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休息
经常,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之外,没做多少事,却感觉疲惫。似乎除开工作外,也没多少空闲时间。周末补觉,了解时事新闻,科技动态,看豆瓣上最新的电影、综艺,还没休息够,周末刷一下就过去了。信息太容易获得了,上网冲浪像呼吸吃饭。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对别人的生活关心太多,反而对自己关心太少。
这就是问题——我的休息时间,都被碎片化的娱乐占据了,看似有很多休息时间,但身心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放松。
好的休息是充电,是帮助我们恢复精力和专注力。坏的休息则是逃避,是分散专注力,消耗精力,给拖延更多可乘之机。这让我想到,或许不只是专注需要设计,休息也需要适度管理。
休息分类
于是,我把休息做了分类:
- 短休息——5~10分钟。短休息,一般发生在工作学习的间隙,类似番茄工作法的5分钟间隔休息。短休息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放松大脑,调整思绪,恢复精力和专注力。
- 中休息——30分钟左右。中休息,发生在工作日,类似番茄工作法执行3~4个周期后的半小时左右的休息。
- 长放松——1小时或更长。长放松,适合安排在周末。帮助我们放空调整,暂时不用思考工作学习,专注在爱好、身心、联接上。
安排休息,合理规划,而不是随机放松,随机娱乐
短休息
短休息,可以按番茄工作法,25~30分钟休息一次。当然,如果只有专注和休息两种选择,没有其他干扰选项,也可以按照工作学习的内容或自身的状态感受来安排合理的休息。比如,完成这个章节的学习就休息一下。这个部分的内容真的难,脑袋炸了,我要起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部分建议是给像我一样尝试多次无法适应严格的番茄时间的人。)不以时间为划分标准,而是以工作学习内容和状态感受来判断是否要休息。当然,除非状态超常,一个时间段内的工作内容最好也不要超过1小时。
短休息要避免引入干扰,脱离主线越远,就越难恢复专注力水平。如下图所示,

中休息
中休息,一般安排在午休、晚饭后时间,饭后消消食,正合适。当然对于早起工作学习的伙伴,大块工作时间段中途不妨散散步放松一下。
长放松
长放松,一般安排在周末或假期。因为长放松需要的时间长,所以应该提前规划,要把长放松安排到自己的周末日程中,这样才能真正有时间去深度放松。
这种放松是深度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身心灵spa。要避免长放松的时间,被最无价值的碎片娱乐占据(这也是最常出现的情况)。
长放松要避免变为沉迷娱乐,比如,连续几天熬夜看剧,停不下来。沉迷娱乐让我们失去对自我的掌控力。而且大多数时候在损害我们的健康和精力。
我的过往经验
关于合理的短休息如何提升学习效率,我自己的亲身经验来自远古的初高中时期,那时候期中期末考试周前会有3天左右的温书假,在家自己复习。当时没有手机这样强的干扰源,也不迷游戏。电视电源一拔,把自己关进卧室,把桌子清理干净,只留下要看的书,专心看书复习。累了(是真的感觉到大脑要放松一下,而不是现在经常是想偷懒玩手机)也不用逼自己,自然的休息——或躺着闭目养神,或在房间内蹦蹦跳跳锻炼,或眺望远处放空。然后,再重新投入学习,没有干扰,效率奇高。
工作后,相比短休息,我做的更多的是短娱乐。碎片化娱乐和信息太多太满,感觉每次只玩十几分钟,手机显示每天的屏幕时间却在3小时以上,并且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充分的放松。
同时,碎片化的手机短娱乐伤害了我的工作学习效率,导致我拖延,让我无法按时完成原定计划。这样我就必须用“更长”的时间工作学习,同时,也感觉更疲惫。
所以,我希望接下来,我能调整不同时间段休息放松的形式,设定一些有益的规则——比如短休息不看手机,工作日不安排看任何影剧,要提前规划安排长放松。只有认真对待休息,我们的身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
漫步的竹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内卷时代如何自处,如何重获生命力 (4人喜欢)
- 我们为什么反感教练(各种人生教练、优势教练)? (2人喜欢)
- 发现一种比MBTI更有用的认识自我的测评工具 (6人喜欢)
- 重构行动力系统:deadline为什么失效了?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