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铁原,还有华川
国庆节看了新片《志愿军2:存亡之战》,讲述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惊心动魄的铁原阻击战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同样发生在第五次战役中的华川阻击战。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经过第一、第二阶段的作战,志愿军虽然取得重大战果,但人员疲乏,粮食和武器弹药消耗巨大,志愿军司令部遂于5月21日下令部队全线北撤休整。“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抓住志愿军的这一行动轨迹以及后勤补给的弱点,迅速派出由装甲部队组成的先遣队,在后撤的志愿军各部间寻找空隙,穿插分割,企图截断志愿军的退路,尤其是要将志愿军分割成东西两个无法联系的集团,妄图各个击破,合围歼灭。

5月27日凌晨,正按命令北撤的第9兵团20军58师陆续通过华川,部队周围忽然传来美军炮弹的爆炸声,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异常敏锐、作战经验丰富的黄朝天师长立刻意识到情况异常,大声说:“不对头,是密集炮火,要出鬼!”在收到侦察分队发回的情报后,他更加确信了事态的极端严重性,美军的一支先遣队已经插入华川,后续的美韩军队正源源赶来,而作为志愿军东线后勤补给中心的华川有大量的兵站和医院,如被美军占领,后果不堪设想;同时身后的第9兵团其他兄弟部队以及行动迟缓的炮兵、辎重部队和大量伤员,很有可能被敌军包抄围歼。58师马上联系军部和兵团司令部,但当时防线比较混乱,电台车就是联系不上。经过与政委朱启祥的紧急商量,黄朝天果断下令,迅速收拢部队,抢占要地,全师转入防御。须知这一命令下得并不容易。部队仓促之间转入阻击,无防御工事,无友军策应,无炮火支援,势必付出巨大代价;而且未获上级命令,如果部队损失惨重,谁来承担责任?然而,曾在红军时期当过陈毅警卫员,在长征中作为工兵连副连长组织了于都河、湘江、乌江的架桥行动,历经抗战烽火与解放战争千锤百炼的黄朝天具有良好的战场大局观,以及敢做敢当的优秀指挥员气质。正是他的这一大胆决定,阻断了美军的攻势,力挽狂澜,化险为夷,挽救了十多万志愿军将士的生命。更难能可贵的是,华川阻击战的打响先于西线的铁原阻击战,而且是在无上级命令背景下的自主作战。

与58师对垒的有美军7师、24师和韩军2师、3师、6师,总共2.8万人,配备270辆坦克和550门火炮。而58师经过前一阶段的苦战,战斗减员不少,全师只剩下9000多人,总共只有4门107毫米迫击炮、9门57毫米无后坐力炮和27门82毫米迫击炮。敌我兵力、火力对比悬殊,黄朝天迎难而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部署,即迅速抢占华川以北的战略要地,充分利用山地防御的特点,以少数兵力在次要方向只控制最关键的有利地形,而把主力集中在7公里的正面,特别是将公路两侧的山头作为扼守的要点,坚决防御,反复争夺,层层设防,形成梯次大纵深的防线。
面对强敌,58师主动出击,不断反击,以此消耗和迟滞敌人。5月27日当天,黄朝天就派出一个加强连,突袭窜入华川的美军先遣队,逼迫其退出,重新占领了华川。174团1营反击601高地西北无名高地时,充分利用炮火掩护,凭着对地形的熟悉,选择最有利的反击道路,一举冲上无名高地,干净利落地歼敌150名,其中俘虏美军50名。然而,随着美军主力的到达,战斗打得越来越惨烈。华川城外的280.7高地,战斗英雄、173团6连2排排长卜光德与美军激战三日,眼看敌人已经冲上阵地插上军旗,他奋不顾身用尽全力推到敌人的军旗。全排最后仅剩下4人,依然牢牢地钉在阵地上。

依靠钢铁般的意志、坚韧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灵活有效的战术,58师从5月27日打到6月8日,与敌军血战整整13昼夜。哪怕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弗里特亲自上阵督战,“联合国军”8天也仅推进了4公里。58师以伤亡2700多人的代价,歼敌7400余人,保证了十多万志愿军的撤离与物资的转移。6月18日晚12时,58师将阵地移交给前来接防的60师,圆满完成阻击任务。
华川阻击战涌现出13位战斗英雄,与上甘岭战役诞生的战斗英雄数量相同。当得知美军突袭华川的消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十分焦急,立刻着手调兵遣将,但听到58师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主动打响阻击战的报告,他连连夸奖:“这支部队能打硬仗、恶战,能突击又能顾全大局,是一支作风很硬的好部队!”