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
——谈社达主义
对于以下的观点,你们是否认同呢?
“学习好、能力好的人对社会的贡献也相对更多,也更能创造价值,那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优越感是应该的。”
“在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学校,当然学习好的孩子更优秀;在社会交往中,品质好的孩子更优秀,这才是健康的评价体系。”
这些都是我收到的回复,反驳我之前发的“不应当评判孩子”、“不应当能力歧视“的观点。
大部分人乍一看看这段话,都会觉得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似乎有点儿问题。
🌱
首先,优秀与否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也不是一个人全部行为的价值总和。
学习好、技能好都是有原因的,一个孩子学习好不能简单地形容为“优秀/厉害”,而代表这个孩子得到了学习好所需的条件。
不同状况的孩子,有不同的先天特质,也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从当前状况达到或保持“学习好”的状态需要的条件不同。
假如你学习不好,那我们就去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学习不好,你的特质是什么、需求是什么,你的所谓的弱点(其实是困境)是什么,然后寻求一种方案让你可以学习好。我们不去评判你“优秀”或是“不优秀”,包括懒惰、不上进、不用心也是有原因的。我们需要去帮助你,而不是评判你——
优秀只是特定状况的人适应当下环境的状态,如果你这样的人不适应环境,我们就调整环境去适应你。
🌱
所以,假如我们学习好,这个状态往往是有很多人在维护我们的环境,和我们共同实现。我们把这个功劳全部归结于我们自己“优秀“也是不应该的,应该对有助于我们学习的人、事、机遇都有所感恩。
“学习好”、“技能好”、“品质好“都不是社会对于你的评价,而是你的需求,当你的需求无法被满足,你才是利益受损、身处困境的人,你应当得到帮助。无论当下好还是不好,都不是永久的。
优秀或不优秀,是人的境遇,而不是对于人的评判。我们首先去认识它为何发生或不发生,然后探究每个人如何过上幸福的、有价值感的人生。
比如我,在障碍人士里相对条件优越和幸运,所以我现在能力较好,但不代表我这个人更优秀。
女性在历史上成就较少,也不是因为女性不优秀,而是因为在很多社会历史状况下,女性无法得到与男性平等的资源,更别提得到“适合女性”的细节条件。
所谓的优秀,其实是一个人的权利,或者说,一个人权利得到保障的体现。
🌱
但是这样说,很多家长可能会想:即使我不评判我的孩子,孩子到了社会上,总要被各种标准评判,这是逃不掉的吧?
其实不然,即使工作,所谓给人当社畜的岗位、非常注重能力评价的岗位,也不是单纯被人评判。虽然工作环境对人力资源有所筛选,但也公认:总是应当提供有助于人们工作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客观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生活困境,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解决。在我自己工作的时候,如果我布置的内容完成状况不理想,我会思考我在信息传达等方面是不是可以改进,比如细化可能有歧义的地方,而不是责怪别人不能理解、不爱思考。
即使没有做过管理类工作,大家平时看过事故调查、自然灾害调查相关,比如《空中浩劫》——航空业之所以能达到较低的事故率,就是凭借不断地完善规则。哪怕确实是人为因素,也不是单纯靠追责和严重处罚就能避免,而是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误,然后真正采取措施帮助人们避免再犯。而我自己学地理专业时,学到灾害防治,认识到即使是天灾,原本也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之所以成为灾害,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和人为因素息息相关。我们虽然不能控制自然现象,但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减少、避免灾害的发生。
🌱
我们提供给人们的资源总是应当和我们对人们的要求相匹配,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就应当提供适宜的环境、完善的资源、可行的方案。
所以,教育孩子就是同理,不是随便训几句话、讲讲道理就算尽到了义务,就能提出要求,而是要真正地提供孩子所需、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迎接挑战。
我们不会假设每个孩子都有义务表现出优秀,因为优秀不是孩子的义务,而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
而作为成年人,我们也应当总是以成长的心态看待自己。与其客观评价自己,不如客观认识自己。社会给予我们的评价不只是表达赞美或是贬低,也可以是一种信息反馈,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的“幸福”。
© 本文版权归 Darkandshrew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Darkandshrewd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艺术X设计|为什么蒙德里安是艺术家? (4人喜欢)
- 手绘日记:教育是否有“走错路”的自由? (14人喜欢)
- 为什么说“我讨厌小孩”是不可接受的? (34人喜欢)
- 积木绘本《米菲的小屋》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