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就当作浪费了
这几天总看到以前的老师给一个视频号点赞,视频号是一个年轻老师在讲哲学课,讲得很投入,也很有热情,还有做学术的心得分享。没有讨好学生的私生活的披露,展现得既专业又活泼。看了几条,发现就是以前读博的学院新引进的老师。
早上听“岩中花述”,鲁豫和一个正在读政治哲学的女士对谈。这位女士博士在读,说自己和鲁豫一样是工作既生活的,谈不上什么平衡不平衡的问题。又说自己也体验着平行世界,因为同时有瑜伽的生活圈和播客的生活圈。她说自己能有这样的干劲,是因为她知道无论怎样她的父母都会接纳她,她觉得始终有这样一个安全的地方。
忽然我觉得很沮丧,当然也许也不是忽然。我很羡慕这样的状态,投入到热爱的事物之中,以此为业,津津有味。讲哲学课的老师说到科研从业者的焦虑,一种是一直处在压力之下,受压力胁迫着做出了一些成果,但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人就没有力气再去处理生活中的挑战和事情。我感觉到被理解,也感觉到羞愧,这就是我的困扰。
回想自己每一步关键的选择,都没有拿出勇气,也没有获得无论如何都能被接纳的支持。十几岁的时候喜欢文学,不敢这么去填志愿,母亲不参与决策,说让我自己决定,这样以后过得不好就不会怪到他们头上。后面读研读博,也是犹犹豫豫,充满迟疑。工作也选择了稳妥的。但一步一步下来,我好像离自己有热情的东西越来越远。
以前我很不敢承认我是有遗憾有后悔的,现在越来越发现不敢承认不代表没有,我不能欺骗我自己。也许也是被嘱托过“希望你不要把自己白白浪费”,对于“浪费”,我充满了羞愧。可事实上,有些东西就是被浪费了。比如热情、天赋,能清楚明白地知晓,这是幸运,可我没有把握这份幸运。
跟身边的人说,分析了现实的条件,也知道不可能重头来过。整理下来的思路是,姑且就当浪费了吧。姑且就当浪费了,然后看看怎么能再挽救一下。比如调整思路,让自己充分强化“工作是生存的支撑”,利用好其中不错的条件,像是相对自由的时间、不依赖于领导者或业绩的稳定,把一部分产出当作技术来形成习惯,包括工作中的人际更目的导向些,让自己更关注要做的事有没有做成,而不是同事的态度……诸如此类,形成一个职业身份,避免把自我实现、情感、人格和生存手段混为一谈,节省下的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实现自己更主动的自由意志,形成新的循环。
我想试着做这样的重整,虽然对于已经三十岁的我来说,也许是晚了。
宝殊知白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春天是一种动荡 (11人喜欢)
- 不对任何人有指导意义的病中思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