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美国住房之战》:一场争取住房的斗争,为了有房可居的尊严 | 新书
美国住房之战
美国人的核心生活目标是拥有舒适且承担得起的住房,现实情况却是美国正面临严峻的住房问题。无数人每天在上下班路上消耗至少3小时,每月用超过一半的收入支付租金,每年百万户家庭被扫地出门、无家可归。在工作机会和资源集中的地方,可负担住房严重短缺。住在好学校和高薪工作邻近地点的高昂成本,阻止了人们搬到充满机遇的地方。

普通人在资本与政策力量夹缝中的生存智慧。作《金门:美国住房之战》一书的作者康纳·多尔蒂是《纽约时报》资深的住房和经济记者,通过大量的现场观察和细致调研,他将那些因住房政策而命运改变的人物故事一一呈现,描绘了他们的抗争、妥协与反思,折射出普通人在资本与政策力量夹缝中的生存智慧。
多方角力的住房之争。一边是推动改善住房条件的技术精英、增值型投资者,另一边是因此租金上涨而面临驱逐的中低收入民众。一边是可负担住房的严重短缺,一边是房主为保护房产价值反对住房开发。书中揭开这些冲突与张力的面纱,展现其中的复杂性和两难困境,以及立法和公众舆论如何塑造城市面貌。
城市发展与社会公正之思。本书中对美国住房困境的呈现,揭示了深层的结构性不平等、市场失衡、公共政策与个人命运的交汇,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与居住正义提供了重要启示,不论是已然拥挤的大都市,还是快速崛起的新兴城市,都能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
推荐阅读

《金门:美国住房之战》 [美]康纳·多尔蒂 著 相欣奕 张美华 译 978-7-5760-4716-5 79.00元 薄荷实验 / 风之回响RESONANCE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9月
☆ 入选《时代》2020年100本推荐书目 ☆ 入选《财富》2020年10本优秀商业书籍 ☆ 入选《纽约时报》书评编辑推荐书目 ☆ 荣获加州图书奖非虚构类银奖 ☆ 入围海伦·伯恩斯坦杰出新闻图书奖决选 ☆ 戈达德·里弗赛德·斯蒂芬·鲁索社会正义图书奖提名 ☆ “星球人”(Planetizen)2020年年度城市规划图书
一场争取住房的斗争,为了有房可居的尊严。
不断上涨的住房成本正成为美国居住隔离、教育不平等、种族和代际财富差距、中产阶层萎缩等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康纳·多尔蒂的《金门:美国住房之战》以硅谷所在地旧金山湾区为样本,从西海岸的中心记录了美国的住房危机。书中追踪了为捍卫居住权而努力斗争的人们,包括立法者、租户、开发商、工薪家庭、社会活动家等,呈现了不同立场的人们试图摆脱危机的努力,也揭示出那些推动住房市场的深层力量,剥开了几十年的历史和经济力量的博弈,为看待和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翔实的参考。
作者简介
康纳·多尔蒂(Conor Dougherty),《纽约时报》驻旧金山的经济和住房记者。他曾在《洛杉矶商业杂志》担任调研员,也曾在纽约为《华尔街日报》报道住房和经济问题。2017 年多尔蒂因 “拥挤与昂贵”系列报道获Deadline Club 专题报道奖。在其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住房问题一直是他的核心关切。
译者简介
相欣奕,市政工程博士,国家注册规划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撰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城市问题研究。
张美华,管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学、资源环境学。长期为“一览众山小”等志愿者组织担任翻译等志愿者工作。

推荐语
我们如何解决城市中的问题,比如长达三小时的通勤和高昂的租金?《金门》聚焦世界上最热门的房地产市场之一,呈现了人们面对可负担住房的激烈分歧。通过追踪政府部门、租户、开发商和工薪家庭之间的冲突,多尔蒂为看待这个国家的迫切问题带来了一种新颖的视角。 ——马修·德斯蒙德,普利策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扫地出门》作者
这本书深刻揭示了住房危机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聚集那些推动住房市场的深层力量……尽管多尔蒂的目标并非得出结论或指明解决之道,但他的深入报道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当今高成本住房市场的内在动力。 ——克里斯·赫伯特,哈佛大学住房研究联合中心主任
美国的经济繁荣受到严重阻碍,因为过于昂贵的住房阻止了人们搬到像硅谷这样充满机遇的地方。在这部著作中,康纳·多尔蒂以其深刻的见解和吸引人的叙述,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地方住房变得难以负担……对于任何关心美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不可多得。 ——埃德·格莱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城市的胜利》作者
像许多优秀的记者一样,多尔蒂没有贩卖激进的解决方案或空泛的万灵丹,而是讲述了住房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人们为有房可居的尊严所进行的艰苦斗争。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深入探讨了旧金山住房短缺问题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多尔蒂用敏锐和充满人情味的书写,涵盖了众多议题。 ——《时代》
《金门》既是对立法者、开发商、支持住房建设和反绅士化活动家等各方的富有同情心的描绘,也是一部关于加州新建住房斗争的杰出入门书。多尔蒂巧妙地阐释了微观经济和历史力量的汇聚,这些力量导致了如此严重的住房短缺。 ——《纽约时报》
在一个方便、理想的位置购买单户住宅甚至租一间小公寓的成本,已成为美国人当前面临的普遍难题。或许,没有什么能像住房一样严重地加剧收入不平等。多尔蒂提供了全国住房市场的宏观研究,尤其是旧金山,不过书中那些微观层面的叙述更为动人……这些故事感人且引人深思。 ——《柯克斯书评》
金门:美国住房之战
如果要求体育场中满座的听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美国梦对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大部分人会想到家。毋庸置疑,不同的人想到的是不同的家。可能是郊区的牧场式独立屋(ranch house)[1],可能是曼哈顿位于40楼的产权公寓(condominium),也可能是在崭新国度中的一室户租赁公寓(one-bedroom apartment),孩子们将在这里获得他们父母从未有过的机会。一个家,绝不仅是头上的屋顶。家是在一座光明城市中的一片屋顶。或者也可以说,家是与工作和家庭相邻的街区,高速公路或火车站近在咫尺,有公园,有一片水面。家可能是店铺和餐厅林立的一条街道。家可能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一块可耕之地、一座随时对你敞开的教堂,以及每周日的一场集体鼓乐。家是一个私密空间,但工作和社会生活的社群决定了我们希望在何处安家。家是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尽可能靠近我们所希望拥有的生活。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球,这一梦想正受到威胁。美国年轻人的自有住房率处于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大约四分之一的租房家庭需要拿出一半以上的收入支付租金。无家可归者数量不断增加,每年大约有100万户家庭被扫地出门,每天大约有400万人要在上下班路上消耗至少3个小时的时间。只需要透过飞机窗户向下看一眼,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状况并不是缺乏空间导致的。其原因在于,机会的过分集中,以及靠近机会所对应的成本的攀升。这充分说明了今时今日的经济是赢家通吃的经济。无家可归问题最严重的诸多城市,恰恰便是蓬勃发展的技术和金融中心,那里有大量高薪工作,未来产业正在崛起。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严重的住房危机的源头,其可疑的特征是,一旦把住房成本纳入考虑,那么可以说,加州在以某种方式创造了美国最高工资的同时还创造了最高的州贫困率。
这些问题并非乍现。至少在特定类型的高成本城市中,人们普遍认为住房变得如此昂贵的原因在于,工薪阶层居住区正在经历绅士化(gentrified),外国投资者将钱投资于美国的产权公寓,独立屋和租赁公寓正在被对冲基金商品化,爱彼迎等公司正在把出租建筑物变成酒店,等等。以上种种正在发生。此外,多年以来联邦政府对可负担住房(affordable housing)的撤资,以牺牲贫困租房者为代价来补贴富裕房主的税法,以及几十年来未取得任何有意义创新的建筑业,都让形势愈发不妙。

但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是一个更大的病根:随着当今以技术为中心的经济运作方式的结构性变化,在人们和公司希望选择的地方,可用住房(available housing)却存在严重短缺。与过去高薪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并把中产阶级的财富从城市带到小城镇不同,新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更加不平等,其公司往往聚集在密集的大都市区。这推动了美国城市中心的复苏,并为具有各种各样技能水平的人提供了大量崭新的工作,但由于美国城市不再像过去那样容得下新人或新增住房,至少是不再像过去那样热情接纳,上述增长使得新增居民和投机者在竞争中抬高已然不足的存量住房价格。
……
本书讲述的是那个新的、不那么讨喜的加利福尼亚。大部分故事发生在旧金山湾区,这里是美国最重要的技术中心,也是住房成本惯常被描述为“岌岌可危”的地方。该地区的生活成本问题长期存在且极为凸显,它提供了一幅清晰而完整的图景,表明了住房问题是如何出现的,以及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的组合。但旧金山只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用于展示随着全球收入和财富差距的扩大而加剧的地理不平等。旧金山还可以算是一个警示故事,呈现出高绩效经济体与数十年的反增长情绪相结合带来的后果。你可以在西雅图、明尼阿波利斯和纳什维尔,或者在温哥华、伦敦和柏林发现类似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有不同的色调、不同的特点。这些城市在经济上把其他城市抛在身后,但住房成本也在急剧上升,导致低收入人群更难从增长之中分一杯羹。
城市规划者从1970年代起开始记录城市住房短缺的情况。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经济学家指出,美国诸多收入最高的地区已经变得如此昂贵,以至于将中产阶级的工作和人口拒之门外。根据若干研究,这些地方过高的生活成本正在导致跨州移民的扭曲,并抑制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向高机会城市迁移的能力,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社会如何变得更加富裕。发展中的城市往往具有最高的经济流动性,有大量数据和常识支持以下观点,即从没有太多工作机会的地方迁移到有很多机会的地方,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
然而,当此之时,美国正面临着如何让经济变得更好、更公正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让人们更容易地生活在高流动性地区的观点,除学术界之外却甚少得到关注。这并不是说政客们应该着手让萧条地区的居民放弃家园,前往更富裕的城市,但他们至少可以尝试让那些有这种打算的人行动起来更容易。当美国增长最为迅猛的地区已经变得如此高不可攀,以至于人们认为居住在工作和行业所在地附近是一种奢侈——每一个美国人多少都参与建设了这些工作和行业——这足以使上述情况成为一个重大的国家问题。

本书讲述的正是美国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故事,同时还列出了为解决正在快速成为国家住房危机的问题,他们曾经付出了何种努力。这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寻找新家而另一群人紧紧抓牢他们所拥有的住房的故事。居于核心的是为争取空间和共存而开展的斗争。就本质而言,这是一种政治斗争,但是与红蓝版图的政治并不一致。城市归根结底与人相关,本书同样如此。
一位崭露头角的活动家,帮助发起了一项支持新住房开发的全国运动;一位15岁的女孩,领导着她所住的租赁公寓大楼的租客们对抗驱逐;一位郊区城市执政官,在良心危机中离经叛道;一位开发商,耗费黄金岁月试图用流水线的方式建造房屋;一位南洛杉矶反绅士化活动家,与比弗利山庄[2]的政客建立联盟;以及一位修女,在力图战胜欺诈成性的房东的过程中成为地产大亨。他们偶尔相向而行,也经常背道而驰。他们会聚于民主的殿堂之中,为美国城市选择崭新的道路,同时与资本主义、与彼此以及与这个国家最古老的罪过和解。如果最终取得成功,他们将消除若干潜伏最深的集团模式,并对关乎文明的无尽问题做出应答。我们所有人终将生活在那样的文明之中。直至本书结尾,或终其一生,他们都不会成功。但他们共同努力,就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或者说,我们至少都应该抱此希望。
[1] 美国住宅主要分为house、condominium(简称condo)、apartment和housing cooperative(简称co-op)四类,区别在于产权归属。house的屋主拥有房子内外及土地的产权,通常为一户独用的独立建筑。中国由于土地公有,因此不存在美国意义上的house。本书把house译为独立屋。condo的屋主拥有房子内部的产权,房子外部及土地归地产公司所有,类似于中国的商品房。condo在房型上可以是单元楼,也可以是独门独院的联排别墅。本书把condo译为产权公寓。apartment是仅用于出租的单元楼,整栋楼的产权归房东所有,本书译为租赁公寓。也有租赁公寓的房东后来经批准按单元出售楼房产权,最后整栋楼由租赁公寓转变为产权公寓的情况,这和中国的售后公房比较像。co-op是一种特殊的产权公寓楼,整栋楼的产权归全体屋主共有,屋主之间以股份的形式按比例分配产权,即屋主所拥有的不是楼内某单元的产权,而是整栋楼产权的一定比例的股份。本书把co-op译为住房合作社。牧场式是独立屋的一种风格,特点是一层楼,开间较宽,进深较浅,呈长条状,有车库,没有地下室。——译者注
[2] 比弗利山庄(Beverly Hills)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西部的城市,以豪宅云集而著称,位列全美最昂贵的住宅市场之一。但事实上,比弗利山庄的居民并不全是富豪。——译者注
本文节选自《金门:美国住房之战》
制作:刘晓帆

点击这里,进入官方微店购买《金门:美国住房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