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后破,屡见屡鲜
创造和破坏是创新的两个本质特点。既然是一种“革命性”变化,除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也意味着对市场和社会的冲击。《先立后破:走好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之路》一书认为,“先立后破”是针对“先破后立”而言的,指的是先创造出新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打破旧机制。《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则回顾了科技创新在 600年间如何影响和塑造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屡见屡鲜:在习惯化的日常之外》则提出应该“去习惯化”——“再看一眼”,新鲜感和创造力不约而至。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集体编著的《先立后破:走好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之路》一书,针对社会预期偏弱问题,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即“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对少数地方和部门“先破后立”甚至“只破不立”的行为进行纠偏。“先立后破”通常要求“不立不破”,即不建立新机制,就不能破坏旧机制。“只破不立”简单“一刀切”,会让市场主体的预期发生紊乱,企业投资经营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大大上升。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国际发展实践教授卡莱斯·朱马在《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一书中强调,科技创新对于促进各国经济增长、满足大众需求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但常因既有产业和利益相关者的阻力而难以普及。因此,公共领导者需承担起管理技术变革的责任,与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合作,通过制度调整和公众参与,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在他看来,人类只有突破科技创新的困境、打赢一场场从抵制到抵达的战争,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创新。
哈佛大学讲席教授卡斯·R. 桑斯坦在《屡见屡鲜:在习惯化的日常之外》一书中对创新的对立面——“习惯”机制,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等诸多维度进行了探讨。在他看来,“习惯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帮助人类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成功地生存和延续,又使人们如同温水里的青蛙,逐渐适应恶化的情况,丧失行动力和竞争力,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知。将“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纳入思维框架,我们会发现事业、爱情、人际关系、幸福感等等人生的许多事情豁然开朗。
《低空经济:新质革命与场景变革》一书首次以著作形式系统论述低空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上班通勤“打飞的”不再是科幻电影般的想象,中小微无人机及飞行汽车在我国取得了领先全球的进展。伴随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低空飞行的研究重点转向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借助低空这一重要交通走廊,“空中巴士”很可能成为未来交通领域又一大革命性突破,将彻底颠覆人类社会的出行方式,构建起全新的交通组织形态。
在《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一书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唐杰教授等人,总结了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从传统比较优势转向创新优势。高质量的企业创新,是市场内部不断变革经济结构的力量,同时结合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通过差异化政策举措,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形成了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在《金融高质量发展》一书中,从中国式现代化、优化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扩大金融开放、培育金融文化、建设金融强国、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方面,全面解读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和实践路径。在他看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必须注重同时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制度、金融体系安全高效运行。
最后来看一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华大基因集团前首席人才官朱岩梅女士的新作《人才基因》。书中,作者将人的成长比作树木的生长,从树的各个组成部分――枝叶、花果、树干、树根,以及树形――引申出人才成长的五个基本要素:能力素质、目标承诺、人格特质、终身成长和独特唯一,提出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人才发展框架——“大树人才模型”。
李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全球贸易到领先创新
- 新质生产力带动经济新动能
- 创新崛起中的人工智能 (1人喜欢)
- 异类的救赎
- 放爱一条生路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