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or魔鬼?他的书遭禁30年,又凭一己之力颠覆美国审查法!
那么我们在别人眼里什么模样呢?就像兽类在植物眼里的模样,像星星在兽类眼里的模样。或者,如果魔鬼让人类插翅高飞的话,就像上帝在人类眼里的模样。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文学绕不开的一位必读作家。他出生于纽约曼哈顿,后旅居巴黎。
《北回归线》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和《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一起组成了米勒的自传三部曲,记录了他在纽约和巴黎的生活。

然而,《北回归线》一经付梓,米勒的作品就招致了极大的争议,正统的文学评论家认为米勒的作品不应该被出版,因为其“像一股汹涌澎湃、无法遏止的溪流,从狂想到肮脏,从肮脏到色情”。
宾夕法尼亚州最高法院法官穆斯曼曾写道:《北回归线》“不是一本书。它是一个粪坑,一个敞开的下水道,一个腐烂的深渊,是人类堕落垃圾的腐败聚集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著名人物认为米勒是美国文学史上颇具独创性的作家:
T.S.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比《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好得多;
埃兹拉·庞德认为《北回归线》是“一个人可以从中求得快感的唯一一本书”;
塞缪尔·贝克特把《北回归线》称作“现代写作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美国诗人卡尔·夏皮罗认为应该把美国每一家旅馆房间里摆放的《圣经》换成米勒的作品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更是直截了当地称米勒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禁书的诞生
1932年,在法国森林深处的一棵铜色山毛榉树荫下,巴黎方尖碑出版社(Obelisk Press)的创始人杰克·卡罕打开了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手稿——这部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夸张。
在这之前,卡罕出版过一系列挑战传统性观念的禁书,例如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寂寞之井》和弗兰克·哈里斯的《我的生活和爱情》。然而此时的他意识到他正在阅读一部空前绝后的作品,他说:
我读到了我手中最可怕、最肮脏、最辉煌的手稿;之前收到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与其壮丽的文笔、无尽的绝望、丰富的描写以及充满生气的幽默相比。
他不顾印刷商兼合作伙伴的反对,坚持要出版这部神作。他联系了他的朋友——哈切特出版社的编辑,后者认为这本书“宏伟、震撼”,让《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看起来像“柠檬水”。他建议卡罕先以小开本出版,并将其标记为“私人印刷”。

1934年,《北回归线》在巴黎出版,首印数为1000册。封面图案是一只巨大的螃蟹夹住一个裸体女人。封面上标有“不得带入大不列颠或美国”的字样。米勒深知自己的作品无法在美国公开出版,便寻找其他途径让美国读者能读到它。
在给他朋友奥斯本的信中,米勒写道:
当美国人看到《北回归线》时,他们会称我为最卑贱的人。我会大笑,当他们开始咒骂和愤怒时。我希望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死亡和虚无,关于希望等的东西。
1935年访问纽约期间,米勒结识了Gotham Book Mart书店的老板,后者帮助他将《北回归线》走私到美国。
1940年,“美杜莎”在纽约出版了绿色布面版《北回归线》,并声称印刷地为墨西哥,随后,相关责任人被判入狱三年。

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
不仅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也都将其列入禁书名单。

回归线的回归
一直到1964年,美国最高法院才最终推翻了州法院关于《北回归线》淫秽的裁定,理由是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
随着米勒作品的解禁,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其极为独特的文学价值。

这可能是美国经典文学中最好的一本书,但也不幸的是,也是最被低估的作品。
——Goodreads读者

它既不安慰也不赞美,而是揭示了生活中的锈迹斑斑。
——Goodreads读者

这是一部你必须用“耳朵”去读的小说。
——美亚读者

作为米勒的代表作,《北回归线》也被收录进各大文学榜单:
《时代周刊》“1923—2005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1001本死前必读之书”
“美国现代图书馆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卫报》2009年“1000部大众必读小说”
Esquire杂志2011年“75本大众必读之书”
亨利米勒到底写了什么,能让爱他的读者欣喜若狂,仿佛置身天堂,同时让恨他的读者咬牙切齿,大骂这是腐烂的深渊?
让我们跟随新版封面设计的关键词,探寻米勒的内心世界。
骨盆与螃蟹
《北回归线》中的生与死

骨盆是孕妇产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螃蟹则是对生命有限性的隐喻(《北回归线》英文Tropic of Cancer中的cancer既有巨蟹座的意思,也有癌症的意思)。
《北回归线》记录了米勒旅居巴黎的经历,生命的有限性是这本书的主题。在北回归线的开篇,米勒就写道:
时光之癌症正在吞噬我们,我们的英雄或者已经自杀,或者正在自杀。
死亡带来的是生存的压力。

初到巴黎的米勒身无分文,他只关心眼前的需求:一张床、一瓶酒、可以果腹食物——尤其是食物,这成为了他的执念。
爱默生说:“生活也包括人一整天内的所思所想。”如果是这样,那么我的生活就只是一截大肠。我不仅整天想着食物,晚上做梦也梦到吃的。
——《北回归线》
慢慢地,米勒意识到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坐在打字机前,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解放自己,摆脱过去,摆脱死亡,活过来。
此时,死亡的主题已经延伸到摧毁。米勒确实想摧毁现代文化,书中流淌的癌症与衰败的意象非常准确地传达了这一点。世界正在崩溃,变得更加糟糕;但米勒的声音几乎是得意的。
山羊和子宫
《南回归线》的欲望与生殖

山羊象征着旺盛的性欲,而子宫则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南回归线》英文Tropic of Capricorn中的capricorn有山羊的意思)。
米勒在《南回归线》中描写了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他感叹道:
童年时代这种极有限的生活却好像无限的宇宙,而成年人的生活,则是一个不断缩小的王国。
——《南回归线》
正是在这种极有限的生活中,米勒找到了无限的生命力。

欲望和生殖是紧密联系的,这种生殖并不仅是生物学上的生殖,更是艺术创造力的喷薄而出。
我想要黑暗的自然生殖力,深深的子宫之泉眼,寂静,要不就贪婪地啜饮黑色的死亡之水。
——《南回归线》
尼采认为最基本的酒神状态——醉,是一种音乐情绪,而且包含着性冲动。
《南回归线》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行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之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插曲和尾声,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释放欲望的完整乐曲。
荆棘和骷髅
《黑色的春天》
一本“梦幻之书”

荆棘戴在骷髅上,象征着为人类独特的想象力加冕,尽管这很有可能意味着精神上的考验。
梦想者只是在脖子以上梦想,他们的身体被扎扎实实地捆在电椅上。
——《黑色的春天》
米勒创作这本书时心情愉悦,通过表达自我的各种感觉、感受、自由的思想以及梦境与幻觉,他决定整理出这部“梦幻之书”。正如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这本书也是亨利米勒最喜爱的书。
如果要为这本书找一个关键词,那一定是“梦幻”。
膀胱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飞流直下;
在夜间穿过德国的站台,在日本的拱桥上驻足;
前往喜马拉雅山,并成为那里的一名僧侣;
坐着独桅三角帆船航行在长江上,幻想他是一名中国人,说着中国话……

米勒曾说过:
我的作品并不是关于性,而是关于救赎。
生命、欲望、幻想、破坏、死亡……
米勒用肉体的真实感觉和大脑天马行空的幻想,实现他作为艺术家的自我表白。
他将存在的肮脏和腐臭的底层纳入他的视野,并从中挖掘出任何可能的狂喜。
他的同情心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即使是他所厌恶的,也必须被救赎。

亨利·米勒三部曲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黑色的春天》
“垮掉派”先驱作家亨利·米勒
自传狂想曲
遭禁30年,
一己之力颠覆美国审查法!
每个人心中
都有一条走不出的回归线。
时代周刊百部经典
庞德、贝克特、艾略特、迪伦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