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终于癫成了我想要的样子
查看话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父亲记者发布会问答和详细情况说明(译:鲑花鱼)
韩江父亲韩胜源记者会采访总结
*摘录指省略韩胜源的重复发言和地址等隐私信息,省略记者的部分无效或重复提问
Q: 对韩江获诺奖的感想如何? A:如果想听正经的感想,那您可找错地方了。我就是个壳,您得去找核才能听到正经的说法。
我女儿户籍年龄是53岁,按评委会的传统,奖是给老作家老诗人,所以我觉得我女儿得再过几年才会获奖,听到消息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昨天记者打电话和我说她获奖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记者被骗了。
记者还问我要她的电话,是因为两三个月前女儿的手机被黑客攻击了,所以干脆把手机和号码都换了。除了出版社和几个熟人以外都不知道(号码),她也把号码给了我这个老实的爹。
女儿原先住在孝子洞,二十天前才搬家,记者当然也不知道地址,所以都来问我。电话实在太多了,接不过来,之后又来了百多条短信,索性关机了。
所以只能用我夫人的手机和女儿通话,问她是不是真的,她说是。我和女儿说,如果一一接受记者们的采访,回答到他们满意为止,身体肯定是撑不住的,不如就找个出版社一次性解决了。
女儿原本同意了, 结果第二天早上和我说她改了主意,这不是作为生活在韩国的作家的感知,而是变成了国际性、世界性作家的感知。因为乌俄以巴等战争而死去的人太多了,她怎么能办庆功宴呢?
所以只有我作为生活在韩国的作家的爹摆脱不了(韩国传统的感知),开了这个记者会。希望大家能够谅解这点,进行提问。
Q: 诺奖对作家来说有什么意义? A: 首先是钱给得多,其次不是给某个作家的单一作品,而是对作家的创作生涯进行总结,所以都是给老人,还没轮到我女儿。
不过我有个希望就是,新冠后有位57岁的作家得奖了,当时掐指一算,我女儿再过四年也可以拿。
但是诺奖评委会很喜欢搞事情。记者一般都喜欢在这几天发预测报道,但都是瞎说,没有一次准的。
今年也是一样,先把老作家列一遍,再说有力得主是女性,然后说中国的女作家最有可能拿奖,还有诗人金惠顺。
但我女儿的名字根本没在上面,估计是觉得她太年轻了。之后黄皙暎和韩江的名字出现了,不过可能性很小,这是他们的结论。但是我反过来想,既然评委很喜欢搞事情,那我们江儿是不是也有可能呢?
接下来我要说评委为什么会选我们江儿了。我们女儿的句子细腻、美好又悲伤。这些句子如何被翻译成外语是得奖与否的关键。
我们韩国语有独特的感觉(感知)。但在国外生活的人如何知道韩国语这种微妙的味道呢?
但是英国有个Deborah Smith还是Smith Deborah 的,名字我背不住,是《草食主义者》对吧?(郡守指正:《素食主义者》)是《素食主义者》。她在传统英国家庭长大,不清楚韩国的亲属关系,犯了点错误,但总体还是把韩国的东西很好地翻译出来,感动了布克奖的评委。
所以英国的读者水平比韩国的读者水平高太多了,这本书在得奖的七年之前早就进书架吃灰了,得奖以后才卖了百万册,把江儿变成了世界性的作家。不管怎么说,作家如果想在全世界出名,得先碰到好的译者。
接下来要说叫黄皙暎的我这代作家里的先驱为什么落选布克奖,我会作为与他同时代的作家和下一代,也就是我女儿这批作家进行比较。
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小说在欧美兴起,在日殖时期经由日本传入韩国,供我们学习。因此我们是第三代作家,而江儿和她的同龄作家是第四代。
第三代作家的作品是非常畅销的,二十四册一套的作品选集竟然卖了三百万,这些现实主义作品(的畅销)对应着当时民主化运动的兴起,带有反抗精神的、讨论劳工问题的作品相当热门。
但是这期间,文学逐渐分化成了不同的文化势力:英美文化圈、南美圈等等。南美圈的代表作是<堂吉诃德>,英美圈的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等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南美圈的<百年孤独>这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出现,让年轻一代的作家开始反省:现实主义以外的作品也可以成为主流。魔幻现实主义是从<堂吉诃德>开始的,戏谑性、幻想性、神话性的东西铺在底下。
我的早期作品里就有神话性的元素,但是有个作家这么评价:“现实主义作品的坟墓是从导入神话和幻想开始的。”多么具有侮辱性的、令人难过的话啊。但是现在的年轻作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了这些神话和幻想元素的加成,像江儿这样的作家能够把句子处理得更加美妙。
英美圈还有法国圈的读者、评委们能够捕捉到这些诗意的句子背后的悲伤,所以选择了江儿这一代的作家,而不是上一代的作家。
Q:您教过韩江写小说吗? A:您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在光州某中学教书的时候,住在岳家盖的好房子里。住在里面总有种被我夫人抓起来的感觉,所以为了从家里逃出去,去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养牛羊。这样四处奔波顾不上睡觉,在教室里打盹,还得学生们把我叫醒。这期间还让女儿们,不是,女儿和两个儿子转学到步行距离很近的学校读书。
但是就算这么辛苦,我还要写作。为什么我有这样的自尊心呢,是因为当时只要是光州出身的作家,一投稿就给发表,一投稿就给发表,稿费变得和工资一样多了。想着这样一来,不教书也可以过活,于是也牺牲了双休日,不停工作。
就这样养着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给女儿一间单独的房间。在外面忙着写小说的时候也会想孩子们,回家找当时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总是找不着,最后发现她一个人坐在黑黑的房间里。问她在干啥,她说她在冥想,冥想也不行吗?
她读书的时候几乎没有发表过文章,唯一得过奖的是在韩文节写了一篇把“tv(电视,外来词)”改成“纯韩文单词”的文章。
这孩子英文很好,她和哥哥只差一岁,哥哥背不下来,她倒是能背得很流利。在大学的时候英语都是满分。还有一个是夫人的功劳。我的夫人比我聪明多了。大部分的小说家和诗人都很聪明,子女像母亲父亲一样,很聪明很会读书。
上高中的时候不是会分文理科吗。但是我的孩子们都去了文科。我的小说家朋友们,他们的夫人会进行“交通管制”,孩子如果说想去文科,就会遭到反对:“连你也想写小说吗?拜托别去了,写小说挣不了几个钱,还只会喝酒”。所以就对子女进行“交通管制”,让他们当医生、律师、工科生。但是我夫人让她学文科,最后还去了国文系。为什么会送她去读文科呢?是觉得我还过得去,虽然喝酒但老老实实干活了。
当时英文系就业很容易。听说去延世国文系的话就业也不错,大不了当个中学老师。后来她毕业以后找了家出版社,因为是延世出身,很容易就被录取了。
在纠结她该读国文还是英文的时候,小说家林哲佑来家里串门。他是全南大学英语系的,小说写得也不错。所以(这里没有主语)就和她说,你不如去读英文系。但是她说:“为了写小说,我要读国文系”。所以她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是夫人的功劳。
Q:如果韩江在写作时遇到困难,会向您请求帮助吗? A:她从来没有向我请教过写作方面的问题。也许孩子们在小时候读过我的作品,但我不会刻意把写的东西给他们看,因为里面有很多性内容,怕他们读到。
孩子们也懂得避开,不希望自己从父亲的作品中学到什么技法。对世界上的小说家和诗人来说,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相似就是死亡。世界上有一个金东里就可以了,有两个金东里的话,其中一个会死。无论是和哪位老师学习,也绝对不会创作出和老师一样的作品来。等她懂事了,就说要自立门户。所以没有给我看过她的作品。
有位叫金永宪(音)的诗人,他是主编,诗写得很好,为人正直。孩子给<首尔新闻>投稿,被采用了。但是名字用了“韩江贤”这三个字。
金姓诗人看到了觉得很惊讶:“为什么放着父亲起的好名字不要,加了一个很土的贤字,变成“江贤”,赶紧改回来。“
她好像是想了一整夜,文章发表的那天过来和我说,金永宪说她弄脏了父亲起的名字,现在要怎么办,小说家的名字是不能随便改的。我说,你要是真的想改回去,下一个作品用江这个名字就行了,没什么关系。之后她就用回韩江这个名字。
江儿从名字开始就是带有神话和幻想色彩的。我给孩子们起名都起得很大,(大儿子原本叫韩国仁,后来不堪其扰改名了),希望他们成为厉害的人。
Q:韩江对您来说是怎样的女儿? A:是很孝顺的女儿。因为她比父母优秀。比父亲还优秀的人,我们一般叫“胜于父”。世界上存在一种平均值,有些人比平均值高,有些人比平均值低。有知名度的人是比平均值高一点的,像我。但是做到比平均值高已经很难了,比这样的父母还厉害的儿女就更加优秀。
Q:有什么想对女儿说的? A:她想法很多,遇到大事就失眠,昨天也是三点才睡的,我一直很担心的就是她的身体,希望她健康。小说和诗不一样,小说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写一本小说出来,体重都会下降很多。
Q:光州事件对韩江有什么影响呢? A:她不是亲历者。因为当时我觉得离开光州,在竞争激烈的首尔能写出更好的小说,所以决定辞职,搬家到首尔。
想念家乡的时候会回光州,当时是全斗焕时期,有人在街上示威,他们会被抓到车上,带到乡下关一阵子。
每次回光州的时候会看到一本隐秘流传着的相册,是德国某记者拍摄的照片,还有视频。
我把这些东西买下来,藏在书架上。有一天,她把这些东西偷走了。在她看来,那些是无法想象的悲剧性的场景,她说她受到了刺激。这可能是《少年来了》的一个写作动机。
Q:用一句话形容韩江。 A:您怎么能给我出这么难的题目呢?
(哄堂大笑)
A:富有诗意的年轻的优秀小说家。
译者鲑花鱼老师对记者会的补充说明:
这场记者会不是韩江父亲自作主张替韩江开的。韩江此前因故更换手机号码和住所,记者一时之间难以获取相关信息,只好改变战略,所有的联络都涌向韩父家中,韩父被迫关停自己的联系方式,只能用夫人的手机和女儿联系。
韩父和韩江商量之后,决定一边让韩江在首尔出席出版社组织的记者会,而(上了年纪言辞间缺乏条理)的韩父也得在当地官员(即郡守)的帮助和陪同下,接待连夜开车六七个小时到乡下登门拜访的记者们。两边同时进行记者会是为了一次性解决记者们好奇的问题,避免持续性的“骚扰”。
第二天早上六点左右,韩江临时告知父亲取消首尔记者会的消息,但乡下的记者会已经定在八点左右,郡守和记者们已经到位并布置好现场。就算临时取消,记者们显然也不会放过近在眼前的采访机会,而郡守也很难在“非官方、不可控”的场合帮助韩父“一对一”应付记者。
此外,韩父这一代的作家和报社、记者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作家的投稿可以提高报社的质量,记者的报道保护作家的人身安全,这种联系也影响着韩江早期的创作,从这个角度也很难推辞记者的采访。(“当初我们报社是怎么帮助光州出身的作家的,现在得奖了就可以过河拆桥了?”)
因此“韩江拒绝记者会,韩父举行记者会”原本是一个多方获益的做法:韩江获得“国际性作家”的名誉、韩父满足媒体和大众的好奇心,尤其是澄清所谓“韩江继承家学渊源”的谣言、记者有了报道材料可以向上级交差。我看了采访全场视频,确认过没有所谓“父权”“爹味” 内容,因此决定摘录*采访内容分享给朋友们。
之后我发现国内开始出现不少如“韩父替韩江召开记者会,是为典型东亚之父”之类的言论,一开始非常内疚,以为是我在文本翻译上的疏漏导致韩父在中国背负骂名。刚才发现这类言论其实另有源头,而但凡阅读过记者会全文的人也很难得出上述的逆天结论。事已至此,阻止偏见的散播不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只希望相信我的朋友能够了解事情的全貌。
恰若初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苦尽柑来遇见你 폭싹 속았수다 (2025)When Life Gives You :林尚春 我在回家路上的公交车上,看见疲惫的人们用手机看电视剧时露出笑容。我想,我应该写一部能让人们感到快乐的电视剧 (1人喜欢)
- Childhoods of exceptional people: 人类群星的童年教育,天生异类非富即贵名师出高徒,或,天生异类贫贱不移自强不息自学成才 (1人喜欢)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李银河推荐的女性主义奠基作品):女性主义的核心是女人自己拥有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独立的女性主义如空中楼阁,如同穷人的孩子缺乏开心智的机会、缺乏搞艺术的机会 (2人喜欢)
- 如何看待美国国会对deepseek提出的“美中人工智能脱钩法案”?人生从来都是如此赤裸裸,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祖国妈妈把人民保护的太好了,根本不知道人生真相血淋淋,不然世界太残酷怎么会安心做牛马呢?
- 王家卫繁花内核是张爱玲:半生缘,半封信,世钧和曼桢,爱情和人生,总是慢了一帧!他们很幸福,和你没关系!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