.07筆記——勝爲士
24年10月7日、星期一
〖記事〗今日,安。
〖讀書〗讀《人之行爲》。
〖隨感〗
一、名學、數學、行學(含計學),俱是先天的、演繹的、價值中立的,亦為人性能力所固有,是真的心性之學。故此,反此三者,便是反人性,生之謂性,亦是反人生。《書》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名數行計之學】
一、區分「度」(先驗的)及「量」(經驗的)。度,指存在一最適之配比(真);量,指操作一配比之增減(實)。度是「中」、是「道」,量是「端」、是「數」。「有端之中」「有數之道」,是轉出之行之中介。(案:舊學不以「度」為先驗者,是無離覺;不以經驗者為有「量」,是無端數。)凡轉出,不是現成的,有待而然。【度之先驗、量之經驗】
一、由「度」推之,等差之愛,不僅是儒學的(度的差序),同樣是計學的(度的序數)。至於「愛無差等」則是彼岸的、宗教的(理想的);而「愛有差等」是此岸的、世俗的(現實的)。故此,「知」「行」之間(就宗教信仰說),看似「直接」落實者,卻暗藏了僞造,即將真理之理想劣化為意理(ideology)之計劃,將兼愛之實踐降維到比同(量的平等)之把持(量的基數),這恰是行淂不對!(量的差序,同樣是錯的。)其根源,即在「原罪—無能—質的雲泥之別」(無限差異)。既然,「知」並不直接指導行,僅是「如何信」(非此即彼),則尚需「行」之學問,即「如何行」(彼此兩得),而後能實行之。故沒有「直接」,唯有「轉出」——度轉出量、彼岸轉出此岸、知轉出行。此轉出之知行之中介,便是「順取」處,即理性偕合信仰、自然法偕合道德律云。復次,宗教內容(關於彼岸)難以檢討,世俗內容(關於此岸)則易於修正,以其有公例之可循,自有觀念之共識。要之,人為有限,縱不得不用其「意理」(直接的)矣,而仍能漸次以「真理之是」克除「意理之非」,亦即以「良」克「劣」。是故,夫「行」者,腳踏實地(轉出的),積漸而進長,一股復一股,以致中和。此始是「行」之真程序。【行在現世(當下)】
一、自由意志偕合決定論,故歷史不變,倫理關係亦不廢。
一、歷史之道成肉身,人文偕合神啓,異教亦基督化。爲着彼岸,而生活在此岸,此岸偕合彼岸。
一、無限差異,卻如如偕合。極據之如如,似道一而術二矣。惟「術二」(「二」謂多)偕合「道一」(「一」謂非相對主義),非有道二,二一偕合,如如是一,此亦是悖論的、兩真的、順取的。然則,大信不信(由信仰返於功行),大望不望(由盼望返於日常),大愛不愛(由兼愛返於仁愛)。【如如】
一、人底離合,如分工及合作,能提高生產力,即可獲致泛愛之現世之利。故應敢言「物理—倫理—玄理」之「物理的」(廣義的)效率,亦即注重計學上之「良率」。(案:「良率」語出嚴譯部定詞,其用「良」字,適可與「良劣」問題相連繫。)推之,人羣之良秩序,有紅利焉。秩序,亦即組織,或曰「禮」,是人生之平臺、環境之下限。人有建設秩序者,亦有坐享紅利者。雖然,不必分之為君子、小人。凡易於合羣處,其生利互惠亦易。若無秩序,或處於劣秩序,則難於合羣,其生利互惠亦難,甚或互害。故曰「禮兼義利」,「義」就道德感言(理想的,得宗教之永福),「利」就經濟學言(現實的,得世俗之加恩),兩者俱真實。人子曰「惟先於其國其義是求,則此物悉加諸爾」,董子曰「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言有禮之利(文明的【補:以義為利】)而非無禮之利(叢林的【補:以利為利】)也。【禮之利】
一、行爲即是取捨,取捨即有交換(至少以一種情況交換另一種情況)。申言之,有「我己」處之交換,有「人羣」中之交換。我己者,不待與人之合作;人羣者,必待與人之合作。推之,有行在我己者(若修身,德性的),有行在人羣者(若契約,名法的)。有名法焉,然後得有經濟計算(狹義的、量的);無名法爲之先階,則其計算不立也——制度的而非超制度的(有存在條件、有適用範圍)。進而,吾人能利用市場(良秩序)之貨幣(中準),以預測(有限的)未來之交換率(價格)。(案:價值,即所貴,是主觀的。)此經驗之量,易行之計算(算錢),乃後起者,乃觀念、禮俗(有權界者)之所轉出;外此則無有也。【後起之量】
一、兩種「勇」:「信」所生之「勇」(信德生勇德、他力),及「覺」所生之「勇」(知恥而後勇、自力)。
一、文化發展,可類比語言發展。不是研究死的材料,而是使用之,俾體合新時勢之需要。人文在人,國學在國,儒家就是新儒家,漢語就是現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