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年 參天台五臺山記 第四
大宋國熙寧五年十月十一日(乙酉)
天晴。卯一點從東京陳留縣拽船。申一點過三十八里到著鏁頭。去洛陽城七里。停船。使臣崇斑前立使者。 奏日本僧參著由并安下處待 宣旨問宿此所。七時行法了。內殿崇斑來入船內。數尅慇懃取遺茶共喫。仰惟觀梢工水手兵士等二十人令喫飯了。陳都衙。通事。梢工(【考】工下原本有事字但削之)梢工屑福。兵士長一人。令喫酒了。兵士十人連署借錢三百文返文書志與既了。各來感謝。見數百大小船。竝著河左右邊。梢工兵士等各來悅到著京由。出國清寺六十五日至洛城。諸僧喜悅何事如之。進奉 皇帝念珠五串。銀香爐等。內殿崇斑見沙汰了。台州奏狀在色目。不可奉別解文者。進上念珠香爐有不得意思輩歟。因之進上顯密法門六百餘卷目錄表。右狀中昔天台智者以蓮花香爐。水精念殊獻 隋煬帝。今日域愚僧以純銀香爐。五種念珠進 今上聖主共表祝延志奉祈萬歲旨奏之也。
十二日(丙戌)
天晴。雖 宣旨(【考】旨諸本作士但傍注云疑旨。今據原本。)不下。旦辰時拽船。過二里至開封縣水門問官前止船。巳時內殿崇斑具甥來向點㭟。午時官人來。梢工屑福賣物取上提(【考】提閣本注云恐堤)上如山。但豆蔻等貴物隱船內。依日本僧船不入見過了。午時出船。未剋至同縣下土橋停船。見從橋上牛懸車過行。雖似日本車屋形。前後左右有四柱窻(【考】窻諸本作意)蓋柱也。申時拽船過三里見麗景門。七間高樓有三戶。過一里至相國寺前延(【考】延諸本作退)安橋下停船。侍中一人來船。崇斑來會拜禮點㭟。宿船。七時行法了。汴河左右前著船不可稱(【考】稱原本作講今從諸本)計。一萬斛。七八千斛。多多莊嚴。大船不知其數。兩日見過三四重著船千萬也。侍中用金帶最甚妙也。黃門女聲。
十三日(丁亥)天時。(【考】時恐晴字)早旦從大平興國寺傳法院告送。八月四日安下處 宣旨下了。早可來入者。巳時向傳法院。余并賴緣。快宗。兩供奉乘馬。殘五人步行。以船兵士十四人合運法門雜物錢等。所殘一百四十六貫運置既了。依殘可多不請取。越州。杭州。揚州各二百貫。如案多錢(【考】錢諸本缺)有殘。被下八百貫 宣旨最可云殊恩。崇斑為送(【考】送諸本缺)乘馬同來。小使通事同來。院少卿(傍註副寺主名少卿)來迎諸僧有其數。入講堂點茶。四重閣也。中門西僧房為安下所。三間大房也。老僧并小師五人同宿。中門東一間小房安下賴快兩供奉。少卿雖備儲齋依於船喫了不喫。午時勑使侍中御藥(官名也)來坐以通事種種事問答。公家被下寺家日本僧八人。通事曰。飡(【考】飡恐衍。案初誤寫食字左肩加ヒ字者轉成飡歟。)文書三枚送客省。即捺印儀式優義也。依黃門女聲召勾當僧。數尅沙汰最丁寧也。崇斑告錢殘員。以通事示云。公家不可被知品。任意可用者。不充安下盤纏。希有事也。乞見闍梨官符。即令出見。以出見以寺賜紫僧為天覽書寫印

。(【考】花押)進奏法門目錄付侍中了。數尅之間點茶三度。及申刻還參內了。五ア道具 皇太后宮御經見了討(【考】討或計字)也。委奏歟。進奉 皇帝香爐念珠等見了。院大卿乘馬還房。即崇斑相共參向。中天竺人也。年五十六(云云)。出西天三箇年。來著當朝。[A1]已經二十五年。名日稱三藏。(【考】宣梵大師)色黑如墨。依有德行公家為國師并院司(云云)。點茶。還安下所。有非時食飯汁鹽醏也。崇斑為宿直來宿。別求一房宿。小使還船。通事同留宿。七時行法了。酉時從御藥許送羊毛疊十枚。染青色長六(【考】六諸本俱缺今據原本)尺廣三尺五寸。厚一寸。依 宣旨也。八人通事各一枚。殘一枚。典座取了。一二三。十四日(戊子)
天晴。辰一點勅使御藥來以筆言示曰。銅壇具。畫功德。 皇后經。長髮等祠部入內進呈。
(【考】原本頭注云以下四行唐人之書)
要將來者畫功德并銅壇儀(【考】儀諸本作被)物色。太后寫者(【考】者上諸本有物恐依字訓而衍。今據原本者字亦或衍。)經并髮。闍梨牒。祠部入內 進呈 者。即依員八供養 具兩壇。鈴杵。五胡鈴四口。塔寶。三胡獨胡鈴各一口。五胡五枚。三胡五枚。獨胡五枚。羯磨四枚。輪一枚。橛八枚。寶杵二枚。縛日羅一枚。閼伽器八具。五色糸二結。法華曼陀羅一鋪。八字文殊曼陀羅一鋪。佛眼曼陀羅一鋪。梵字不動尊。三井寺慶耀供奉所與也。衣座室天台大師像一體。百光房律師希有智惠也。文殊三種真言大梵字一卷。尊勝等諸真言梵字一卷。慶耀供奉送五臺山并與成尋也。西天三藏見梵字等感歡(【考】歡雲松學三本作歎)無極。少卿并惠詢三藏。(【考】梵才大師)定勝(【考】勝下文作照)筆受等見漢字并草慈(【考】慈雲閣學三本作戀。松本作率。但雲閣兩本頭注云疑蠻。今案慈字之草書歟。)字感歎無極。皆以進覽。闍梨官符依召進呈。其案文云。
大政官牒延曆寺應補阿闍梨傳燈大法師位(【考】位松本作住)成尋 事 右得阿闍梨大僧正法印大和尚位明尊今年三月十八日 奏狀偁。成尋者故法印大和尚位文慶入室弟子也。即 從師受學胎藏金剛兩部大法并護摩祕法。諸尊別行儀 軌等。重從入道兵部卿親王稟學胎藏金剛蘇悉地參 部大法。護摩祕法。依為其器。賜印信既畢。又重從 阿闍梨法橘上人位行圓。研究參部大法。護摩祕法。諸 尊別行儀軌等。盡其深理如寫瓶水。(【考】水諸本缺)更從小僧 稟受兩部大法。護摩祕法等。修學功積。顯密業成。薰修 練行。星霜稍尚。佛法棟梁。最足(【考】足諸本作之今據原本)法器。久習 一乘之奧義。頻飛詞華於清涼殿之春風。深通參部之 大法。朗懸觀月於畢竟空之晴天。加之門徒起請云。 (【考】諸本作赴請之恐誤。今據原本)經壹門碩學竪義者。必可與阿闍梨位解 文者。薦舉之處成尋旁當撰矣。望請天恩延曆寺分阿 闍梨釋照之闕賜官符將授傳法灌頂。不勝領國弘宗 誠者。正二位行權中納言兼中宮權大夫藤原朝臣經輔 宣。奉 勑依請者。寺宜承和(【考】和閣本注云疑知)依宣行之。牒 到。准狀。故牒。 天喜二年十二月廿六日正五位下行大炊頭兼左大史算 博士小槻宿稱孝信牒。(【考】史閣松學三本作辨。) 左少辨正五位下藤原朝臣定成。
正文進上了。皇太后宮法華經依宣旨進上。六尺髮同依宣旨進上。奝然日記四卷。覺大師巡禮記三卷。依宣旨進上。至巡禮記第四卷隱藏不進上。依思會昌天子惡事也。又被問云。日本自來為甚不通中國入唐進奉。答云滄波萬里。人皆固辭。國(【考】國雲本云疑因字)之久絕也。又被問。即今國主姓甚。答日本國主本(【考】國以下三字諸本缺)無姓。雖聞有名由。庶人不知之。又問云。日本近(【考】近諸本作進)上官人員呼甚有(【考】有諸本作者)多少來。答大政大臣兼關白從一位藤原某。乃至參議位階姓名依員書進了。御藥子一點參內畢。還房齋。種種菓菜過差也。未時見太宗皇帝御筆碑石。高二丈。立三階大閣內無他佛等。次見真宗皇帝御筆碑文。立三間大殿之內。額名乾明之殿。無他佛。次見筆受定照大師書道德二大字。各三尺字也。各書絹一鋪一字。同三點定照大師來請即隣房(【考】房松學兩本作席)也。行向喫茶。見王羲之蘭頭(【考】頭閣本注云恐亭)書并模本影像等了。即問當院人人名。照大師書與。并近來譯經三藏大師等名。照大師大文字上手。泗州普光王寺額依勑書。去年高麗國使與大羅漢三字。書滿三副絹了者。大卿者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日稱。中天竺人也。小卿者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同譯經宣祕大師賜紫慧賢三藏者。詔同譯經。梵才大師賜紫(【考】紫原本缺諸本俱補之)惠詢譯經證義。文章文惠大師賜紫智普譯經證義。講經論慈濟大師賜紫智放譯經證義。西天廣梵大師賜紫天吉祥中天竺人也。譯經正梵學。(【考】學宜作字下同。)梵惠大師賜紫師遠譯經正梵學。廣智大師賜紫惠琢譯經筆受。崇梵大師賜紫明遠。定照。以上當院左街副僧錄同知教門公事譯經證義兼綴文。文鑒大師賜紫用寧。(開寶寺)右街副僧錄同知教門公事譯經證義兼寺(【考】寺或衍)綴文。澄鑒大師賜紫文素(報恩寺)左街講論首座譯經證義。宣密大師賜紫顯靜(開寶寺)左街鑒義譯經證義。慈雲大師賜紫清振(壽聖院)譯經證義。講經論寶惠大師賜紫可熙(景德寺)譯經證義。講經論明義大師賜紫清衍(景德寺)譯經證義。講經論賜紫文正(報恩寺)譯經筆受。清梵大師賜紫智寶(慈教寺)譯經正梵學。宗梵大師賜紫惠海(大相國寺)已上普見在譯席。近年故者。(【考】者閣本注云恐人字)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普明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法護。諡演教三藏。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惟淨。是人江南李王孫。大聰明解五天梵語。兼會經論文章。諡明教三藏。雖故人近年三藏也。仍注歟。當寺三藏見譯文子合集得一部二十五卷未徹。天吉祥三藏來當寺二十二年者。二人典座道晃。可道。此中可道承行見了。日本僧會。申時從 內返給佛像道具梵字等。有感由告送。留下法華持驗日記七卷者。七時行法了。戌時寶大銀器盛粟一坏。松子一坏。自將來。餘人料皆有。停止非時食了。經(【考】經諸本作得)四五六。
十五日(己丑)
天晴。辰(【考】辰下脫一數字)點參兩堂燒香。即三藏將向房點茶。次參大卿房具座具(【考】座具二字諸本缺)拜處。執手固辭。將入房中點茶湯。次參小卿房三拜。少卿俱時三拜。點茶。七人皆參。(【考】參下原本有至字但削之。)十五日朔日定禮法者。大小卿共還時遠出送。巳時小卿三藏二人來坐點茶了。午時三藏來請。即向房令見 皇帝。問日本風俗。答學文武之道。以唐朝為基。
一問京內里數多少。
答九條三十八里也。以四里為一條三十六里。一條北邊二里。
一問京內人屋數多少。
答二十萬家。西京南京不知定數多多也。
一問人戶少。
答不知幾億萬。
一問本國四至。(【考】至下諸本更有▆字)北(【考】北或比字)界。
答東西七千七百里。南北五千里。
一問國郡邑多少。
答州六十八。郡有九百八十。
一問本國王甚呼。
答或稱皇帝。或號聖主。
一問有百姓號。
答有百姓號。以藤原。源。平。橘等為高姓。其餘百姓不遑委記。
一問本國相去明州至近。因何不通中國。
答本國相去明州海㳂之間不知幾里數。或曰七千餘里。或曰五千里。波高无泊。難通中國。
一問本國貴官有是何名目。
答大政大臣一人。左大臣一人。右大臣一人。內大臣一人。大納言四人。中納言六人。參議八人。是名上卿。
一問本國世系(三藏云神代人代名世系〔【考】注世諸本作七〕)
答本國世系神代七代。第一國常立尊。第二伊弉諾伊弉冊尊。第三大日靈貴。亦名天照大神。日天子始生為帝王。後登高天照天下。故名大日本國。第四正勝尊。第五彥尊。治三十一(【考】一諸本缺今據原本)萬八千五百四十二年前王太子也。第六彥火火出見尊。治六十三萬七千八百九十二年。前王第二子也。第七彥𣫍(【考】𣫍諸本空字今據原本)尊。治八十三萬六千四十二年。次人代第一神武天皇。治八十七年。前王第四子也。第七十一代今上國主。皆承神氏。
一問本國四時寒暑與中國同不同。
答本國四時寒暑與中國同。
一問自明州至日本國先到何州(【考】州諸本作國今據原本)郡。去國王所都近遠。
答自明州至日本國(【考】國諸本缺今據原本)大宰府筑前國博多津。從津去國王所都二千七百里。
一問本國要用漢地是何物貨。
答本國(【考】本國諸本作日本)要用漢地。香。藥。茶垸。錦。蘇芳等也。
一問本國有是何禽獸。
答本國無師子。𤉢乕。羊。孔雀。鸚鵡等。餘類皆有。
一問本國 王姓氏。
答本國王無姓。
一問本國去毛國近遠。
答(【考】答下諸本有曰字)去毛國近遠不知。
未時御藥來預院書生令清書來。曰可進奉由示了。 唐朝郡即州名。邑即縣名。村即鄉名也。答郡有九百八 十以為小州名。是為本國最善。日本郡唐朝名縣也。 申時院書生來。清書文奧取愚名。即加了。其清書文云。 日本國大雲寺主阿闍梨傳燈大法師位成尋。今供本 國事件如後。(同答如前注〔【考】同恐問字〕)右謹具如前。謹錄狀 上。 牒件狀如前。謹牒。 年 月 日本國大雲寺主阿闍梨傳燈云云。
同二點從梵才三藏房有請。即行向點茶。菓廿種以銀器備之。喫了。七時法了。一二。
十六日(庚寅)
巳時齋間定照大(【考】大原本作本今從諸本)師手自捧珍菜一坏來。次自諸人料。次飯(【考】飯諸本作飲)一坏。汁一坏。手持來。最可云慇懃之。(【考】之下閣本注云脫人字)午時持向將來目錄令看。點茶。未時御藥來坐沙汰問答。文字持參既(【考】既閣松學三本云一作覲)了。崇斑來坐點茶了。院書生與三百文了。感喜不少。通事與九文了。戌時文殊供。小卿并三藏來坐聞之。壇可送由約了。七時法了。參向文慧大師房點茶了。三四。
十七日(辛卯)
辰時少卿并三藏及照大師令。持法花法壇來。於房林邊洗沙汰。即運入立之莊嚴畢。三藏來燒香禮拜。以薰陸香數日料志與了。三藏歸房後送書狀云。(【考】原本頭注云從御字至于知之字三藏手點也。)御藥指揮合問阿闍梨。或恐弟子等寒冷各要置(【考】置或依下買字而衍)買。衣被及諸般物色等。但請道令支。(【考】道松學兩本作通。支學本作▆。雲本傍注云文イ今案原本為正)彼中見在錢收買(【考】收買諸本作收置今據原本)錦絹等用。請知之。[A2]已上消息也。大略依聖旨示及耳。巳時以官人令時綃十五疋。紬十疋送。出錢三十九貫八百五十文買了。(【考】買諸本作置今據原本)三藏送練物家了。午時客省官人承聖旨來問。何日欲朝見者。答不日朝見。欲參五臺山者。官人云。然者某申文可進上者。即造奏狀案。預院(【考】院諸本缺)書生了。當寺文慧大師譯經證義。議者來向。通內外學人由。三藏以筆言示之。戌時文殊供時。院人人多以來策聞。七時行法了。五六七卷。
十八日(壬辰)
天晴。辰一點院書生申文案文持來。自書可進上者。自書與了。案云。
日本國大雲(【考】雲下恐脫寺字)主阿闍梨傳燈大法師位成尋。 右成尋昨於台州天台國清寺燒香。奉 聖旨成尋等 八人并通事客人陳詠令台州差使臣一名。暫引伴成尋 等赴闕。令於傳法院安下准台州差。得替都監鄭珍 引伴成尋等八人并客人陳詠。[A3]已於今月(【考】月諸本作日)十三日 。(【考】日諸本缺今據原本)傳法院安下。成尋等申(【考】申諸本缺)乞引見謹具狀 申聞。伏乞指揮謹錄狀 上。 牒件狀如前。謹牒。 年 月 日 牒(【考】月日原本倒置但字傍有反點) 傳法院牒客省。據日本國大雲寺主阿闍梨位賜紫成尋 狀。昨於台州天台國清寺燒香。奉 聖旨乃至引見者。 。牒具如前。事須牒客省請照會施行。謹牒。 年 月 日 入內侍省東頭供奉官勾當御藥院 傳法院李
巳時齋間典坐可道送珍(【考】珍下恐脫菓字)三種。照大師送汁并菜五謹。 午時景德寺右街僧錄澄鑒大師法瑩。同寺左街副僧錄同管勾教門公事譯經證義兼綴文文鑒大師用寧。開寶寺左街僧錄知教門公事神惠大師方諫。(今日出簡顯寺殿直官不安女品乞為僧人也。〔【考】品字原本曖昧品似削之。今從諸本。〕)賜紫大師三人來坐講堂。為見日本僧。即出參會。(【考】出參諸本作於宗今據原本)依梵才三藏命(【考】命諸本作𠇮今據原本)令見梵字不動。梵字文殊真言一卷。尊勝真言一卷。皆以感觀。梵漢兩字共以稱美。慶耀供奉震旦振名了。梵字不動并獨𦙶。始自(【考】自諸本作目)僧錄大(【考】大諸本作七)師一一捧頂觀念。次皆入成尋房見法花壇場。伏地三度禮拜。諸大師俱時拜了。臨壇委見道具隨喜讚嘆。退出乘馬之處。院諸僧共出送之。大卿小卿出去間不出會。申時院書生三人來。依稱有例給各與一貫錢了。錦綾小衣依無錢不買由通事愁歎。仍與錢一貫畢。七時行法了。經一二。
十九日(癸巳)
天晴。巳時齋。普正大師美(【考】美恐羹字)物菜五種手自持來居床食。照大師羹一坏。菜三種。送之。今日梵(【考】日梵諸本缺今據原本)才三藏以六十貫錢溫室一萬人并有齋。諸寺諸院大師向溫室之次終日連來見。拜法花壇場賜紫大師等名字不遑委記。未時行向文惠大師房。年六十三者。自畫影像注名并自身無常由詩。請房有茶湯。退歸之處送來。數尅之後又自持來。(【考】來諸本作夫)白衣觀音像一鋪即懸壁上退歸了。酉尅廣齊(【考】齊原本作吝即齊。諸本作文)大師來坐點茶。伏地拜法花壇場三度了。院書士一﨟來告。院牒并奏狀下客省了。三人共向渡省司了者。密密乞錢二貫。即與了。從浴室頻雖有請使。朝見以前有不他行說。仍不向浴室。七時行法了。雖有行向西天三藏房問梵語志。以二萬貫錢他處被造大塔間。此兩三日不歸院房。依之不遂本意。經三四五。
廿日(甲午)
天晴。巳時齋從文慧大師房送羹一坏。珍菜二坏。皆用銀器。諸僧料同送之。照大師送羹一坏。崇斑來向令喫茶了。齋後照大師來請。即行向點茶。溫州鴈薄(【考】薄諸本作蕩)山僧二人來會。午時文慧大師隨身銀(【考】銀下諸本有器字今據原本)茶器。銀花盤。參向。諸僧皆喫茶。最可云慇懃之人。綿(【考】綿原本誤作錦改作綿)一百五兩持來。直錢八貫四百文下了。溫州僧并照大師來伏地禮拜法花壇并顯密法門等各三度。行向梵才三藏房。借(【考】借諸本缺今據原本)阿彌陀大呪句義了。看(【考】有諸本作者)了可返者。當院本名譯經院。今名傳法院見僧住五十人。行者七十(【考】十諸本作千)人。 皇帝偏每日齋料。夏冬衣服。炭油等充行。他寺更不然(云云)。申時梵才三藏以阿彌陀句義自來向。文慧大師次來借了。酉時自將來返。兩人共隨喜感歡。戌時院孔目(【考】孔目諸本作死自恐非)來告二十二日朝見由。七時行法了。經六七。
廿一日(乙未)
天晴。午時院司眾生(【考】生諸本作主)持來院牒云。傳法院准客省牒已定。今日(【考】日下文作月)二十二日令日本國僧成尋等八人并通事陳詠朝見。所有名下進奉物色(【考】色上諸本有也字依色字而衍)被遂一開。(【考】開下文作聞)坐希公文廻子(【考】子下文作示。子下諸本有等字是原本誤重寫者字加ヒ點者)者。右剳付僧成尋等并通事陳詠仰。於今月二十二日絕早赴東華門。并進奉物色。祇候朝見。即不得至日(【考】日上諸本有望字是原本誤重寫至字加ヒ點者。)亂有唐突夾帶將入文字入內。仍具請(【考】請諸本作諸。恐依次行請字兩衍。)實知委子(【考】子下文作文)狀申上不得有違。 熙寧 月 日。
次作請文案持來。
日本國大雲寺主阿闍梨傳燈大法師位成尋。 准監使公文。准客省牒已定。今月二十二日令日本聖 僧成尋等八人并通事陳詠 朝見。所有名下進奉物色請遂一聞。坐廻示。剳仰。今月 二十二日絕早赴東華門并進奉物色(【考】色諸本作名原本頗似名。)祇候 朝見。即不得至日亂有唐突夾帶將入文字入內。具 知委文狀申上者。右具如前。成尋等委依准前項指揮 知委訖。謹具狀申 聞謹錄狀 上。 牒件狀如前。謹牒。 熙寧五年十月 日 通事陳詠牒 沙彌長命。僧善久。僧心賢。僧惟觀。惟(【考】惟恐衍)僧聖秀。僧賴緣。 阿闍梨傳燈大法師位成尋。 未時文慧大師來借輔(【考】輔下恐脫歟三策三字。) (【考】原本頭注云國字至于八行和南之二字唐人書狀也) 國中有一傳法苾芻曰明教大師賜紫契嵩。大通內外 教乘。戒行精潔。賦生清高。撰此輔教編(【考】編諸本作論今據原本)三策。 大體護持三寶。勸修十善。勉其朝賢。歸奉像教。今年 六十四歲遷化。荼毘之後。耳根不壞。舌根不壞。男根不 壞。持課槵子數珠不壞。并舍利等今已建率覩波葬 之。今有輔教三策。奉呈日本阿闍梨。幸望隨喜看閱一 番。譯經證義文慧大師智普和南。(已上別書也) 傳法院准客省關子。准閤門奏剳子。閤門撿會儀制。應 每有海外進奉。蠻子蕃客等朝見。具劄子與朝見目。間 奏進奉人姓名已下著所賜衣。及賜酒食後。依例於崇 政殿報無公事前再拜出。(如散分物及酒食未了。皇帝崇政殿已起。次日引出。)引當 殿唱賜酒食。唱拜再拜。隨拜萬歲唱。各祇候酒食畢。 唱拜再拜。隨拜萬歲唱。各祇候出。 熙寧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延和殿進呈。奉 聖旨。依本征(【考】本征原本作ホ不明今從諸本本征本稅之意)進奉人例。後殿引見 門賜齋食。差閤門祇候伴候到。請告報管勾日本國進 奉人所。詳前項 聖旨指揮施行。右開送傳法院詳閤 關子內事理施行。 右劄子付日本國僧成尋等并通事陳詠仰。依客省關子 內理事。具知委子(【考】子或文字)狀。連申(【考】連松學兩本作速)不得有違。 年月日 有判 客省官人來與文狀。 客省撿會蕃夷朝貢條貫內一項。進奉人人(【考】人恐入字)皇城 竝令譯語官預先行告報。不得下將帶頭刃懷挾文字 者。 右劄送引伴日本國僧通事陳詠仰。依此造示日本國 僧成尋等八人朝見。不得將帶頭刃并懷挾文字入皇 城。各具知委文狀連申。 熙寧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在判
七時行法了。經一二三。
廿二日(丙申)
天晴。寅時行法二時了。卯一點借馬九疋八人(【考】八人諸本缺今據原本)并通事參內。先入一大門。至廊下馬。有安下所。懸幕。蹔逗留。客省官人引入第二門間。乘馬人數百入門。昇殿拜禮之人等也。次入第三大門。經數里入東華門。南廊安下懸幕簾立倚子。且備饗膳。間。數千人來見。辰二點客省官人二人來教立御前呼萬歲作法。辰三點以客省官人并通事為前立入第四門。漸出庭見拜人二人并舞倒三拜。次三拜。次三拜東方一人進出引聲呼。隨其各三拜也。共著赤衫。諸州(【考】州諸本作列)通判歟。聖主居延和之殿北面。後左右數百人竝立。其中有負胡錄人數十人。 聖主坐銀倚子蹈(【考】蹈諸本作白)銀床。著赤衫衣。日本一服(【考】服或行字)庭中立竝。人數百人左右以御前為上列立。次僧等出庭中向南對御(【考】御下恐脫前字)立。以西為上竝立八人。次有一人引聲云(【考】云諸本作出)引見。次通事出進敬屈。呼聖躬萬寶。次諸僧低頭。呼萬歲(【考】原本假名マンズイ)万[A4]万歲。次引聲云。賜例物。次從西(西諸本作四)方經僧前擔渡東方賜衣絹等。即諸僧呼如前。次引聲稱(【考】稱諸本作講)却。祇候諸僧呼如前。次勅使御藥從御前來(【考】來諸本俱缺)仰參(【考】參諸本作某)諸寺可燒香宣旨。次(【考】次諸本缺)他勅使從御前來仰可參五臺山了。即退出畢。至安下所喫齋。種[A5]種珍菓菜飯不可記盡。勅使上卿一人來對坐。同喫齋畢。如本出二門乘馬歸本院。見市頭賣買。金銀珍寶不可記盡。東府西府各數里。大殿廻廊見過了。即車入賜物送來傳法院。物數在請文。
日本大雲寺主阿闍梨傳燈大法師位成尋等准祇候庫 賜到下項對見分物。金羅紫衣一副三件。金羅褐僧衣七 副各三件。白絹定一百六十疋。右具如前交領到前項竝 足。如後異同甘受重罪。不詞。牒件狀如前。謹牒。 年 月 日牒。 馬人人與錢九百文了。各百文有也。(【考】也諸本作之)未時院書生 三人持來 宣旨。云(【考】云字諸本缺)面奉 聖旨已差使臣。令引押(【考】押諸本缺今據原本)日本國僧成尋等八人 并惠詢。自今月二十三日後赴下項去處燒香。 大相國寺 大平興國寺 啟聖禪院 顯聖寺 感慈塔 開寶寺 福聖院 右劄送 同譯經惠詢并日本國僧成尋等。請各(【考】請各諸本作諸客今據原本)依前項 聖旨指揮。 年月日入內內侍省內東頭供奉官勾當御藥院傳法院 李舜奉 在判 於御前賜紫袈裟衫衣裙。為成尋過分事(【考】事諸本缺)也。延久 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於日本備中國新山夢於大內賜 此甲(【考】甲閣松學三本作申)袈裟。覺後即思於大唐國賜紫衣相也。 今如去年夢。七人皆褐色袈裟裳。八人同八丈美廣絹二 十疋也。通事錢三貫(【考】貫下諸本有文字)也。諸人同心各二疋絹與 通事了。合十六疋也。中間僧二人。下法師二人。被朝見 是希有也。各充賜廿疋并裝束。已以成富人了。豈異 驥尾蠅乎。申時從梵才三藏房有請。即行向。以銀器盛 珍菓十坏饗。有少飲從 公家賜羊毛疊十六枚。諸僧 各二。廣四尺。長七尺。八枚以紫染。青染絹裹之。宛如 衾。賜青染絹帳八帖。四重隔帳蓋莊嚴。戶外三間。同引 帳絹莊(【考】莊下恐脫嚴字)已了。與使四百文錢了。院諸僧來隨喜 朝見。三藏云。從西天三藏二人去年來。不朝見。參五 臺山了。汝於王者有緣也者。戌時三藏送諸僧茶果。七 時行法了。經第四了。客省官人一人來與絹二疋了。八 人各出一(【考】一諸本缺)疋也。
廿三日(丁酉)
天晴。卯一點使臣入內內侍省內侍殿供奉官來。即出講堂。少卿并三藏來會點茶。容貌優美。年可廿五六。即借馬九疋出立。先從行向大平興國寺。廣大伽藍也。參大佛殿。寺諸僧來向。中尊丈(【考】丈諸本缺今據原本)六釋迦。西彌陀。東彌勒。點茶之後。出東大門。乘馬行六里。到啟聖禪院大門。諸僧來向。從西脇門入。先於大門內點茶。引幕張帳立倚子。次禮大佛殿丈六彌勒為中尊。左右彌陀。千百億釋迦。莊嚴甚妙。次禮盧舍那大殿。燒香。先祈誓聖主萬歲萬萬歲。有維那打金高聲呼依。次禮東大殿。燒香釋迦像。次禮西大殿金字一切經莊嚴不可思議。東西南北壁邊有墨字一切經二部。每間經上造樓閣。一間三宇。其下棚置經。次禮泗州大師堂。廻見寢殿。每一間口三人宿造。有厨子三皆有關鎰。十一間殿也。次見食堂。見住僧百五十人(云云)。次禮佛牙堂。勅使自開封。有勅封簡之內有七寶塔高八尺許。塔內有純金樓閣。閣內有純金筥方一尺許。以錦綾色色縫物絹等。十重裹之。筥內有純金小厨子。(云云)以赤錦三重裹之。四面立白瑠璃內見徹。(【考】徹諸本作非也)銀蓮花座上置佛牙。長一寸三分。廣六分。厚四分(云云)。今禮拜燒香。淚下數行。始自使臣。諸僧百餘人皆置(【考】置恐竝字)頂禮了。次見國王燒香時大(【考】時大諸本作大侍。原本作大時而有反點)殿。次著齋座。 皇帝勅賜齋。備百味餙膳不可記盡。使臣。三藏。成尋。寺司。四人一處喫。隔幕七人僧并通事監寺賜紫一處喫。喫了出院向大相國寺。經八里到寺大門。四重閣也。從脇門入於大門內點茶。先禮彌勒大殿六丈佛也。(【考】六丈恐倒置雲本作丈六)西彌陀。東千百億釋迦。莊嚴甚妙。次禮盧舍那大殿。左右渡殿各五間立彫花嚴。(【考】甚妙以下廿字諸本俱缺今據原本補之。)大石高七尺許。四面廊各二百間許。次登大殿高閣上。禮五百羅漢。金色等身像。中尊釋迦等身像。燒香了。西樓上有文殊寶殿。師子眷屬皆具。東樓上(【考】有文以下十四字諸本俱缺今據原本補之)有普賢像。白𤉢眷屬皆具足。次禮佛牙堂。使臣開勅封名法花之院。四面廊外西方也。中有七寶殿。殿內有高臺臺上純金寶殿。高二尺。廣二尺五寸。寶殿之內有純金寶閣。高二尺八寸。廣二尺三寸。閣內有純金筥。廣一尺。高一尺。筥內有純金厨子莊嚴如啟聖院。牙長短亦同。作法如前。厨子有勑封二。先帝今上封敢不開。見徹瑠璃佛牙放光。希有之不可思議。悲(【考】悲諸本作慼)淚無極。牙堂外前有尺(【考】尺上諸本有人字。原本尺字恰似人字依誤)迦像。登閣上禮五百羅漢。皆金色也。見京內如掌。廣大不可思議。見 聖主燒香紺瑠璃大殿。遙有光明。件兩院葺瑠璃瓦。大殿有五數。申尅還院了。使臣參內了。來日(【考】日諸本缺)早旦來院可參殘兩院者。酉時使臣送使云。明日可(【考】可諸本作上今據原本)賜官馬九疋。私不可借馬宣旨下了者。倩思之希有朝恩也。更非一世事歟。使與一百五十錢了。同二點三藏來坐。勅馬事感歡无極。文慧大師來坐。隨喜讚歎。今日借馬九疋與錢一貫五百文了。七時行法了。經五卷。七人僧并通事與綿十兩。練絹一疋半了。
廿四日(戊辰)
卯一點三藏中門張(【考】張下雲閣兩本注云疑脫帳字)引幕立倚子。待侍中。成尋出參共待。三藏點茶。同二點中使侍中來坐。待官馬至。辰二點未見(【考】見下諸本有之字)因之私借馬出院計也。官馬待將還歟。過數里見皇城南門宣德之門。七間門樓門也。左右有二樓。各重重五尺許。高頗下。內面左右樓廊造列。(【考】列諸本作双)外面有左右會。如日本朱雀門。是南面東第一門也。東隔三百步有左掖門。人從此出入。五間大門樓也。漸過巽角有大樓無門戶。下一丈五尺重瓦上造樓也。次向北行見東華門。東面南第一門。大樓門七間。有三門戶。外面左右有十餘間舍。官人進居。 朝見之日最初入門也。漸漸向東行經數里次到福聖禪院。先入奧著僧室。傍造巖堀。(【考】堀即窟字)諸僧入坐喫茶。次入食坐。侍中。三藏。成尋。三人同坐食當寺主人私房了。饗膳盡善窮美。皇帝勅賜齋也。去座時。侍中問飽否。少僧答飽滿。待中感。次大佛殿禮丈六金銅釋迦像。形貌優(【考】優諸本缺)美也。脇仕二菩薩。十大弟子。四天王。皆以甚妙也。 太宗文皇帝建立也。內天井皆寶殿也。莊嚴不可記盡。次禮東堂泗州大師像。中坐四面有一切經。莊嚴不可思議。次南禮彌勒堂丈六像。次西方禮經(【考】經諸本作使)藏。中心寶殿有銀泥一切經。先見成實論。寶殿轉輪合見之四面厨子上有四重小閣。四面壁邊有墨字一切經二部。上皆造四重寶。(【考】寶下恐脫閣字)一間有三小閣不可記盡。次禮盧遮那堂。四面有三千金銀佛像。長一尺座光皆金銀也。太宗文皇帝建立。次羅漢殿中有一間小殿。內納舍利。本造三百一十尺塔。納舍利。為天火被燒。今造寢殿宿置也。前有等身釋迦。東彌勒。西泗州大師立像。著衫裙袈裟。後人人所供養也。西別坐羅漢。十六羅漢。五百羅漢。三尺像也。次登閣上五丈許。見西京。內縣大絹天蓋幡。無佛像。七間五重大閣也。次出院向開寶寺。見 皇城北(【考】北諸本缺)門東第一門。名景龍門。第二名天陰門。重重樓門小樓等皆如東南門。從此向北經數里到開寶寺。(【考】寺下諸本有等字原本寺字類似等)次中門(【考】中門諸本缺)額名勅壽禪院。塔額名感慈塔入塔燒香禮拜先奉(【考】奉諸本缺)祈聖主次祈乞心願泗州大師真身塔。入奧處也。莊嚴非眼所及。次七寶莊(【考】莊下恐脫嚴字)之柱。造付山(【考】山諸本缺)立鏡。居菩薩聖眾。(【考】眾諸本作主)壁皆如此。九重塔有別堂階。心柱二百二十(【考】十下諸本有六字)尺。登塔階階侍中(【考】侍諸本缺)慇懃勸進敬。(【考】敬下恐脫禮字)九重之內。皆如高一堂造立三千佛。侍中云。若欲參五臺。必可究登九重者。皆(【考】皆諸本缺)登禮畢。登第十(【考】十下諸本有四字)階。見四(【考】四原本作西今從諸本)方如掌。次下了。流汗辛苦。次見羅漢堂造大等身十六五百羅漢。最以甚妙。退出之間。侍中告云。可進感悅表者。以三藏令書案文。以寺能書僧令清書進表[A6]已了。
申時還間見皇城西門。名闔門。北第一門也。入門向南行二町許。有第二門名宜(【考】宜閣松學三本作且)秋門。高樓如前。今日廻 皇城。四面大略八町許。如日本 皇城。同二點著本院了。九重廿一丈塔上下之間。心力俱屈。最以難堪。自非勅宣敢無登人。每重有勅宣制止之。札文曰。奉。 聖旨云。僧俗秀亂不可登塔上。若要登者。寺具姓名 進奏。承 聖旨可令上者。酉尅梵才三藏以筆示云。大唐特差中使。相伴燒香。其禮最厚也。未曾有事也者。院司家(院書生者名司家。文名職掌。)來呈參五臺客省牒。
客省牒 傳法院(廿四日在御藥名) 熙寧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入內內侍省東頭供奉官勾當 御藥院李舞舉(【考】上文廿二日條作李舜奉為正歟)傳 宣客省日本國僧 成尋等合赴五臺山燒香 (【考】此一行原本左傍有削點) 【宣客省日本國僧成尋等合赴五臺山燒香】 尋於延和殿覆 奏奉 聖旨依奏者。 牒具如前。事項牒 傳法院。諸(【考】諸或請字)詳前項 聖旨指揮施行者。謹牒。 熙寧五年十月二十二日牒 權樞密副承旨西上閣門副使權同管內客省四方館公事 大點醴(【考】醴諸本作醒)眾觀公事張 在判 東上閣門使管勾客(【考】客諸本缺)省四方館公事勾當御前忠佐 軍頭引見司秋 在判
司家三人乞錢各二貫。先例參臺人皆錢與司家者。與錢者。答云問三藏可隨彼指揮者。七時行法。經第六卷。
廿五日(己亥)
天晴。巳時勾當可道(【考】可道僧名出上文雲閣兩本作可人道)。道送平茸煎物一坏。廣智大師送汁。諸僧䉼皆具。子時照大師來請點茶。未時撰出大日經義釋廿卷。金剛頂經疏七卷。蘇悉地經疏七卷。最勝王經文句十卷。法花論記十卷。安養集十卷。以上六十四卷。將向三藏許借預已了。
奏聞公家可寫留當院由示了。智證大師傳一卷借獻已了。行向文慧大師房。返輔教編三卷。日來朝見。諸寺院燒香。相續無暇。今遊臺日迫。忽劇无極。五臺還來之時可借看由。聞達了。借獻往生要集三帖了。為令知源信僧都業。自持向源信僧都行狀一卷。唐務州七佛道場行辿和尚(【考】尚諸本缺)請納往生要集返事一通。日本諸儒參源信僧都房作詩一卷。於文慧大師房南在三藏房者。即向三藏房。二人共見感可寫留由各示之。始自國清寺諸州諸寺往生要集不流布由聞之。大略務州請納不流布歟。於日本所聞全以相違。以筆言問三藏云。司家來乞錢三人各二貫者。而前日[A7]絹六疋。三人各二。錢五貫。上﨟一人三貫。次二人各一貫。今從客省送遊臺牒重所乞無理。三藏答曰前絹錢已多多。不可與者。即此(【考】此諸本缺)由示司家了。可云大貪欲者之。(【考】之或助字)酉時照大師舍弟賜紫僧惠裳來拜。答了。照大師云。普安禪院住僧。在城西寺也者。七時了。經第七。
廿六日(庚子)
天晴。辰一點向大平興國寺浴院。沐浴僧俗數百人集。浴室內暗。互(【考】互原本作◇蓋互字。諸本作遯)。不見形。午時文慧大師來返往生要集。狀云。往生要集[A8]已略覽之甚妙。觀音㡠必[A9]已瞻敬也。(【考】上文十九日條文惠大師持來白衣)却示之。近晚請訪及喫少菓子者。未時慈濟大師來借阿彌陀大呪句義了。同二點文慧大師來請。即相共向房。以銀器盛珍菓八種并美菜五種。饗羹五度。茶飲五坏。銀小器也。同四點還房。申時遊臺使臣來。
勅宣文最有盛。隨身還去。以後日可盡。來月一日可 共去由約了。出文字如後。三藏共出向點茶。 (【考】原本頭注云以下四行唐人手跡也。) 鐸謹惟(【考】惟原本作淮或候字今▆從諸本) 謁 大師 十月 日右斑殿直新授管伴劉鐸 狀 酉一點慈濟大師來返阿彌陀大呪句義。與頌一紙 如後。 伏蒙 日本閣梨見。示 彌陀大呪記。謹回 納。因書拙頌奉 謝。伏惟 法慈少賜 采覽 譯經證義慈濟大師智敬上
彌陀密呪不思議。具足十種甘露味。大士能將此法門。縱橫演出為編記。吾於少歲多誦持。覽[A10]兹語句增妙利。願今以此徧流通。同入文殊根本智。(【考】第六句[A11]兹字諸本作慈)
戌時三藏切請。即行向與詩二通如後。依紙長不續。在別。文慧大師和在別。進左大臣殿了。於三藏房數尅問答。有珍果五種。皆用銀器問曰。日本興詩否。答日本道俗以詩為興宴基。至小僧。啟白本尊永絕作詩。但見感不少。退出了。七時法了。經第八。
廿七日(辛丑)
天晴。辰一點梵才三藏。文慧大師。共入南隣七客院。禮七寶无價塔。高二丈造立。二重閣內錢右王所造。九重每重造佛菩薩羅漢。塔左右文殊普賢乘師子[象-(豕-一)+(焉-正)]。雲上造立。雲高六尺許。造立一百年來塔前坐。梁朝志公和尚等身像。瘦黑。比丘形。著見紫袈裟衫裙。舉袖見手。骨露現瘦。禮拜燒香了。巳時照大師來請。有一郎中望相見者。即行(【考】行諸本缺)向。大常博士㔁璹拜觀了。照大師點茶。次廣智大師自茶持來令喫了。同二點御藥來坐。被示曰。嚴寒比難堪。春間可赴五臺者。答云。小師通事欲早歸日本。依之今年早早參者。通事相
去由申文與御藥了。文云。 日本國具位名等 今月二十六日 聖恩特差使臣引押成尋等往五臺山。巡禮聖境。伏 緣成尋等乍到大國言語不通。今欲乞將同來通 事人陳詠往彼。 貴使於事伏乞。監使御藥旅(【考】旅諸本作樣) 狀敷 奏。謹錄狀上。 牒件狀如前。謹牒。 年月日 具位名牒
遊臺使臣(【考】臣諸本作召)來。為書申文等乞錢一貫。即與了。三藏點茶。通事毛衣。毛頭巾。手袋。毛襪等直錢五貫與了。御藥早可赴五臺仰通事了。通事買老僧料毛頭巾。毛沓。革手袋三種持來。直一貫五十文與了。七時行法了。經第一二。
廿八日(壬寅)
天晴。巳時三藏送羹八坏。菜八坏。菜最美也。諸人悅以喫食。午時買雨衣二領。雨裙二領。錢直三貫七百文(一具一貫七百一具一貫七百)充(【考】充諸本作老)僧并賴緣供奉料。殘(【考】殘諸本作錢)六人各以絹壹疋半買之。戌時司家永和來乞錢。密與一貫了。七時行法了。經第三。
廿九日(癸卯)
天晴。辰時 勅使侍中來。為御覽召日本裝束即進 覽衲袈裟。橫皮櫨甲一具。(薄物)三重繁文綾檜皮色袘。堅文織物綾表袴。至于裙者。依與一般不進覽。指貫合袴錦𧙂一襲入日本紫繁文綾袋。使臣令持官人參內了。前日三藏來見此。次日告諸寺。燒香使臣侍中。昨日三藏來見。依兩人侍中奏隨員所召也。皆以鮮淨毛。以之為悅也。午時通事具鞍九具來。三藏定直十四貫買了。未時遊臺使臣來。㳂海盤纏宣旨一紙。州縣傳馬宣旨一紙。州縣兵士宣旨一紙。皆以丁寧 勅宣也。 朝臣(【考】臣松學兩本作恩)不可思議。感淚難禁。以後日可注取。侍臣持還了。與三百文錢了。雖專輒依三藏定也。申時裝束依員返賜。同二點參少卿房以珍菓茶藥補桃酒饗。其中有金橘大如棗。色似金。內實如小甘子。皮似甘子。得八菓持來。與小師等八人了。出自溫州。無他州。至曉向廣知大師房。有茶藥二丸。戌尅七人讀經。修智證大師遠忌。七時行法了。經四。(【考】四下諸本有卷字)慈濟大師送文在後。
(【考】原本頭注云以下四行唐人手也) 蠟燭壹對獻上 闍乘臺山供養(【考】闍乘恐閣梨誤) 菩薩幸惟(【考】惟諸本缺) 留納。 慈濟大師 智敬
今見夢記。延久元年同十月七日夜。夢在旅路帝王召御藥賜糧由(云云)。中心思之。五臺修行成就相也者。今日見㳂路糧料 宣旨符契昔夢。
卅日(乙巳)
天晴。辰時以通事陳詠并惟觀為使。志送三藏沙金三兩。細(【考】細諸本作潤)布一端。依萬事沙汰丁寧也。兩度返送。第三度留(【考】留諸本作予)納了。同二點馬二疋買。一疋直十貫。一疋直九貫。稅錢八百十五文。合廿貫也。官中判文到來了。午時羅漢供。講堂莊嚴。張帳幕懸縫物十六羅漢。泗州大師一鋪。各廣二尺。高四尺。前居金銀作仏(【考】仏諸本作双)供花等。次前立金色伎樂菩薩廿體。高二尺。次前供百味膳。即燒香供養。打鈸四口。小鼓一口。鐃一口。法▆一口。讚聲滿院內。次廻諸堂燒香讚嘆。次向諸房持佛。先向少卿房。出佛布施絹。次三藏房出錢一貫。次參地主護法。次向崇梵大師房。絹一疋。次廣智大師房。絹一疋。次照大師房絹一疋。次有關鏁房。頻押扣咲過了。次成尋房出絹二疋。少卿三藏等切返一疋了。次文慧大師房。絹一疋。次慈濟大師房。絹一疋。次還本堂了。未時三藏送頭巾。龍腦香四兩。乳口絹三種物。文慧大師自持來茶一斤。銘曰。廬山第一等茶。奉送日本闍梨供養。譯館比丘智普封上。曼殊師利菩薩同結勝緣者。戌時從三藏房送珍菓八種。補桃酒一瓶子。諸僧各別皆有今朝送羹八坏。珍菜。今夜重如此。其志丁寧也。同二點少卿并三藏切請向羅漢供。有茶餅等。終日竟夜伎樂歌讚。飲食粥菓。頻雖請出立沙汰無暇不向。頗遺恨也。丑時典座可道自持來錢九百文省。老僧二百文。七人各百。念佛殘錢所奉供也者。老僧呪願納受畢。七時行法了。經第五。
【奧書】
一校了
參天台五臺山記第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