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关于古代雕塑的遐想

一、
翻看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塑像时想到,它们之所以栩栩如生,一方面是由于工匠的技艺高超,一方面是因为脸部粗糙且上色不均匀所以特别像真实的人。但我猜,塑像一开始就是被打磨和涂抹得非常光滑的,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产生裂痕、尘埃以及后人的不断修补将这种刻意的光滑变为非刻意的粗糙。这也是我对当下许多工匠费尽精力创作出的作品感到不舒服的原因,它们太精致太细腻了所以像死物。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些有缺陷不完美的塑像是我现实中在老庙里常看到的,而精致的塑像只在电视上才能看到所以没有亲切感。也即我在感受到美的时候,是与我的经验相关的——但我突然想到,当我们讨论那些年代久远且当下被认为是艺术品的文物时,它是存在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假如我能看到它在这历史的每一个时间段(包含它所处的物理环境和社会关系),我面对它的感受是一致的吗?
文物修复专业有一个词叫做“创造性修复”,而对应的就是“修旧如旧”。但问题来了,旧是哪个时期的旧?二十八星宿塑像从宋末元初到今天,中间经历元明清和民国,每个时期或多或少都有人修补,且由于后来修补的人可能并不知前人原本用的什么颜料,也不知涂抹的深浅程度和层次,只能根据当下暗淡的色彩去猜测他们的用色和处理程度。一代代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塑像必然与原本的塑像有很大差异。那么我们所说的旧,自然只能是修复人员刚看到此作品时的旧(现今则包括看照片),而不是几百年前的旧。此时的修复就是将大的破损处理好,表面整体呈现的色泽基调不要改动。但“创造性修复”则是完全把东西修复成崭新的模样,所有破损都修复成光滑还要重新上色,且颜色明度纯度都很高,这种方法修复后的东西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为文物了。如同一块元朝的金元宝被融化重新铸成金块,那就不存历史价值了。一切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在于时间沉淀所带来的物质上的微妙变化而产生独一无二的稀缺性。如果破坏了这种沉淀,就是完全抹除其价值。那么我还想到,这些工艺塑像在其成为文物之前,有多少价值?
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因为搞古董收藏的都知道不是所有瓷器放久了都会增值的,必须是官窑,且最好是存量稀少的官窑。一个普通的农民购买的普通陶碗放个几百年也没有多少研究和欣赏价值,因为它本身的低劣工艺使得没有多少可观性,也不存在款识和窑口之别所以没有多少可以解读的重要信息。而官窑自身的工艺水准以及相应的信息(款识、纹路、釉质等)使其可通过与其它同款识的官窑比对来研究得出各种重要的信息(产地窑口、所用泥土、贵族趣味等)。如果这古董是史书记载的特殊物件,例如某事件的纪念物、名人重要的书信、或说此物的存在证明了某段史书重要事件的真实性,那么其研究价值也更高。也即一定程度上,包含信息的多寡和信息的重要程度决定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象征价值,毕竟谁在乎一个普通农民的信息呢?但必须强调的是,大量出土的普通文物加起来其历史研究价值就提高了,因为它能反映某个时代某个地区其百姓的生活情况和工艺水准,也能方便断代和划分历史地域。
ps:1、研究价值、稀缺价值、历史价值、社会象征价值、工艺价值、审美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都不能单独讨论,因为有些价值是另一些价值的基础。而其中经济价值(与收藏价值有很大交集)最独特,其它所有价值都是经济价值的基础,而且成单向正比关系——也即研究、稀缺、历史……价值高则经济价值一定高,但反过来则不一定,因为文物市场存在炒作。2、文物不修复的话可能会破损成完全无法辨识的程度,虽然历史价值还在,但审美和收藏价值就留不住了。且随着考古修复的专业化科学化,已经可以靠经验和仪器判断前人大概如何修复以及修复用的材料。3、今人看来是文物的东西在古人当时看来就是日用品。像每个人住的房子去修复(装修)自然是要搞得如同新的一样,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更好的体验。而如果房子长时间无人居住而破败,且由于地域或历史关系产生一定的纪念价值,那么就不会被推倒开发,反而后来的文物工作者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维护,保持原貌的同时又不让其沦为危房。可以这么说,古人用创造性修复某物时,某物还未成为文物,所以古人的创造性修复工艺在一定时间后也构成此文物的价值之一(工艺、研究等价值)。而今日的创造性修复还未经过时间沉淀,自然不会有价值。


——————题外话
作品的内容和外表可以复制,但不可能复制它所存在的物理历史和以往社会看待它的观念史。而一幅画被附加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意味着它已经脱离相应的历史文化环境。例如我们欣赏古代绘画仅仅是在欣赏形式和表现力,而忽视它原本的目的可能是道德说教、祭祀、歌功颂德等(也即工具性)。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原本的功用被抹消或被忽视才使得它变成今天意义上的纯艺术。也即某物成为艺术不是因为多了什么,也可能是因为失去了什么而被提纯。
我讨厌工具性明确的文艺作品,但《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等在当今被广为称赞的作品在北宋那时就是歌功颂德的产物(我没详查,但古代文人画论似乎没有讨论这两件作品,都是近现代在评价)。这并不矛盾,因为当下的人并不生活在这些作品存在的年代与环境,我们无法感受到古代意识形态的刻意强加,而今天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强加我们能够亲身体会所以感到厌烦。这时我意识到,也许作品的意识形态并不单单由作品(形式+内容)输出,而是作品和当时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然后再转变一下思路,恰恰是文艺作品脱离创作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使其原本的工具性减弱或失效,所以才让审美价值凸显乃至成为作品主体。
历史文化价值包含但不限于信息记录、稀缺性、研究性、纪念性、象征性……等,而历史文化环境就是指作品创作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怎样才算“脱离原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我其实无法定义,这涉及的变量太多了。而讨论具体作品的价值高低那就更复杂了,它涉及到艺术本体论、审美观念变化、工艺革新、社会变化……碍于本人身体状态和智识水平,这些问题都不在本文讨论。
ps:1、突然想到中国古代不少优秀诗歌和文章都有其明确的政治意图,有些是为求官而作,有些是谏言……而今天人们欣赏在这作品时仅仅在乎语言形式和情感表现等(当成文学艺术),没人把它们当成公文或马匹文章。2、古埃及金字塔、秦代的长城、亚历山大陵墓等都是剥削底层的生命来歌颂统治阶级伟大的造物,但现在却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伟大的象征。
二、
当然,我们称呼某些文物(工艺美术)为艺术时,往往是带有修辞性质的,并不会真的把它写进艺术史(但可能写进工艺美术史)。在这里其实出现一个我常常忽视的问题,当我在讨论何为艺术时,到底是在进行一种神圣化的修辞还是在讨论艺术是否有本体论(本质)?——这问题的答案是两者都有,但考虑一下可能的篇幅长度,还是另外写文章讨论,这里我还是先讨论美学观问题。
我们当今所追溯的中国传统和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美学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认为过于绚丽的色彩和高超技巧是一种品味不高的体现。这些观念可能来源于对节俭的追求,毕竟以古代的生产力,强调装饰和技术性就是一种铺张浪费,也会诱发他人的攀比炫耀之心而忽视对于自身的修养。也即在古代,美具有一定的道德性,需要引人向善,节俭即美德。像古欧洲和古中国美学的最高追求(今天称为优美、崇高、典雅、超然……等)都是欣赏美后使心灵进入一种近乎忘我、无我的状态。故色彩的夺目、技巧的繁杂都不利于让观者进入这两种状态——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论希腊艺术的发展和衰落》中将古希腊艺术的衰落一部分原因归纳为“试图用仔细来弥补知识的不足,在局部精工细雕…这有害于崇高风格…”/英国画家雷诺兹在《皇家美术学院十五讲》第四讲中说:“在低劣的画作中,处处显得刻意而不自然,这是浮夸和虚饰的艺术。”“为了让作品…留下宏伟的总体感觉,应当避免过于刻意地安排细微光线,也不必追求色调的变化,而要让静穆与单纯支配整个画面,必须做到色彩统一而简明。”/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诗品》也有记载,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颜终身病之。
但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巴洛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产阶级贵族地位的上升,绘画艺术开始往繁华艳丽发展。不过巴洛克复兴了哥特式的粗野,以至于17世纪的人批评巴洛克摧毁了文艺复兴的理想和典雅,如同文艺复兴人批评哥特式艺术摧毁了古罗马艺术的宏大和优美。但艳丽和古朴是对比出来的,巴洛克的绘画比印象派古朴、印象派比各种现代艺术要古朴……一切用厚重颜料的艳丽艺术与现代购物街的灯光污染相比也古朴起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艳丽(颜料)的成本下降了。特别是在在手机和电脑普及的今天,艳丽近乎零成本。或者应该说,简朴和奢华的美学观在历史中是一直在交互的,这与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导向以及立身观念相关,例如中国古代的王公贵族和文人士大夫,欧洲的宗教神权和资产阶级贵族。当然这是为了方便讨论的而进行的二分法,具体美学观念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群体间的冲突、融合、发展的复杂程度并不是我现在可以理清的。
而且越古老的艺术作品越是粗粝朴素,因为其艺术媒介还脱离不开最原始的自然材料作为基底(例如石壁、树皮),艺术的相应工具也原始和简单(例如芦苇管、竹管)。所以从时间上来讲,越是后期的艺术大体越是精细,毕竟创制工具创制基底和对其的运用技术都在随时代行进而提升,所谓不同时代艺术的华丽与简朴是其风格和观念上的比对,而不是工艺或材料成本上的。
————三、
说起崇高,很多人想起的是古希腊雕塑。 不过我查书才知道,崇高是古罗马时期的作家朗基努斯在《论崇高》里提出来用以指认希腊罗马文学所具有的品质,具有修辞上的意义。而且崇高被当成美是较晚的事(美学家博克在1756年出版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那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看到风化掉色后的古希腊雕塑,本身就应该是被其造型的优美或宏大的叙事所吸引(毕竟内容多为英雄、神话人物、强健人体),随后“崇高”在历史演变中逐渐与“古希腊雕塑”互相形成指涉关系。
但随着近些年考古研究的和历史文献的发掘,发现古希腊雕塑和建筑其实都是有上色的,之后一些机构和艺术家借用电脑程序算法复原其原貌(修补磨损和重新着色)甚至用3D打印做出仿品(模仿创造性修复),结果却是相当艳俗刺眼。跟崇高、优美、典雅完全扯不上关系甚至相悖。所以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些雕塑本来就是工艺品,因为古代塑像特别是宗教相关的大多数是用来参拜或用作纪念,所以以现代观念来看的审美价值并不怎么被当时的创作者和受众看重,重要的是装饰性和象征性等实用价值(当然其高超的工艺还是赋予其造型的审美价值)——参考中国一些农村地区人民对古寺庙塑像的“破坏性修复”可以看出,所谓的历史、审美、工艺……等价值在这些人眼中并没有维护信仰的持续性重要,所以自发用拙劣的工艺修复来保持可辨识的符号性以供日常祭拜——而时间推移将这些雕塑外表艳丽的色泽和人工过度细致雕琢的痕迹或多或少磨损掉,使得整体变得和谐统一,同时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将功能性抹除了,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所能见到的就是造型较为严谨,材质肌理较为明显的古希腊雕塑,这显然比中世纪时期那些造型较为稚嫩且还要贴金箔珠宝强调装饰性的绘画雕塑要更加震撼人的心灵。
再延伸,不仅仅是雕塑,古代流传下来的壁画、油画、工笔画、水墨画……都一样,我们今人觉得典雅或符合其朴素的美学观,可能就是因为那些颜料画布画纸随时间剥落或被尘埃覆盖而使之并不那么艳丽,同时它们的文物身份带给我们不同于对待新物件的态度。




ps:1、写到这意识到,我平时去那些游客较多的寺庙确实并不在乎塑像好不好看,而在翻书看塑像则反过来。也即环境影响我的感性分配。在寺庙这种宗教场所我并不在乎能否得到审美,因为主要目的就是闲逛或陪父母来拜佛。而在翻艺术类书籍时则特别在乎,因为我就是过来体验美的——所以说,同一尊塑像放在美术馆展览和寺庙里供奉、放在破庙与新庙中、现场感受和照片回看……我对其的态度和愿意付出的感受力是不同的。2、文艺复兴,复兴的就是当时意大利人所设想(意淫)的古希腊古罗马。这也可以说明,一切对于古代(过往历史)的设想和研究都带有臆想的成分,毕竟历史会无论是物质性还是观念性都会随时间“磨损”。或应该转变思路,复古的本质就是对当下不满而要进行批判和改革,至于欲要复兴的那个古代有没有设想中那么繁荣昌盛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常识中被认为是繁荣昌盛的。
放下书,搜看玉皇庙相关的旅游视频时,发现现在的二十八星宿塑像被铁栅栏隔离,只能看见而不能触碰,这与原本建造之初不同。原先它们并不作为文物和艺术时,仅仅在场就能起到符号作用,没人刻意观看,没人敢去触碰。毕竟当时的玉皇庙还是宗教场所,存在宗教人员管理和大众对其神明的敬畏心,受众的心思也主要放在供奉上,自然不需要栅栏隔离。而现在慕名而来的游客会刻意凝视这些被当成伟大艺术的文物,也会出于好奇心而伸手触摸,所以它们必须被隔离的同时又能被看见。于是安装铁栅栏,还刷上朱砂红油漆,避免与庙内环境产生过大的基调冲突。
艺术功能的变动使得塑像更容易被看见,而大众也无法接受艺术不被看见,同时更不能接受艺术被破坏,他们渴望一种永恒不变又能被持续凝视的审美体验,然而“永恒不变(时间停滞)”与“持续凝视体验(时间变动)”本就是矛盾,于是他们只能忽视这种矛盾,不知不觉地自欺欺人——“我现在认为如此,就是古人也认为如此。我现在看到如此,就是古人也看到也如此”
————延申开来
1、为何说罗丹是第一个现代雕塑家?因为他抛弃了雕塑的神性(典雅、崇高)而强调了人性(粗糙、有缺陷、不精致)。且对于劳苦大众而言,典雅、高贵、崇高等等都是上层贵族的标配,大众是看不到的,所以不自然——这里也可以作为一个观点,即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区域、不同阶层群体、乃至于不同个体所看到和理解的自然都是不同的。
2、随着机械化的普及,人的手工痕迹在机械制造的精致完美面前反而也成为了自然,所以说,自然与刻意也是相对而言的一种感受。
3、电子游戏和影视CG有些特效之所以看起来假,就是因为缺乏细节而使得模型过分精致,毕竟现实一切物体都会有磨损、灰尘、阴影。但在建模时,这些细节做起来费时费力。也即CG建模与手工雕塑相反,必须通过刻意雕琢才能达成自然(真实)。因为现实材料无论有无雕琢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处在自然环境。而建模软件生成的几何体(近乎完美的矢量)是非自然的,也处在软件生成的非自然空间。
4、因为我生活在复制技术十分发达的时代,有些媒介(例如电子媒介)直接就是为了复制而生,所以我一开始无法理解本雅明对于灵韵(Aura)的看重。他所说的”此时此地之感受到折损“,我理解为“在特定环境见证历史文化价值并感到心灵的震撼”等事件变得稀少。因为我们这一代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近乎所有事物,“环境”因为手机的存在而变得随意(或说手机就是环境),“历史文化价值”也因为信息的无限和可复制而变得微不足道……信息的便携消灭了对其异质体验的期待程度,而对信息的大量接收同质化了所有人的体验。
5、正是因为早期的艺术具有明确的功能性,所以当某类功能有其它特定职业在行使时,在艺术领域就可能较为式微。例如中国的记史传统发达而使诗歌发展不出史诗这一类型。
2022.10.08起稿 2022.10.11完稿 2022.10.16修改补充 2022.12.07修改使其通顺 2024.10.10删除各种断论并大量续写
参考资料:
《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年叶君、萧寒执导纪录片
各类关于玉皇庙的短视频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雷诺兹《皇家美术学院十五讲》第四讲
温克尔曼《论希腊艺术的发展和衰落》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术哲学》王德峰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
《罗丹艺术全集》罗丹 著 林瑜 编译 金城出版社2011年出版
《独冠天下·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侯楠山、徐向阳 著 三晋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
zxx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评论文章)对于李贺几首诗的联想 (2人喜欢)
- (评论文章)对比李白杜甫的两首诗
- (艺术读后感)史国良的水墨画与炭笔速写 (1人喜欢)
- 2024年的诗歌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