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镜像
刚刚干了件觉得很扯淡的事情,用我的私人微信加了我的工作微信,突然有种科幻小说的分裂感,究竟什么是主体,真正的自我怎样界定。
而且因为工作微信需要钱,我还转了钱太扯淡了,自己给自己转钱。
一个虚拟的我。谁才是虚拟的?
上周在卫生间镜子面前发现头上有根白发,今天同期也在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方向发现了自己的白发。我们为什么是两个人,我们的时空又是如何重合和分离的?
昨天买了最晚场的《小丑》,极其憎恨是用了烂俗的歌舞片形式,为我专门买的IMAX和晚场的认真感到不值。我天生是不喜欢音乐的,以至于我从没如此憎恨过Lady Gaga,虽然我喜欢她和她的歌。看到中途真的忍不住看了评论,结果一位看过的友邻评论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他者都在消费小丑的形象,正如我现在本想打下他在秩序社会中的姓名但是只记得小丑这个外号或艺名一样。哈莉奎茵的设定是是富裕且受过高等教育的精神科学生,对小丑不过是一种投射自我的“研究”。她才是自恋的,小丑是自卑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delusion来期待他,最后杀死了他。他本身分裂出的小丑人格从我们认为的反抗到一种自我怀疑的摇摆,似乎在小丑妆容的背后一直都只有那个大众不在意的姓名。仅此一“人”。被忽视的人。
所以我们要用怎样的自我来生活?
电影结束后,我骑行在零点的城市中,抽了一根烟后不经感叹道,原来我还是···还是没变啊,依旧在这篇土地上卑微地只能承受夜晚的自我,只有夜晚的自我才是轻松的、更真实的。
但是,何谓真实,白天那个紧绷的我也依旧是我,只不过更加工具化和更强的防御性。就像那天吴国盛说的“有位”,每个人都是在追寻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是生活的处境、自我的定位。转换的不同形态的我,不过是镜像罢了,还是那个仅有的“人”,但是什么时候已经是“非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